- 相關推薦
古代的大學體制
有人認為大學體制是西方人創造,其實不然。中國古代即有高等學府,只是辦學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興叫“大學”。商時的中國大學叫“太學”;周時叫“國學”,國學是周王辦的,諸侯辦的則叫“泮宮”;西晉時稱“國子學”,北齊易名“國子寺”;隋則改稱“國子監”,一直到清末都是這叫法。
真正把大學叫“大學”的,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當年,中國誕生了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京師大學堂,即今北京大學的前身。
與大學不叫“大學”一樣,中國古代的大學生也不稱為“大學生”。以明代稱謂來說,通稱“生員”,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監生”,學生可享受“助學金”,由國家財政支出,因為是用于學生改善伙食,故稱為“廩膳”。
國子監是朝廷的中央官學,用現代人的話說,它是中國古代的國家級重點大學,學生比現在博士的水平還高,其學術地位遠勝于今國務院“211工程”中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現在的大學生連個工作都難找,但國子監的畢業生可沒這擔心,不僅包分配工作,很多時候還“包當官”。明代便規定,“人國學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換句話說,上了國子監就能當官,上不了便別想往上爬。
試想,“包當官”的大學誰不想讀?所謂“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大概就是這原因吧!
上大學的好處多多,但上大學得憑成績,要考,古今一理。沒有成績,如果有一個不凡的家庭背景,有當大官的老爸、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是不是沒門了?也不是,但前提條件得有錢——買個入學名額。
古時的入學名額叫“員”,生員就是這意思,即今“招生指標”。所謂花錢上大學,就是購買到這種招生指標。招生指標并不是每個朝代都買賣的,最瘋狂的年代,是明朝。明朝廷曾經明碼標價,以收取“贊助費”的方式,公開出售招生指標,這種行為叫“官倒”。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是布衣出身,無文憑缺學位,但卻很重視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時全國尚未統一,朱元璋便在應天府(今南京市)的集慶路附近開辦了明朝第一所國立重點大學——國子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及時恢復了中斷多年的“全國統考”(鄉試)。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國子學改稱“國子監”。明成祖朱棣奪位后,將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于是明朝有了兩所國立重點大學,即南京國子監(或“南雍”)和“北京國子監”(或“北雍”)。南雍和北雍,可以看成是明朝的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
國子監是古代出“賢人”的地方,現在南京、北京的明國子監遺址附近都有“成賢街”就是這原因,招生指標是不應該成為商品的。但是隨著國力下降,中央財政嚴重虧空,朝廷急于搞錢,便開始“教育亂收費”了:凡想上大學、到國子監讀書者,不論成績優劣,不問家庭出身,“軍民子弟”只要肯出“贊助費”,就發給“錄取通知書”!有意思的是,明朝時收取的贊助費不要現金,只收當時短缺的糧食或是馬匹等。
“官倒”烏紗帽,在古代中國屢見不鮮,但像明朝這樣“官倒”招生指標的,實在少見,可以說開了中國花錢上大學風氣之先。國子監的學生,本來因為出身和入學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舉監、貢監、蔭監、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標可以買賣后,叫法又多了一種“例監”,這是給通過買指標入學學生的專有稱呼。
【古代的大學體制】相關文章:
古代07-06
古代笑話精選02-17
古代經典對聯07-20
夢回古代04-23
夢回古代04-23
回到古代04-19
古代解釋03-12
古代經典詩句06-10
古代經典詩句02-02
古代的名言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