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的歌舞百戲介紹
歌舞百戲作為我國表演藝術的高峰,證明了漢代城市生活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這種表演方式是當時最受大眾歡迎的一種娛樂方式,它的表演體現出一種綜合性的特征,有著高超的技巧和豐富的內涵。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的歌舞百戲介紹,僅供參考!
散樂即古代的百戲和雜戲,它是由周代的民間樂舞發展而成的曲藝、雜耍和音樂結合成的一種節目。在中國至六朝(五世紀)末為止稱百戲或雜技,隋朝以后才稱為散樂。唐代年間與唐樂一起傳入日本。
散樂是隋唐時期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南北朝以后,散樂與百戲為同義詞。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參軍戲等形式在內的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它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間表演藝術的所有形式。
遼宋金時期皆有散樂。散樂即百戲,它包含著各種民間音樂的新因素。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載:“散樂傳學,教坊十三部”,內容更為繁多,系指篳篥、大鼓、杖鼓、箏、琵琶、方響、拍板、笙、笛、舞旋、雜劇、參軍、歌板諸項目。散樂中的歌舞表演圖象多有發現。如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散樂圖。中間有一女舞者。樂隊十人,所奏樂器為笙、篳篥、排簫、琵琶、橫笛、拍板、大鼓、腰鼓等。此墓有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地券,墓主人趙大翁是兼營工商業的地主。此畫對面壁上繪趙大翁夫婦正對坐觀賞散樂表演。
舞樂屬于貴族,散樂則是庶民藝能,相對于莊重典雅的音樂來說是一種自由通俗之音樂。散樂的散是散位、散官的散,宋王溥的《唐會要》散樂一條中記載:“散樂,歷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聲,俳優(模仿)、歌舞、雜奏(歌舞),總謂之百戲,跳鈴、擲劍、透梯(爬梯子)、戲繩(跳繩子)、緣桿(爬桿)……窟礧子及幻術等等。”散樂很早就與我國固有的民俗演藝結合,成為孕育后代能樂、能狂言、木偶凈琉璃、歌舞伎的母胎,因此在藝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散樂的故鄉是西域,因其內容多是雜技、魔術、幻術、歌舞等,因此容易超越地區和語言。
最具代表性的漢代的畫像石和漢賦中,百戲的身影隨處可見
古代的城市娛樂生活豐富多彩,雖然很多的百戲的技藝已經失傳,我們無法再看到其中的輝煌。但是一些史料能夠給我們提供遠觀這些盛景的材料。在漢代,這些史料主要以畫像石和漢賦為主。
漢代的繪畫作品很大程度上以漢代的畫像石為基礎,這些畫像石不僅內容豐富多樣,表現手法更是高超。這些圖像更容易真實地再現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
由于主要用于喪葬的目的,這些畫像石所展現出來的內容也是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將當時漢代人的經歷和他們對于生活的想法和態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這些史料的價值幾乎超過了文獻資料。
在這些畫像石當中,對于當時居民娛樂生活的最好表現就是百戲。這些百戲的盛行在當時的很多文獻當中也可以看到。主要是在一些批評性文獻里面,因為皇帝和大臣過分沉迷于一些娛樂活動導致了朝政的耽誤。也這可以側面地反映出當時百戲的盛行程度之深。
安徽靈璧就出土了這樣的漢代畫像,主人在宴請賓客的時候使用了寬大的院子,院子里還有一群人的歌舞表演來助興。其中有鼓舞,還有各種樂器,類似蕭,琴等的伴奏。
漢賦作為一種極其華麗的文體,非常適合描述這種百戲的特征。當中有著很多的對于百戲描繪的漢賦作品。東漢時期,張衡就曾經寫作《舞賦》來展現當時舞者的舞蹈之美。
而這些舞蹈當中并沒有形成一種體系,里面還混雜了雜技,斗獸,馬術,幻術這樣的特征,屬于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因而才被稱作“百戲”。在《西京賦》當中有著很多的記載,其中馬術十分盛行,玩馬術的主要是孩子,他們可以站立在馬背上,一手拿著鞭子,一手抓住馬鞍,讓自己可以騰空而起。
還有一些記載了關于假扮動物的表演模式,也是百戲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表演者戴著動物面具,模仿動物的動作進行表演。這也是中國古代戲劇的一種表演方式。
這些畫像石和漢賦當中對于漢代的百戲的記載十分詳盡,畫像石屬于真實再現。而漢賦則屬于批判性的方式,但由于漢賦的文體特點,也對這些歌舞和百戲進行了豐富的描繪。這些真實的史料共同再現了當時漢代的百戲對于人們的影響深遠。
一出百戲抵得上一場“春晚”,精彩紛呈的節目內容影響不小
