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通用10篇)
中國古代文學按時間分類,包括先秦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1
四大傳奇:
指元代后期出現的著名南戲《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傳奇原指唐代文人創作的文言小說,后來被借用作戲劇的名稱,元代的南戲劇本均注有“元傳奇”字樣。至明代,傳奇成為由南戲發展而成的南方諸聲腔戲曲的通稱,主要指弋陽腔和昆山腔的劇本,以別于北雜劇。即是說,傳奇作為戲曲文學形式,是從元代南戲開始形成。故元后期的四部著名南戲被稱為“四大傳奇”。
彈詞:
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講唱文學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詞話,開始出現于明中葉,至清代極為繁榮,是清代講唱文學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流傳作品最多的一種。它由說、噱、彈、唱等部分組成,唱詞以七言句為主,間有三言襯字。其作品多為長篇,每次開說前往往插上一段開篇,相當于話本中之人話,供演唱者定場試音之用。彈詞多用第三人稱敘述,文字淺近,語言上有“國音”和“土音”之分。
桐城派:
是清中葉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劉大、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稱為“桐城派”。其散文理論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學國思想基礎,以為清王朝政權服務為目的,以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為楷模,在文章體制和作法上有細致規則的系統散文理論。方苞是桐城派的創始人,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論更加完整和系統化,提出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兼備的理論,并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家隊伍。
唐宋派:
是出現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間,以反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的復古理論為主要目標的文學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和歸有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恢復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傳統,倡導文道統一。
漢魏六朝詩派:
道光、咸豐之際,湘人王貽運獨樹一幟,其論詩首尊“八代”,明言復古,其詩作亦刻意模仿。鄧輔綸、高心夔為該派的兩位主要作者。史稱這一詩派為漢魏六朝詩派,亦稱湖湘詩派。當時此派詩名甚盛,但后之論者一致指認其“墨守古法”,甚至譏其為“假古董”,故在鄧、高二位謝世之后,此派即告衰微。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2
王荊公體:
王安石曾封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寧之半山,寫詩主要用七絕體。這一時期的詩歌被編定為《半山集》,詩風由早年的奇險勁峭而變為閑淡沉郁,人稱“半山詩”或“半山絕句”。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在宋代詩體中列有“王荊公體”,實則指王安石晚年的詩歌創作。亦即“半山詩”或“半山絕句”。
“朱希真體”:
朱敦儒字希真,南流后過了七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隱居,常放浪于煙霞之間,寫下了大量的隱逸詞,多歌唱看透塵世后的隨緣自適、逍遙行樂,但又深藏憂怨,有較濃的虛無思想色彩。其詞語言淺白如話,形象單純、明凈,風格飄逸自然,開南宋隱逸詞派之先河。這種在當時詞壇能自成一家的風格物色,被稱為“朱希真體”。又因其詞集為《樵歌》,故亦稱之為“樵歌體。
格調說:
清中葉宗法唐詩的詩歌流派,創始人沈德潛。所謂“格調說”,就是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道德觀念。他力主恢復儒家“溫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詩教傳統,提出“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感神明”的.口號,使詩歌為封建統治服務。
肌理說:
翁方綱既不滿于王士禎“神韻說”之空泛,又不滿于沈德潛“格調說”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說”對二者加以匡正。所謂“肌理說”包括以儒家經典為基礎的“義理”和結構辭章方面的“文理”,實際上是要求以學問為根底,以考據來充實詩歌內容,達到義理與文理的統一。這是宋詩以學問為詩的再版,是以學術代替詩歌創作的一條歧路。
性靈說:
清代中葉,真正與宗唐、宗宋詩派相對立、真正繼承晚明以來的主情傳統,與道統文學觀相對立的詩歌流派。創始人袁枚,所謂性靈派,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獨抒性靈的詩歌主張,認為寫詩要抒發人的直性情。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3
后山體:
即指陳師道的詩,陳師道號后山居士,江西詩派的“三宗”之一,著有《后山集》。他作詩學黃庭堅,學力專精,講苦吟,求奇拙,標舉“寧拙勿巧,寧樸勿華”,力求簡省字句以擯棄華麗辭藻。其詩均為嘔心瀝血之作,其錘煉辛苦處與黃庭堅無異,但因其缺乏華采而唯余瘦硬。他的詩被稱為“后山體”,常與“山谷體”并稱,是典型的宋詩。
紅學:
《紅樓夢》問世之后,很快吸引了社會上的廣大讀者,流布極廣。從嘉慶、道光年間開始,一部分文開始對《紅樓夢》進行評論,逐漸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叫做“紅學”。“五四”之前,人們多用傳統的觀點和方法評論《紅樓夢》,被稱為“舊紅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評點派和索引派,而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則具有劃時代意義:“五四”之后,“新紅學”崛起,代表人物和著作有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和俞平伯的《紅樓夢辨》;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新中國的紅學研究進入了當代階段,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但仍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江西詩派:
黃庭堅在世是,已有不少詩人追隨其后,學其詩法,但此時尚無“江西詩派”一說。黃庭堅去世不久,呂本中編列了《江西詩社宗派圖》,列黃庭堅為“宗派之祖”,下列陳師道、潘大臨等二十五人,“謂其源流皆出豫章也”江西詩派由此得名。圖中所列人物并非都是江西人,因黃庭堅是江西人,圖中所列均為他的`追隨者和與呂本中關系密切的人,故稱。可見此詩派的以風格和師承為判斷依據,而不是以地域來劃分的;此詩派只有一個觀念性的社集,而非實有其組織聚會。
簡齋體:
即指陳與義的詩。陳與義號簡齋,江西詩派的“三宗”之一,著有《簡齋集》。其詩學杜甫,又深受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影響。他雖也重視句法,造語凝煉,但并不株守江西詩派成規,能突破黃、陳瘦硬詩風的局限,主張“不可有意于用事”,以直致、淺語入詩,去繁縟,尚簡潔,注重白描和詩歌的恢弘圓融,形成了雄渾沉郁的獨特詩風,為當時詩壇新添一格。他的詩歌被稱為“簡齋體”,對宋詩發展作出了貢獻。
稼軒體:
辛棄疾號稼軒。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氣慨的詞人,才氣縱橫,筆力超拔。他的詞不僅內容豐富,在藝術上馳騁百家,轉益多師,而且有極大的開拓和創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詞,以經子詩賦之語入詞,以詞說理,帶來了詞體的大解放。無論作長調或小令,都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才情和體現了自己的人格。他繼蘇軾之后極大地開拓了詞境,使詞在與樂分離之后,仍能夠作為一種內容充實,、形式多樣化的新體格健詩獨立存在。他的詞不僅“掃空萬古”,而且“包羅萬象”。這種在宋代詞壇別開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溫婉嫵媚,而以豪放悲壯為主導風格的詞,人們稱之為“稼軒體”。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4
遺民詩人:
清初詩壇,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詩人,他們保持自己的民族氣節,對時末清初的戰亂和民生疾苦銘刻在心,對清統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態度。拒絕入仕為官。他們用詩歌揭露清兵暴行,頌揚抗清英烈,堅持民族氣節,寄托故國哀思,詩風慷慨蒼涼、激昂悲壯。這一類詩人被稱為遺民詩人,其代表人物為顧炎武、吳嘉紀和屈大均。
遺民作家:
指南宋滅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著名的有汪元量、劉辰翁、鄭思肖,以及謝翱、林景熙和謝枋得等。他們由宋入元之后,用詩、詞、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懷時事,傷悼故國,抒寫興亡感慨,表現了堅守氣節的遺民心態,表達了亡國遺民的悲憤之情。后人稱這樣一個作家群為遺民作家。
元雜劇:
又稱北雜劇,是在諸宮調和金院本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熟的戲劇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構成。折是音樂單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選用四種不同的宮調。楔子的篇幅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劇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過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賓白。
元曲四大家:
指前期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后期元雜劇作家鄭光祖。因為他們在元代雜劇創作中成就高、影響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一書中將他們并列,稱為“關、鄭、白、馬”,后又稱之為“元曲四大家”。
陽羨派:
清初陳維崧的詞師法蘇、辛,尤其接近辛棄疾的豪放蒼涼詞風。因陳維崧是江蘇宜興人,宜興古地名稱“陽羨”,所以以陳維崧為代表的'詞派被稱為“陽羨派”。屬于這一詞派的還有曹貞吉、蔣士銓等。
一祖三宗:
是指宋代江西詩派的淵源和宗師而言的,江西詩派的創始人黃庭堅在藝術上以學杜甫詩為宗旨,尤其是學其到夔州以后的詩作,后來作家亦多主學杜,故其一祖為杜甫。除黃庭堅外,陳師道、陳與義亦是江西詩派的中堅人物,故江西詩派的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說由江西詩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5
新小說:
是相對于“舊小說”而言的,專門指擁護“小說界革命”的作者創作的各種類型、各種面貌的小說作品。其涵義有二:一是“使小說新”,即刷新小說,一新小說之面貌,一;一是指新面貌的、新樣式的新質小。前者是“小說界革命”的任務之一,后者即是小說界革命的直接產物和主要結果。“新小說”五花八門,品類繁多,文白雜陳,雅俗共存,風格各異,顯示了一代文人空前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中以政治小說、譴責小說和科學小說最為引人注目。
辛派詞人:
指的是南渡前后詞風與辛棄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既包括早于辛棄疾的南渡初期作家張元、穎孝祥等,也包括和辛棄疾同時或后于辛棄疾在作詞方面追步辛棄疾的作家陳亮、劉過等人。他們都以濃郁有愛國激情和慷慨悲壯的詞風,共同促成了蘇、辛詞派的形成,成為詞史上一筆富貴的精神財富,為宋詞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形式派:
是清初傳奇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李漁為代表。他們將講求戲曲的娛樂功能和寫作技巧作為最高目標。李漁的戲劇理論精僻地揭示了戲劇藝術的內部規律,是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系統化的標志,而他的劇本創作很好地體現了其戲劇理論。
陽湖派:
嘉慶年間,當桐城派極盛之際,惲敬和張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論影響,又對桐城派的理論作了一些修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他們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隨者都是陽湖人,故被稱為“陽湖派”。他們有散文理論方面有兩點不同:一是取法六經語孟和唐宋八大家之外,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駢文筆法引入古文,使散文具有博雅工麗之特點。
永嘉四靈:
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詩人,即徐璣,號靈淵;徐照,安靈暉;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他們都是永嘉人,字號中又都有一個“靈”字,詩風又極為相近,故謂之“永嘉四靈”。他們都是由葉適的鼓吹而聞名于世,視為同一詩派,謂之四靈詩派。
易安體: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其詞藝術成就很高,她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學語言和明白流暢的音律聲調作詞,化俗為雅,清新工巧;其詞既融入了國家興亡的深悲巨痛,而又不失婉約詞的本色,具有凄婉非愴的格調;其詞既具有女性的細膩柔麗,又有不讓須眉的貞剛氣質,于溫婉中有遒逸之氣,旖旎中透出剛健、灑脫和俊爽,無脂粉氣、無閨閣氣,與一般流行的香軟詞風大異其趣,也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婉約詞,這種別樹一幟的詞風,在當時就廣為流傳,被稱為“易安體”。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6
子弟書:
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創并流行的講唱文學。清初,很多旗籍子弟在戌邊時利用當時流行的俗曲和滿族薩滿教的巫歌“單鼓詞”的曲調,配以八角鼓擊節,編詞演唱,以抒發思歸之情,或反映軍中時事。這種演唱后來傳入北京,約在乾隆初年,北京部分八旗子弟以這種曲調為基礎,參照當時民間鼓詞的形式,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說白,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書段,演唱時仍以八角鼓擊節,正式稱為子弟書。
浙西派:
清初朱彝尊推舉南宋姜夔、張炎一類婉約詞人作品,認為張炎所說“清空”境界為作詞的最高標準。在實際創作中,比較注重詞的格律和技巧,而對詞的意境和內容有所忽略。他的詞論主張和詞作受到許多浙西詞家的.認同,許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標榜的姜夔和張炎為楷模,一時此風大盛,其影響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詞壇。后來龔翔麟選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詞為《浙西六家詞》,遂有“浙西詞派”之名。
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宋代影響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為杜甫,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得名于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領袖是黃庭堅,其它主要人物有: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韓駒等。江西詩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詩派為觀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風格和師承為判斷的根據,非地域之劃分,入詩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詩派是元佑學術的一部分,是作為“紹述”政治的對立物而發展起來的,其盛衰與政局有密切的聯系。
江湖詩派:
南宋后期繼永嘉四靈而興起的一個詩派。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由于功名上不得意,進退無據,只得流轉江湖,靠獻詩賣藝維生,或游走干謁公卿權貴之門,或結友招群于市井鄉間,在相互唱和酬詠中消磨歲月,形成一種彼此相近的作詩習氣。當時有書商陳起與江湖詩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詩集》,后以江湖集內詩氣味相似,故稱之曰江湖詩派。
國朝文派:
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間,金與南宋議和,偃武修文,建學養士,于是涌現出一批在金朝領土上成長起來的作家,如蔡?、黨懷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們的創作風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屬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學的發展進入了自具風格的新時期。元好問在其所編的《中州集》中將他們歸為“國朝文派”。
漢魏六朝詩派:
清道光咸豐時期,湘人王貽運別樹一幟推尊漢魏六朝詩歌,史稱漢魏六朝詩派,亦稱湘湖詩派。王貽運論詩自尊八代,明言復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種擬作層出不窮。但后世論者一致指認其詩墨守古法。這表明擬古之倡在時代巨變中已無出路,故隨著此派另外兩位作者鄧輔綸、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詩派亦告式微。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7
