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的月薪制始于哪個朝代
現在實行年薪制,通常是對高工資的白領級別而言。其實,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從當官的,到打長工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的月薪制始于哪個朝代,歡迎來參考!
古代的月薪制始于哪個朝代?
現在實行年薪制,通常是對高工資的白領級別而言。其實,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從當官的,到打長工的,主體實行的都是“年薪制”,盡管也有月薪。如果以現代的年薪制概念來理解,那時的中國人都是白領了。實際不然,年薪也分三六九等的。
那時的“年薪”并沒有現代工資的概念,民間多叫“工錢”,官方稱“年俸”。俸,當然是指俸祿,是有官宦之身者才能享受的,普通人叫口糧或工錢。中國古代時的“年薪制”是真正的年薪制,到年底才發呢,按年結算,給地主老財家打長工的無地農民也是這樣,要到過年時才能領到一年全部的勞動報酬。如果家中實在急需,手頭實在拮據怎么辦?可以“支”,即臨時借點用用,到年底一并抵扣。
年薪發的是什么?并非今天花花綠綠的鈔票,也不是黃金白銀,實行的是實物工資,一般發的都是粟、谷這類糧食,雖然也有發金、發銀的現象,但是很少見的。那時拿工資叫“吃皇糧”,“皇糧”一詞的產生便緣于工資發糧食的緣故。
據《群書治要》引崔寔《政論》文,一直到了東漢劉隆當皇帝的延平年(公元106年),才有“紅頭文件”形式的工資改革:發工資時可以發現金,但還不是全發錢,而是一半發貨幣工資,一半發實物工資,即所謂“半谷半錢”。這筆錢,叫“月錢”,是在年薪的基礎上,對工資發放方式的一種變通。
劉隆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小皇帝之一,“享年”僅2歲,故稱“殤帝”,這樣的英明決策是當時的實際當權者鄧太后作出的。中國女人有權了,就是與老爺們不一樣,大多能折騰出點花樣來,鄧太后當時做了一系列很好的改革,包括釋放后宮女人回家結婚嫁人,史學界習慣稱為“延平制”。
到了唐代,中國的工資改革中才出現全部用貨幣來發工資的形式,但大多數的單位和部門仍習慣發實物工資,當時的說法叫“職田年米”。一直到明代中期,實物工資才漸漸退為次,貨幣工資成為重要的選擇,受到工薪階層的歡迎。當時有的單位有時候是發金子,但絕大多數是用銀子來支付,稱為“月費”,后來改稱“柴薪銀”,現代的“薪金”、“薪水”等名詞,都是由此而來,此時仍以“年薪制”為主。
除了“年薪制”,中國古代也有“月薪制”。“月薪制”真正出現于何時?應始于南朝宋政權。別看人家宋政權是個偏居江南的小朝廷,但在布衣開國皇帝劉裕的領導下,該朝做了不少有利于本國人民的事和改革。劉裕三兒子劉義隆即位后(史稱“宋文帝”),繼承和推進了他老子的一套改革,連老百姓欠官府的稅租債款什么的也不要了,一筆勾銷,即免去“通租宿債”,受到老百姓的衷心擁護,因其年號叫元嘉,史稱“元嘉之治”。劉義隆當年也對工資制度進行了改革“按月分俸”,這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月薪制”的雛形,對中國工薪階層影響巨大。據《南史·阮長之傳》記載,宋政權實行“月薪制”的具體實行時間,是元嘉末年(公元450年左右)。
古代辭職一般選擇什么時間?
