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哪個朝代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御工程。那么長城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長城的資料!
長城是哪個朝代
長城不是一個朝代,也不是一個皇帝建造的。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長城最早是我國,北方的燕、趙、秦各國,為了防御以匈奴為主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滋擾,各自修筑以軍事目的防御工事——長城。后來,統一中國,動用大量的勞動力,把三國的長城加以連接、加固。也因此,引起造反舉事,最后導致秦朝滅亡。到了明朝,又進行加固連接,就成了現在的、舉世聞名的: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綿延一萬多華里的!成為之一!
【長城的歷史】
自戰國開始修長城到明朝,先后有二十個朝代和諸侯國修筑過長城。其中規模最大、修筑長城超過萬里的有秦、漢、明三個朝代。秦長城一萬余里,漢長城二萬余里,明長城一萬二千余里,這三個朝代修筑長城的起點都在甘肅境內,并保存有完整的段落。
秦長城西起臨洮縣城北三十里墩的洮河邊上,向南沿著東峪河翻過關山轉為東北方向,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包六盤山而北走,經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吉、固原、彭原縣,進入隴東的鎮原、環縣、華池縣,再穿越陜西吳旗縣,蜿蜒向北而去。以上所經過的,正是秦隴西郡、北地郡、上郡地區,全長850公里以上。
漢武帝建立了河西四郡后,為了保證這個地區的安全和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便修筑了長城。甘肅境內的.漢長城,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區:西起今敦煌市灣窯墩,經后坑子,玉門關、哈拉諾爾,入安西縣之北湖、吐火路,過玉門市北,于金塔縣境沿弱水北連居延(今內蒙額濟納旗境)。另一走向從金塔沿黑河經高臺、臨澤、張掖,過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水登等縣市,渡黃河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長一千余公里,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段落有玉門關段、弱水段和民勤段。
甘肅境內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向東經酒泉、金塔、然后東南向,經離臺、臨澤、張掖,再從山丹之扇馬胡墩起,東南行經永昌,再折向北至民勤,又折而南下經武威、古浪,東南方向進入景泰縣,過黃河于靖遠縣境內沿黃河南岸向東北延伸,出黑水峽入寧夏。另一條復線自武威黃羊鎮以東的東灘從主干線分出,直向南穿古浪峽,越烏鞘嶺,沿莊浪河縱貫永登縣全境,至河口沿黃河而下,經安寧堡至蘭州。再東北行,過桑園峽,經靖遠縣而進入寧夏,至于同心縣之下馬關,在甘肅境內全長1200公里。永昌至民勤段與漢長城走向一致,有些地方的明長城就筑在漢長城的基址上。
另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介紹,秦始皇長城是秦始皇在統一了六國后,在秦、趙、燕諸國長城的基礎上,加以連接,筑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省)東至遼東的長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萬里長城。但由于風吹雨打、人為破壞等原因,秦始皇萬里長城已經基本上被湮沒了。目前,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具體位置,只能根據史料記載推斷出其大致的方位、分布與走向,而它真正存在的狀況,卻是長城學、歷史學、考古學界有待解決的問題。
長城的長度
目前中國長城學會對外介紹明長城長度為大約6300公里(12600華里),這是根據明代文獻資料的記載統計出的結果。也有官方資料說山海關到嘉峪關段,長度為6700千米(13400華里)。
其實在鴨綠江(遼東)也有段長城,屬于秦長城的最東端, ,但從鴨綠江到山海關段,由于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而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工程較為堅固,保存較完整,兩端兩個關城東西遙遙對峙,人們大多以為是東起山海關。所以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7300千米(14600華里)以上,號稱萬里長城。
【長城是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長城是哪個朝代的06-24
北京的長城是哪個朝代07-01
古代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05-24
居庸關長城是哪個朝代06-19
最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01-17
勾踐是哪個朝代的01-15
射雕是哪個朝代06-20
祝英臺是哪個朝代的06-21
唐伯虎是哪個朝代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