這些精巧的技術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對這些技術的評價一般都不高。到了漢代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來自西域的舞蹈和技藝也傳入了中原,再加上和本土的技藝的結合,使得漢代擁有了各種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這些民間流行的把戲中最有名的便是雜技,這些雜技主要以高空的運動為主。有通過疊起桌子,通過站在桌子上來進行的各種高難度動作 表演。還有通過在高空搭建起來的繩索或者竹竿上進行的表演。
在地面上的雜技則以柔軟性為主題,主要是翻筋斗,倒立,多人創造出各種造型為主。他們還可以將身體折疊成多種形狀,討得觀眾的驚嘆和眼光。
另外還有人和動物的互動,也就是斗獸。這種表演所帶來的驚險刺激更勝一籌。他們除了在訓練場上和動物搏斗的刺激,他們還會利用一些技巧來馴服動物,讓動物進行馬戲表演。這樣的表演需要人和動物之間的默契配合,能看出當時表演者的多年訓練出的精湛技藝。
除了這樣刺激的表演,還有一些表演主要是為了引人發笑的,漢代的很多畫像石出現了俳優的諧戲表演。他們一般身材矮胖,拿著一個小鼓,表情夸張。通過故意表現一些不雅的動作和舉止引得人們發笑,來博得觀眾的笑容和賞錢。
在漢代的各個階層,這種“幽默”的表演都受到喜愛。這種表演不僅僅是平民的藝術,因為在很多的地主階級的墓里,都發現了這種俳優的滑稽畫像。
我們現在流行的“魔術”在當時也已經出現,名為“幻術”。這些幻術主要是從西域傳來的,有吞火吐劍的驚險表演,還有工人欣賞的“魚龍曼衍”的美景。“幻術”的神秘色彩幾乎籠罩了當時的漢朝。
除了這些博人眼球的觀賞性表演,當時還盛行一些體育運動,也屬于百戲的范圍之中。比如蹴鞠,類似于今天的踢足球。鞠就是指代當時用來“踢”的皮革“球”。這種游戲不僅僅作為娛樂使用,還是進行軍事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而作為軍事訓練的射箭也在民間演變成一種名叫“投壺”的游戲,游戲規則很簡單,就是在一定的距離中,將手中的箭矢投入壺中,以投入的多少來判斷勝利與否。它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斗智斗巧的游戲。
因為百戲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因而百戲的表演者既有身份地位地位的奴仆甚至道士的身影,也有一些王公貴族的身影。主要的區別在于進行百戲表演的目的是作為供人娛樂還是自己娛樂的項目。
百戲為何如此受歡迎?經濟的富足和人追求快樂的本能共同作用
漢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興盛的朝代,經濟生活水平相對富足。在物質文明發展的頂峰時期,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要求必然會很高。游戲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更代表著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因為當時絲綢之路的開辟,在漢代,我們和其他國家的聯系也緊密很多。因而在元豐三年,漢武帝就曾經設立了國宴用來款待各國的使臣,在這場盛大的國宴上,歌舞百戲的表演空前盛大。
經濟的繁盛可以說百戲得以在漢代流行的最主要的原因了,由于統治階級修生養息的政策,當時的社會幾乎是衣食無憂,幾十年經濟的積累創造了富足的財力,給統治階級的奢華和享樂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在當時的漢代宮廷和王公貴族的家庭里,專門養著一批供娛樂的倡優表演者。他們平常只是負責練習這些技術,平常的吃穿用度都可以從這些家族里面支取。在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就專門為皇帝或者這些家族進行表演。
除了這些人以外,漢代還專門設立了樂府,收集民間的歌謠和表演形式進行匯總。并逐漸擴大樂府的規模,吸收更多的民間藝人加入,成為專門的表演者。
很顯然可以看出,除了經濟的富足導致了貴族有“閑錢”可以專門供養一批娛樂的人,這種風氣的盛行也和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喜好密不可分。漢朝的精神當中就有崇尚武力和喜好奢華的特征。
不僅是統治階級和王公貴族喜愛這些表演,民眾也對這些表演趨之若鶩。很多百姓的墓碑里也出土了很多關于民間百戲的畫像石。南陽曾經出土了一個5歲男孩的墳墓畫像石,里面就描繪了墓主人生前觀賞一場百戲歌舞表演的場景。說明百戲不僅僅受到成年人的喜愛,孩子也是百戲的忠實“粉絲”。當時百戲的盛行可以說幾乎融入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為漢代的對外交往活動十分頻繁,很多友邦的文化藝術也傳入了漢朝,百戲吸收了很多西域文化的精華,這種融合性的百戲藝術也給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這也體現出當時漢朝的開放性精神,在各民族智慧匯集的漢朝,造就了百戲盛行一時的“黃金時代”。
漢代“百戲”的豐富內容在現在已經被分門別類的分成了各種專業性的娛樂項目和體育項目。當時的百戲也只是一種表演藝術的雛形。但卻體現了一種精神文明的空前繁榮,也為今后的文明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古代的歌舞百戲介紹】相關文章:
古代服裝介紹01-17
古代硯臺介紹08-31
古代印章介紹03-24
古代刺法介紹12-24
古代銅印的簡單介紹07-26
歌舞者06-25
古代五音介紹10-19
古代五帝介紹08-03
關于古代的文化常識介紹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