別看這“年薪”與“月薪”僅一字之差,但可以解決好多因薪水發放引發的矛盾。如果辭職、升遷什么的,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就是跳槽了,這年薪制便是個麻煩,員工隨意跳槽很可能一年的工資都要泡湯。月薪相對就好辦多了,月結月清,清了走人,給勞動者的“跳槽”帶來了便利(現在不少建筑工地上更先進,實行“日薪制”,干一天活拿一天的錢,當天結算,這更靈活了)。
為了解決“年薪制”帶來的問題,完善工資制度,各個朝代也會結合本朝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工資改革。如在辭職和跳槽的時間上,都會作出明確的規定。在南朝宋政權以前,辭職者結算工資時間一般以“芒種”為標準,相當于現在每年的6月5日、6月6日前后。如果在芒種前辭職,則其一年的工資(俸祿)悉歸后任和替崗者。現在流行的最佳辭職時間是年底,穿越一下說,如果放在古代,辭職者就虧大了,要白干半年。
到了唐代,則將結算時間固定在當時每年的5月5日。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進士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九)所記,“淮例,替人五月五日以前到者,得職田”,說的就是這事情,即在5月5日以前上崗的,可領全年工資(職田米),否則便不可以。這樣,會算賬的便會趕在這日前辭去舊職,去新單位報到。據此可以看出,古人辭職最劃算的時間在年中,而不是在現在流行的年底辭職。
當然,具體什么時候辭職可以拿到全年工資,在中國古代會因行政區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別。但是,雖然對辭職員工有明確的工資結算時間,辭職現象在中國古代并沒有現在這么流行和常見,大多數員工根本就不會辭職,有崗位的就是“官家人”,“吃皇糧的”,那是一種身份和榮耀,能忍“十年寒窗苦”,圖的就是“有朝一日吃皇糧”,誰舍得下崗?除非逼迫的。
古代中國人工資也比西方低嗎?
中國古人不喜歡主動辭職的原因,除觀念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待遇相對豐厚,并不比同時代的西方國家的工薪階層低,小日子過得很滋潤。
現代中國工薪階層的薪水普遍低于發達的歐美國家,但從已故貨幣史研究專家彭信威的《中國貨幣史》一書中所引資料來看,在中國古代,在清乾隆年間以前,中國工薪階層的總體工資和生活收入與西方差距并不大,有的時代甚至高很多,即便是最底層的給地主老財打長工的“農民工”也是這樣,而且所得工資的實際購買力也遠遠強于那時的西方國家。
如公元前一二世紀時,羅馬收入較好的打工仔所得的工資,折算成購買力的話,可以買2公石到3.5公石小麥,羅馬士兵的津貼更低,可買1.2公石小麥。而據《九章算術》所記,“今有取保一歲價錢二千五百……”從此句中透露的信息來看,西漢時的“取保”這類普通職員的月工資大約是二百零八錢。
依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的換算,西漢時的1石大約相當于0.3425公石,這樣可以買到小麥3公石到4.2公石,粟3公石到4.7公石,或大米2公石到2公石8斗。如果再直觀一點,依1石=27市斤來算,羅馬打工仔當年的月工資換算成小麥,約158至276斤,中國打工仔約237至331斤,可見,中國工薪階層的收入要高許多。
到了清康乾時,普通中國勞動者的工資和生活水平也不比西方發達國家差多少。公元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英國的普通農民工的工錢月薪是約合銀2兩7錢,有點技術的工人約4兩銀,從數字上看明顯高出中國人許多。但是,當時英國銀幣的實際分量嚴重不足,只有一半多一點,物價遠遠高于中國,實際所得工資和生活水平并不理想。
據麥考倫《英國史》記載,當時英國的平民大約88萬戶,其中一半每星期可以吃到兩次肉,其余一星期最多吃一次,或者完全沒有吃;西方的主食之一面包,當時平民并不能天天吃的,都是雜糧,這種生活水平與當時的中國普通人差別并不大。
當然,這樣的對比是相對的,不能用絕對的眼光來衡量。
中國古代的工資怎么發?
現在實行年薪制,通常是對高工資的白領級別而言。其實,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從當官的,到打長工的,主體實行的都是"年薪制",盡管也有月薪。
那時的"年薪"并沒有現代工資的概念,民間多叫"工錢",官方稱"年俸"。俸,當然是指俸祿,是有官宦之身者才能享受的,普通人叫口糧或工錢。
中國古代時的"年薪制"是真正的年薪制,到年底才發呢,按年結算,給地主老財家打長工的無地農民也是這樣,要到過年時才能領到一年全部的勞動報酬。
如果家中實在急需,手頭實在拮據怎么辦?可以"支",即臨時借點用用,到年底一并抵扣。
早在先秦時期工資制就已出現。不過那時發的不是現金,而是實物,主要是糧食,稱作“祿”。夏商周時期的“祿”是按人口多少分配,相互之間差距不大。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祿”的分配就有很大懸殊了就有了厚祿、薄祿。
從漢朝起規定各級官階的薪俸,即所謂工資。也就是說,到了漢代,“祿”改稱為“俸”,仍發糧食,以“石”或“斛”為計算單位。但那時不是按月發給,而是按年結算,即所謂“年俸”。
據《群書治要》引崔富《政論》文,東漢殤帝延平年間,帝年幼,鄧太后掌權將實物年俸改為“半錢半谷”,意思就是一半發貨幣工資,一半發實物工資。鄧太后當時還做了一系列很好的改革,包括釋放后宮女人回家結婚嫁人,史學界習慣稱為"延平制"。
"月薪制"發端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政權。在開國皇帝劉裕的領導下,該朝做了不少有利于本國人民的事和改革。劉裕兒子劉義隆宋文帝即位后,繼承和推進了劉裕的一套改革,史稱"元嘉之治"。其中就有對工資制度進行了改革"按月分俸"。
據《南史阮長之傳》記載,宋政權實行"月薪制"的具體實行時間,是元嘉末年(公元450年左右)。但后期主流形式依然是年俸制。
到了唐代,中國的工資改革中才出現全部用貨幣來發工資的形式,但大多數的單位和部門仍習慣發實物工資,當時的說法叫"職田年米"。
到明朝中葉以后,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實物工資才漸漸退為次,貨幣工資成為重要的選擇,才推行發薪金,主要是銀幣,稱為“月費”,而后改稱“柴薪銀”。一直到清朝,沿用的主要還是年俸,也稱為“歲銀”。
民國以來中國為什么改成月薪?
