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藥酒是哪個朝代
藥酒在漢代就有了自己的名字,發展稍好一些唐朝時期,漢唐之間有幾個朝代,這可能是朝代更替迅速的原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藥酒是哪個朝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藥酒是哪個朝代
藥酒,古代同其他酒統稱“醪醴”。我國最早的醫書《皇帝內經》終就有“湯液醪醴論篇”。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類,醪為濁酒,醴為甜酒。以白酒、黃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療和滋補性質的各種中藥或食物,去掉藥渣所得的口服酒劑(或藥物和食物與谷物、曲共同釀制),即為藥酒。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藥勢,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藥配置可以增強藥力,既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輔助治療。滋補藥酒還可以藥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補虛強壯和抗衰益壽的作用。遠在古代,藥酒已成為我國獨特的一個重要劑型,至今在國內外醫療保健事業中,仍享有較高的聲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藥酒作為一種有效的防病祛病、養生健身的可口飲料已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一杯氣味醇正、芳香濃郁的藥酒,既沒有古人所講“良藥苦口”的煩惱,又沒有現代打針輸液的痛苦,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佳釀美酒的享受,所以人們樂意接受。諸如人參酒、鹿茸酒、五加皮酒、虎骨酒、國公酒、十全大補酒、龜齡集酒、首烏酒等享有盛名的藥酒,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藥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后出現的?
我國古代有元旦飲屠蘇酒的習俗。屠蘇酒就是一種藥酒。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收錄有屠蘇酒的配方,并特別注明“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陳延之是晉代醫學家。華佗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漢晉相距不遠,陳延之說屠蘇酒是漢末華佗發明的,應當可信。
屠蘇酒的制造方法“用赤術、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綠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年至長次第飲之。”從屠蘇酒的制造方法中可以看出,它完全符合兩位陳同志提出的藥酒的定義。
宋代竇羊的《酒譜》記載“王莽以臘日獻椒酒于平帝,其屠蘇之漸乎?”又載“西漢以來,臘日飲椒酒見《四民月令》。”據近人考證,《四民月令》是東漢崔實于桓帝延熹時(約公元166年)所作。椒酒應當是比屠蘇酒更早的一種藥酒。
藥酒是在哪個朝代出現的?至今的說法是五花八門的,不管藥酒是在哪個朝代出現的,藥酒對人們養生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遠古時期的藥酒及滋補酒
殷商的酒類,除了" 酒" ," 醴" 之外,還有" 鬯" 。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 " 王崩,大肆,以鬯" 。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后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于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藥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藥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 醪利中" 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采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于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 " 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 。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黃帝內經》中有" 左角發酒" ,治尸厥," 醪酒" 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 雞矢酒" 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藥酒及滋補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于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有如下一段論述 "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 。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 鱉甲煎丸方" ,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 紅藍花酒方" ,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后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 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 " 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 ," 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 。" 醉后勿飽食,發寒冷" 。這些實用知識對于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的常規 " 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瀝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 。這段話注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浸漬時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 胡椒酒" ,該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 火暖取溫" 。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當作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于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后來的藥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于內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 麻沸散" ,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制出" 麻沸散" 。
