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是哪個朝代的人
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匡衡是哪個朝代的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匡衡朝代:
西漢
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于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并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贊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幾年里,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
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并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圣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兇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后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并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于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
匡衡:因苦讀而成為宰相,最后卻因一事自毀前途【拓讀】
“鑿壁偷光”是我們小時候常聽的勵志故事之一,在那個沒有燈的年代,有個少年就偷偷在墻壁上鑿了一個洞,借旁邊大戶人家的燈光勤學苦讀,這個少年就是匡衡,匡衡因為這個鑿壁偷光的故事使他成為我們心中學習的榜樣,殊不知匡衡在學成之后卻因一件事而自毀前途。
匡衡出自漢代,自幼就家境貧寒,但匡衡卻十分上進,他在這條求學之路上如饑似渴地學習,但在考取功名的這條道路上匡衡也曾吃過不少苦頭,他前前后后一共參加了九次考試,最終也只有中了丙科,在漢代時候考試結果的.等級按照甲乙丙劃分,丙在這幾個等級之中最低,因此即使分配官職也是最無用的。
仕途之路上對匡衡來說也算坎坷了,不過正因為他之前鑿壁偷光苦讀因此使他頗有學問,正是這樣的學問幫助他使他在之后的仕途之路上能一步一步地前進。匡衡此人也很聰明,所以他抓住了一個機會向元帝上書勸諫,這次的勸諫使元帝對他的印象更好,他也因此成為了太子劉奭的老師,而他勵志苦讀的的收益也高達精神更是在朝廷中廣為流傳,這位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漸漸在朝廷中大放異彩。
由于漢代獨尊儒術,因此皇帝對儒術文辭都十分推崇,而匡衡的《詩經》尤其好,匡衡也憑借這樣的優勢加官進爵,成為光祿大夫,此后也是一路晉升,到丞相韋玄成病逝之后,匡衡因為深得皇帝喜愛于是被進為宰相,封為安樂侯。
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到位極人臣,匡衡的一生本應是一個傳奇,但成為宰相之后所做的貪污之事使他前途盡毀,在一次丈量土地出現失誤時,匡衡將錯就錯,使其封地多出了四百多畝,而由此侵占獲得的收益也十分可觀。由于匡衡在當時和朝中同僚有嫌隙,因此這事最終也被彈劾,最終這位曾經無上榮耀的一朝宰相被貶為平民。
看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匡衡最終敗在了貪污這件事中,淪為平民的結局也是應得的。
軼事典故-鑿壁偷光
匡衡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