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姜女是哪個朝代的
孟姜女是中國民間傳說人物,也是有著一些典故的。那么,她具體是哪個朝代的人物呢?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姜女是哪個朝代的
秦朝,孟姜女哭長城。
典故是:
秦始皇征用了大量的民工修萬里長城,孟姜女的老公就是其中一個,長城修好后,老公被埋在長城里了。
結果孟姜女哭倒長城。
人物簡介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為“庶長”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壺為證(此壺為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
經過考察后,中央電視第十頻道的在2007.12的節目,說孟姜女是齊國的一位將軍的妻子,秦朝修建長城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幾百年了。孟姜的丈夫杞梁,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也有人說,孟家和姜家是鄰居,都沒有子女,一天,兩家的墻角長出了一個大冬瓜,到成熟的時候,破開冬瓜,里面竟然是一個小女娃,孟家和姜家就一直養了這個女兒,取名叫孟姜女。
歷史淵源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她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梁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后世關于杞梁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發出來的。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烈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他繼續寫到:杞梁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后成了個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后,“城為之崩”。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梁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梁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墻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墻之內的死尸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梁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系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元代,中國的民間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從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于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漢族寒衣節與孟姜女的傳說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號稱“天下第一關”,關旁有孟姜女廟,根據“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建造。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
全國許多地方如河北徐水、陜西銅川及湖南、河南等地,都曾建有孟姜女廟,而山海關孟姜女廟保存最為完整,且早在宋以前就創建了。廟灰磚青瓦,類似民居,顯得古樸清幽,錯落有致。祠廟主殿,也不過三楹四窗,古樸平凡。殿內孟姜女像淡妝素彩,身披長風,遙望前方,目光里似有無限哀怨。兩旁侍立男女二童,或許是現代人怕孟姜女寂寞吧,當年千里尋夫大概沒有誰陪伴的。
殿門一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相傳為南宋狀元王十朋所撰。聯語巧妙利用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諧音特點,“朝”,通“潮”,“長”通“漲”,含義深遠,并形成多種讀法,通常讀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漲,常常漲,常漲常消”。這是一副很有名的對聯。
可無獨有偶,浙江溫州江心嶼,有一座江心寺,山門前也有聯:“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當地也傳為南宋政治家和詩人王十朋作。二聯一南一北,僅大同小異,其內在有無關聯,就不得而知了。
廟東南海上,兀立兩塊礁石,高者似碑,矮者如墳,傳為姜女墳。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秦始皇垂涎其美貌,欲納為妃。孟姜女不畏強行暴力,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孟姜女是哪個朝代的】相關文章:
最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01-17
金文是哪個朝代的03-21
程顥是哪個朝代的?04-14
水滸是哪個朝代07-27
顧炎武是哪個朝代04-10
孔子是哪個朝代的04-20
勾踐是哪個朝代01-15
魯班是哪個朝代的08-05
劉表是哪個朝代的01-17
大氅是哪個朝代的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