四、唐宋時期的藥酒及滋補酒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 酒醴" 專節,卷十二設" 風虛雜補酒,煎" 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 諸酒" 專節。《外臺秘要》卷三十一設" 古今諸家酒方" 專節。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于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于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復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藥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
唐宋時期,藥酒的制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圣濟總錄》中有多例藥酒采用隔水加熱的" 煮出法" 。
五、元明清時期的藥酒和滋補酒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藥學有了新的發展。
藥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制新配方,發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藥酒的制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1330年)刊。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于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藥酒制作方法
1.藥材處理:制備酒劑的藥材一般都要切成薄片或搗碎成粗顆粒。根據醫生處方購于藥店的中藥,多已加工炮制,無須特列處理。來撲克民間驗方的中藥,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規格、要防止因同名異物或異名同物而搞錯藥材,更要警惕假冒偽劣中藥材。鮮藥、生藥往往還需要先行加工炮制。
2.酒的選擇:所選之酒,應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一般認為浸泡藥酒以50~60度的米酒及優質燒酒較為合適。因為酒的濃度過低,有效成分不易浸出,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藥酒的易變質。但酒的濃度過高,藥材所含的少量水分反被吸收,使藥料質變堅硬,有效萬分亦難析出。對于不善飲酒者,亦可用低度白酒、黃酒和米酒、但浸出時間及次數宜適當延長和增加。
3.冷浸法:引法比較常用,系將藥村碎成片或粗粉,置于帶蓋的陶、瓷罐或帶塞玻璃瓶等非金屬的容器中。處方若未規定酒的用量,可按藥物的白酒以1:5~10比例,即100~200克藥材加1000毫升白酒浸入,密閉放置,每天搖蕩1~2次,浸漬7天后,可改為每周1次振蕩攪拌,1個月左右,藥性析出,酒色濃郁,即可壓去渣取酒,貯入瓶中,慢慢飲用。其渣可加酒再浸泡1次。可采用飲1杯,加入1杯,直至藥味清淡為止。若所制藥酒需加糖或蜜矯味著色,可將砂糖用等量白酒溫熱溶解、過濾、將藥液與糖液混合攪勻,再過濾即可得飲用藥酒。
4.熱浸法(煮酒法)先以藥料和酒同煮一定時間,然后再放冷貯存,這是一種古老的制作藥酒的方法,此法既能加快浸取速度,又能使一些成分容易浸出,但煮酒時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可采用隔水煮燉的間接加熱方法,即把藥料和酒先放在小鋁鍋或搪瓷罐等容器中,然后再放在另一盛水的大鍋里煮燉。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酒會揮發,見藥面出現泡沫時,立即端離灶火,然后趁熱淚盈眶時密封,靜置15天左右,吸取上清液,壓出殘渣中的余酒,合并靜置澄清,過濾即可。
5.煎煮法:將原料碾成末后,全部放入沙鍋內,加水高出藥面10厘米,浸泡6小時,加熱煮沸1~2小時,過濾,再復煎一次,合并兩次濾液,靜置8小時,取上清液加熱濃縮成稠狀清膏(一般生藥5公斤,煎成2公斤左右)。待冷后加入與清膏等量的酒,各勻,放入壇內,密封7天左右,取上清液過濾即煎煮。
6.釀酒法:將原料加水煎熬,過濾去渣,濃縮成藥汁。有些藥特,如桑椹、梨、楊梅等,可以直接壓榨,取得藥汁,再將糯米蒸煮成飯,把糯米飯、藥汁和酒曲拌勻,置于干凈的容器內,加蓋密封,置保溫處,盡量少與空氣接觸,保持一定的溫度,約4~6天即成。
如何使用藥酒
1、辨證應用
藥酒隨藥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進補者有補血、滋陰、溫陽、益氣的不同。治療者有化痰、燥濕、理氣、活血、消積的區別,因而不可一概用之。虛者宜補,血瘀者宜通;有寒者宜溫,而有熱者宜清。況且,每一種藥酒,都有適應范圍,不能見藥酒就飲。即使是補性藥酒也不宜多服,如脾胃虛弱的人過服含人參的補酒,可造成胸腹脹悶、不思飲食;如陰虛的病人過服含鹿茸的補酒則可引起發熱、煩躁,甚至出現鼻衄(即鼻出血)等癥狀。因此,要根據病情選用藥酒,合宜而用。
2、限量服用
藥酒的最佳服用量在一湯匙左右,即15~20毫升,不要過量飲用,一般不得超過100毫升。同時,也不應長期持續飲用藥酒。通常一個療程為3個月,喝了一個療程之后可暫停一個時期,之后,再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繼續飲用。年老體弱者,因新陳代謝功能相對緩慢,飲用藥酒也應當減量,不宜多飲。
3、因人而異
滋補類保健藥酒一般用于氣血虧、肝腎陰虛、脾氣虛弱、神經衰弱的人群。如陽熱體質的人慎服熱性藥酒,陰寒體質不適宜用涼性的藥酒。選用藥酒應根據自己的體質決定,最好事先與醫師溝通,了解自己的體質,便于對癥飲用藥酒。凡服用藥酒或飲用酒,要根據人的耐受力,合理、適宜,不可多飲濫服,以免引起頭暈、嘔吐、心悸等不良反應。
4、因時而異
自然界有一年四時的陰陽變化,春季陽氣生,夏季陽氣盛,秋季陽氣始衰而陰氣生,冬季陰氣隆盛,故《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例如,初春陽氣引發,辛甘之品可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服利于護陽。但大辛、大熱之人參、鹿茸、附子之類,則非春季養生所宜;冬季用藥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原則。
一般來講,冬令進補為人們所共知。如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曰:“凡合藥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盡后,其滓搗,酒服方寸匕,日三;大法: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古法雖如此說,現在只要辨證明確,參以四時,四季均可飲用。
【藥酒是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藥酒是在哪個朝代后出現的?11-10
藥酒是在哪個朝代之后出現的?11-11
最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01-17
東晉是哪個朝代的01-17
楊延昭是哪個朝代的02-15
羅盤是哪個朝代07-26
節氣是哪個朝代的04-21
濟公是哪個朝代的07-10
安祿山是哪個朝代的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