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元前476年是哪個朝代
公元前476年是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你知道公元前476年是哪個朝代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公元前476年是哪個朝代,歡迎閱讀。
公元前476年是哪個朝代?
公元前476年,即周敬王四十四年,周元王元年,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界線,是戰國歷史的開端,中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春秋時期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間,這個階段的歷史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秋》年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相當,所以歷史上稱為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
春秋和隨后的戰國合稱為“東周”。春秋是中國動蕩不安,舊的制度和傳統行將瓦解、新制度正在孕育的歷史時期,“禮崩樂壞”。西周確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及其傳統文化形態逐漸衰落了。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王的命令,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斗,混戰不止。有實力的諸侯國就打著維護周王尊嚴的旗號,聯合其他國家攻打敢于對抗周王的諸侯國,或者以“尊王”為名,攻打不利于自己的國家。于是,在激烈地競爭中,先后出現了“春秋五霸”。他們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春秋晚期,從社會結構到政治體制等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文化教育也不會例外。原來各種專業知識多由少數祝史等人員世代傳習,而這種“學在官府”的情況已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社會要求在官學外還應有私學,以培養、造就更多的學者和官吏人才。孔子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現于當時的。他頌揚周文王和周公,但也受到春秋時管仲、子產的影響。他把歷史上的思想材料,加以提煉,創建了儒家學派。
奴隸制社會
中國奴隸社會:是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
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世紀,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率兵滅亡。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動”,厲王逃跑,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簡介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于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后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并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并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并具有封建兼并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并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后,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盡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采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后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蕩之后(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國,沒有一個國君采納他的主張,最后郁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并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于事情”。孟子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于直面大變革、大動蕩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后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公元前476年是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公元前21年是哪個朝代06-16
公元前86年是哪個朝代06-29
公元前一年是哪個朝代01-15
最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01-17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01-18
勾踐是哪個朝代01-15
哥白尼是哪個朝代的07-01
故宮是哪個朝代07-01
魯班是哪個朝代的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