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
在古代的時候就開始興起門聯了,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貼起了門聯,門聯是怎樣出現的呢?以下由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看
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 篇1
老北京的街頭巷尾處處洋溢著文化氣息,其中一大景觀就是大街上的牌匾和胡同里的門聯。早年,北京城內大街兩旁的店鋪都掛著牌匾,那些著名的老字號自不必說,就連米糧店、油鹽店、絨線鋪、香蠟鋪、電料行、汽車行等等也都無一例外。煤鋪雖不掛匾,但在門首寫有字號,同時還在白灰墻上寫著“塊末元煤”的榜書,十分醒目,使人遠遠望去,一目了然。在我讀小學時即有習字課(寫毛筆字),中學有書法課。閑暇時,我們幾個興趣相投的同學常去看匾,當時出自名家之手的匾隨處可見,如張伯英、吳蘭第、張有為,華世奎、陸潤癢、孟晉以及吳佩孚、徐世昌等。尤其是一旦有新匾出現,消息傳來,不管是東四、西單,還是鼓樓前(舊指前門外),我們三五知己總要騎車前往觀看,指手畫腳,品頭論足,其樂融融。
此外,在靜謐的胡同里,鱗次櫛比的街門上幾乎都鐫刻著門聯。門聯又叫門對,它不但美化了門樓,裝飾了門板,還寄語了主人的憧憬和希冀,同時也是學齡前兒童識字的啟蒙讀物。記得幼年時,我家住東城史家胡同,門聯為“家傳七寶貴,春發萬年枝”;斜對門王家的門聯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我三四歲時,家長告知的,那時我尚未識字,但每天進出街門,必讀一遍,故至今未忘,此事距今已經70余年了。
門聯的字體端莊、疏朗、凝重、清雅,很多出自名家手筆,但不落款識,這與店鋪門楣上的匾有所不同。匾一般都落有作者姓名,甚至還有字(別名)或籍貫,如云生吳蘭第(此人為書法家吳未淳之伯父)、渤海張有為(為作家張中行摯友)等,同時還要加蓋名章。門聯雖然沒有作者署名,但不乏佳作,其書寫的內容多為格言、詩句,文化底蘊濃郁、深邃。書體風格多樣,顏、柳、歐、趙以及魏碑等琳瑯滿目,但以楷書居多,隸、篆次之,行、草罕見,這是為了做到雅俗共賞,老幼咸宜,利于辨認。
門聯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時期:后蜀皇太子孟昶繼位后,好游宴,不務政事。宋兵入蜀,孟昶兵敗舉州投降。在蜀末的大年三十,他命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于寢門,但總覺得不夠工整,于是親筆寫下了“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10個大字,這被認為是門聯之伊始。
宋代,王安石寫了一首《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屠蘇為美酒名,所謂桃符是在桃木板上書寫對聯,以圖吉利并用來點綴節日之氣氛。此時門聯在朝野流傳開來,逐漸形成民俗。
元代,世祖忽必烈聞知趙子昂之名,便召見他,并讓他題寫一聯置于殿上。趙揮毫寫出“九天閭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忽必烈很欣賞,又命他書寫應門春聯,趙再次揮毫,寫出“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后來此聯流傳很廣,以致每逢過年,連胡同里的居民都廣泛使用,久而久之,竟不知是出自書法家趙子昂(孟頫)之手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之后,在除夕這天忽然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朱元璋微服出行觀看,以尋開心。他突然發現有一家竟沒掛聯,經詢問得知這家是敲豬仔的,沒有來得及請人代筆。于是朱元璋親自書寫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然后離去。當他再次來到這里時,卻不見懸掛,問清原因,因本家知是御書,便將此聯高懸中堂,燃香供奉,作為過年的祥瑞品。朱元璋聽了很高興,賞了三十兩紋銀,讓他再做點別的生意。
朱元璋不但喜愛作聯,而且還將其作為獎賞,賜給中山王徐達。聯曰:“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外還有“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明嘉慶末年,南京城守門宦官高剛在堂內掛有一聯:“海無波濤,海瑞之功不淺;林有梁棟,林潤之澤居多。”聯中謳歌了兩位敢于進諫的清官。
天啟年間,曾在北京正陽門左側修建一座關帝廟,到了崇禎年間,有個姓邢的卜者,在廟前擺攤,并在廟門上書寫一聯:“漢封侯,晉封王,有明封帝,圣天子可謂厚矣;內有奸,外有敵,中原有賊,大將軍何以待之?”上聯是說隨著改朝換代,關羽的地位不斷攀升,下聯感慨明朝的形勢十分嚴峻,氣數已盡。其實此聯是左宗毅彈劾魏忠賢所上的奏章,后來竟成了民間故事。
到了清代,門聯的創作和應用已相當普遍,從宮廷到民間,佳作層出不窮。例如雍正年間,御賜桐城張廷玉的桃符句“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即是一例。張廷玉得聯后,每逢過年時,都懸掛中堂,后來爽性制成門聯,與民共賞。結果不但在京師坊巷中普及開來,甚至連外省各地的大門上也懸掛起此聯。
又乾隆朝,紀曉嵐曾作聯“歲月舒長景,光華浩蕩春”,其中字句仍有雍正御筆的痕跡。當紀曉嵐年屆八旬時,友人梁同書曾作一聯祝壽,“萬卷編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羅天”,原件已不存,現由筆者寫就嵌于紀曉嵐故居閱微草堂的抱柱上。
建于嘉慶年間的湖廣會館已修復一新,并對外開放。清末左宗棠曾撰一聯:“江山萬里橫天下,杞梓千章貢上都。”聯中杞梓指的是兩種優質木材,用來比喻優秀人才應該成為國家棟梁而多做貢獻。因原件不存,亦由筆者書寫,現懸掛于湖廣會館辦公室的墻壁上。至于原先究竟掛在會館何處,今已無從考證,不得而知。
總之,門聯是我國文學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悠久的文化現象,四合院的街門是它的載體,形成了胡同文化的特殊景觀。然而隨著城市化建設的突飛猛進,大規模的拆遷使胡同中的四合院逐漸減少,門聯也隨之消逝,作為京味文化的一個亮點近于泯滅,其燦爛的光輝只能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記憶中。應該說,門聯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和申請條件,不知熱心的讀者以為如何?