誠齋體:
楊萬里號誠齋。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為題材,以師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寫詩,具有想象新奇風趣,語言通俗明快,風格流轉圓活的特點,一改宋詩瘦硬生澀的舊格,成為南宋詩風轉變的一個關鍵。其所創詩歌,被稱為“誠齋體”。
臺閣體:
明永樂至天順年間,以宰輔權臣楊士奇、楊溥和楊榮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壟斷了文壇。他們的創作內容以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為主旨。所用文體以詩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詔令奏議外,多屬應酬、題贈或應制、頌圣之作,風格雍容華貴,典雅工麗。由于他們均為臺閣重臣,地位特殊,故使這種文風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以致沿為流派,稱臺閣體。
同光體:
晚清宋詩運動之第三期。他們不明言宗宋而稱“不墨守盛唐”,即以學宋為主,而不以此自限。稱“同光”乃出于標榜,以上承道光、咸豐以來的宋詩傳統自居,其實“同”字所指同治并無著落,改稱“光宣”更切實際。這派詩人的`創作多始于光緒中葉以后,故同光體即是指稱光緒、宣統以至民國后的宋詩派。同光體詩人中以陳三立成就最高,沈曾植、鄭孝胥等為重要員。
新文體:
梁啟超倡導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號影響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創作。至1902年,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正式提出“新文體”一詞。這種“新文體”從語體上說,是一種介乎文白之間的文體;從文體上說,是打破各種文體界限,將議論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富于邏輯性、富于鼓動性的長篇新體散文;從寫法上說,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駢文、辭賦、佛典、語錄、八股文、西學譯文、日本文的詞匯、句式、體制,形成兼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的寫作方法。
東坡體:
即指宋代蘇軾的詩歌。其詩于情無所不暢,于景無所不取,各體兼備,風格多樣。其基本風格有二:一是剛健中含婀娜的清麗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曠閑逸。而最能體現其“坡仙”的曠達品格的主導傾向,是其高風絕塵的詩風,即一種超越世俗塵慮羈絆的風神韻致和審美境界,“東坡體”是宋詩的一種風格范式,對宋詩能于唐詩之后別開生面起了關鍵性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8
六一風神:
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所謂六一風神即指歐陽修散文的美學風格。歐文措辭平易,語言精煉而有變化,親切自然,條達疏暢,讓讀者從尋常的敘說和描寫之中體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遠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復之中領略特有的情致韻味。這種偏于陰柔之美,紆余委備而婉曲有致,詩味醇濃而情韻綿邈,含蓄蘊藉而平易自然的風格,標志著歐陽修的散文創作傾心于風神姿態,故稱之為六一風神。
明代傳奇:
是指在宋元南戲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它將南戲這種質樸的民間戲劇形式進行了雅化,體制上更加宏偉,藝術上也趨于精美,不但兼用南曲和北曲,而且用宮調來區分曲牌。由于它在體制上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戲和雜劇,使其規模宏大,形式上更加活潑,更適合文人施展才華、抒寫情志,也更為民眾所喜聞樂見,故其發展流行很快,成為明代戲曲舞臺上占主導地位的形式。
擬話本:
明代后期,隨著長篇通俗小說的繁榮,話本小說也發生了重要變化:由過去供藝人講述的底本變而為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案頭讀物,出現了大批以閱讀為編寫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說。這種在體制上與宋元話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賞性質的白話短篇小說,即是“擬話本”,或稱“擬宋市人小說”。
南洪北孔:
是對清初歷史劇作家洪?和孔尚任的`合稱。洪是錢塘人,有著名歷史劇《長生殿》傳世;孔尚任是曲阜人,有著名歷史劇《桃花扇》傳世。這兩部著作代表了清代戲劇的最高成就,并代表了清初感傷審美思潮的重要實績。
南戲:
又稱南曲戲文。它原是宋代以來南方浙、閩一帶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間小戲,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曲、諸宮調、滑稽戲等民間說唱伎藝和宋雜劇表演故事的形成,故開始稱“永嘉雜劇”或“溫州雜劇”。元滅宋統一中國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戲的故事題材和演唱藝術又受到北雜劇的影響,并逐漸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戲劇形式。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9
江湖詩派:
是繼永嘉四靈而起的一個詩派,因書商陳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其宗師是當時文壇領袖劉克莊。其成員大都是落策的布衣之士和官場提失意的小吏。他們功名失意,進退無據,只得流轉于江湖,*獻賣藝為生。他們或奔走于遏于公卿權貴之間,或招群結友于市井鄉間,結詩社,推盟首,相互酬唱應和,自然形成一種相近的詩風。后人以《江湖集》中詩人之詩氣味相似,故稱之曰江湖派。
借才異代:
金初文壇的作家,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由遼入金的文臣,如韓昉等;二是由宋入金的文士,如宇文虛中、吳激、蔡松年等。占據金初文壇的,幾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清人莊仲方在《金文雅序》中稱這種現象為“借才異代”,此說揭示出了金初文學的起因及性質。
竟陵派:
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詩歌日益顯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來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領鐘惺和譚元春都是湖廣竟陵人而得名。他們繼承了公安派關于抒發“性靈”的文學主張,但他們認為“性靈”不來自詩人的胸臆,而來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們主張“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種孤僻的情懷。在藝術上,他們不滿于公安末流的淺易風格,力倡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不惜用怪字,押險韻,有意破壞語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鉆古怪,走向了極端。
科學小說:
是清末“新小說”的又一重要類型。魯迅指出科學小說可以“掇取學理,去莊而諧,使讀者觸目會心,不勞思索,則必能于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并指導出科學小說創作的基本要則:“默揣世界將來之進步,獨抒奇想,托之說部。經以科學,緯以科學,緯以人情。離合悲歡,談故涉險,均錯綜其中。間雜譏彈,亦復譚言徵中。”其代表作有俞萬春的《蕩寇志》等。
臨川四夢(玉茗堂四夢):
湯顯祖的傳奇《紫釵記》、《牡丹亭還魂記》、《南柯夢記》、《邯鄲夢記》,代表了他戲劇創作的全貌,并且這四部傳奇又均與夢相關,而湯顯祖是臨川人,故而合稱為“臨川四夢”。又因湯顯祖的書齋名為玉茗,幫又稱“玉茗堂四夢”。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 篇10
蘇州派:
是明末清初之際活動在蘇州一帶的重要戲劇流派。它以李玉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畢巍、葉時章、陳二白等。他們彼此交往密切、經常合作寫劇,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他們都來自社會的中下層,大多畢生從事戲劇創作,多寫關注現實的政治劇和時事劇,他們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藝優人,其劇作適合搬上舞臺演出,具有較強的市民色彩。
宋詩派:
道光、咸豐之際,詩體也發生了變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學宋”。所謂“宋”與“宋詩”,概指以蘇軾、黃庭堅為主的宋人詩風,上溯開啟宋代詩風的杜甫及韓愈。“學宋”大體上是提倡以學問補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詩,同時以宋詩的.開拓精神去擴大表現范圍。這一詩派發展分三個時期;道光、咸豐之際為第一期,程恩澤等首倡,何紹基等為重要人物;咸豐、同治之際為第二期,曾國藩為其首領;光緒、宣統至民初為第三期,“同光體”為其代表。民國以膈,論者稱這一詩派為“宋詩派”,或“宋詩運動”。
四大奇書:
從清代開始,人們通常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稱為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奇書”。這四部小說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的四種類型,即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摩小說和世情小說;實際上,它們又是南宋時期說話藝術中主要四家的延續和發展:即《三國演義》是講史小說的發展,《水滸傳》是說鐵騎兒的發展,《西游記》是說經小說的發展,《金瓶梅》則是小說家小說的發展。
“三體”詩:
宋初詩壇詩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樂天體,代表人物是李、姚鉉和王禹,他們倡導學習白居易后期的閑適唱和詩;二是西昆體,代表人物是楊億、錢惟演和劉筠,他們倡導學習李商隱的近體律詩;三是晚唐體,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們推崇賈島、姚合,多寫閑情逸趣。宋初“三體”詩,即指三個詩派。
神韻說:
清代前期,詩壇權威人物王士禎重視文學獨立的藝術價值,從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和明代嚴羽的“妙悟”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說中尋找詩歌的真諦所在,提出了影響一代詩人的“神韻說”。“神韻說”就是力圖擺脫政治等社會因素對詩歌藝術的干擾,更多地關注詩歌本身淡遠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蘊藉的語言,從而加強詩歌排閑解愁的消遣娛樂功能。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韋、柳一派的詩風,作品也以描寫山水景色和個人情懷為主,但缺乏真情實感是其主要毛病。
【中國古代文學名詞解釋】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02-08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09-12
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12-27
自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09-12
關于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09-12
自學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09-12
自學考試中關于古代文學的名詞解釋09-12
自學考試古代文學名詞解釋整理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