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 篇2
發展起源
門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門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門聯的歷史典故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的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解釋中。
《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儀有所措。”《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以“兩”、“對”的形式特征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 篇3
門聯又叫做春聯,門對,古時有“桃符”、“門貼”等之稱。
古時候人們對于自然災害不了解,認為是鬼神在做怪。于是,便在過年的時候用兩塊桃木削成木條,上寫上神茶的郁神的名字,掛在門的兩側。為什么要寫這兩位神的名字呢?為里面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山上的一片桃木里生活著神茶和郁壘兩兄弟,兩人個個力大無比,生活相依為命。由于長期生活在桃林蔭道中,兩人對桃樹充滿感情,在他們細心的灌溉,認真的培土下,成片桃樹開花結果,桃子不僅味道香甜,而且人吃了之后還能延年益壽。所以大家稱之為“仙桃”。
在山的東北部住著一個野王子,他殘酷無情,他聽桃林有仙果,便派人上山取果,但遭到拒絕。野王子心懷忿恨,便派十幾個人裝扮成妖魔鬼怪的樣子前來搶奪,結果這十幾人卻不是茶神和郁壘兩兄弟的對手,他們被個個捆著送給了老虎做了點心。此事一傳開,兩兄弟聲名遠揚,連玉皇大帝都知道了,有一天,玉皇大帝下旨詔兩人上天,成為了專門負責驅魔逐鬼的神仙。而他們所種的桃樹也變成了能夠驅鬼避邪的神樹。此后,一到過年的時候,人們就會紛紛砍幾塊桃樹,制成桃木片,畫上神茶和郁壘與虎掛于門邊,驅災壓邪,保護家人的平安吉祥。
這種桃木削成木條稱為“桃符”,也就是我們最初的春聯。到五代,有人開始在桃木上寫上聯語。這個人就是后蜀的國主孟昶。這位花花分子在過年的時候突發奇想,要桃木片了寫了兩句具有對仗意思的話,“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致了宋代,由于是文人治國,這些有文化的人便把春聯這種剛剛出現的民俗發揚光大。
到了明朝,朱元璋當了皇帝,他對推廣對聯的.熱愛,使對聯這種形式達到一個高峰,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寫對聯的高手,最著名的如解縉。到了清代繼續延續這一文學的傳統,直一今天仍然保持著生命力。
其實對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字數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創作對聯有四個條件:一、字數要相等;二。結構要相同;三、詞意要相稱;四、平仄要相協。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賈島醉來非假倒
劉伶飲盡不留零
此聯是唐寅與友人所對。一次,明朝的大畫家和文學家唐伯虎與朋友一起飲酒。兩人都有喝得碗干杯盡。友人酒興大起,舉杯對著唐寅說出了上句:賈島醉來非假倒。唐寅馬上也舉著杯子說出了下句:劉伶飲盡不留零。大家都知道,賈島是唐代名詩人(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還有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的苦呤詩人)。劉伶是晉代的文人,飲酒狂徒,走哪喝哪,跟身的童子要拿著一把鐵鍬跟著,如果喝死則就地掩埋。古人曾有杜康造酒劉伶醉的說法,意思說,杜康的釀的酒特別的醇美,就連劉伶最能喝的人都醉了。
大家看看,七字對七字,人名對人名,飲盡對醉來,假倒對留零,畫龍點睛之筆為此二字,這是一個諧音聯。
再舉一個例子。說明朝文學家蔣燾小的時候,家中來了客人。客人出了上聯:
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蔣燾看到大家正吃西瓜,不禁靈機一動答出了下聯: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東兩點”合成“凍字”,“西三點”合成“灑”字;下聯“七刀”合成“切”字,“八刀”合成“分”字。不論方位字還是對仗都特別工整,成為絕對。這是一個字聯。
【中國古代門聯的歷史來源】相關文章:
有關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06-24
中國古代歷史文選體例10-29
太陽的來源08-17
描述中國古代性文化的歷史背景01-17
垃圾的來源與處理05-21
部門聯誼活動方案09-02
部門聯誼活動策劃10-11
部門聯誼的活動方案04-03
部門聯誼的活動策劃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