清朝之后的民國時期,開始從年俸改為月俸。
根據1912年10月16日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官俸法》規定,大總統月俸24000元,另有公費40000元,交際費40000元,國務總理月薪1500元,各部總長月薪1000元。
不過并非全部都采用月俸制,主要是高中收入的官員、洋行代辦、公教人員基本是按月計薪,低收入群體的工資形式較為復雜,主要有計時制、計工制。
至于為什么民國北洋政府放棄清朝年俸而改為月俸?我認為主要是參照了日本明治維新后相關制度的因素。因為當時國內精英主要留學和學習國家就是日本,而孫中山還是臨時大總統,也曾留學于日本,團隊很多人也都曾留學于日本。
我查了當時日本資料,也基本符合。如下:
明治前期的棉紡工廠和縹絲廠都普遍實行日工資制, 并按照熟練程度的不同將工人分成若干等級, 依照等級確定不同的工資標準 。但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 縹絲廠開始對從事縹絲生產的女工實施計件工資制, 紡織廠也緊隨其后對粗紡部 、 卷紗和精紡部以及混紡部等生產部門的女工實施了計件工資制 。
正如 《日本棉絲紡織業沿革紀要 》 所言, 引入計件工資制 “是在職工缺乏的情況下 , 各廠實施增加各人所得, 減少人員 、增加產量等方針的必然結果 ” 。但棉紡織廠和綴絲廠不僅通過計件工資制加重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 而且還壓低工人工資 。工人依靠工資僅能維持很低的生活水平 。
到了1944年初, 受政府控制的勞動科學研究所在 《日本式給與制度大綱 》 中總結此前的工資制度時說 “雖然都是在會社工廠工作的從業人員, 但在地位上有社員與工員的區別, 而且工資待遇也不同, 社員實行月工資制, 而工員則實行計件工資制 , 前者被稱為薪傣, 后者被稱為工資 。” 指出這種制度 “會破壞全體合作體制, 阻礙決戰生產體制的強化 。……因此要將全體從業人員一律視為社員, 徹底實行大家族主義 ” ,即主張縮小工員和職員在身份地位和工資待遇上的差距, 對工員也實行月工資制 。(注:這說明社員,也就是白領一直是采用的月工資制)
在這種背景下, 許多企業都進行了工資改革 。如, 三菱重工對工員實行了月工資制, 職員與工員的月收入差距顯著縮小, 工員的收入甚至略微高于職員。
另外介紹日本工資發放體系的,在發表于中國勞動科學上面的論文《日本的工資制度與管理》描述到:“日本公務員每年也領取與私營企業職工大致相等的獎金,并享受各種津貼補助,如:對擔任管理和監督職位的干部給與職務津貼,支付辦法是按官職劃分微五種,每月津貼數是本人月薪的10%至25%不等。
也就是說,日本的公務員和企業白領是月薪制,底層工人主要是計件制,1944年后才統一改用月薪制。由此參考孫中山等人的日本留學背景,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民國的工資制度是參考日本來的。
不過到了民國末年,由于物價暴漲,薪水一度改發實物,稱“薪金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及解放初期,實行供給制,只發部分工資,叫“津貼”。
1951年開始,實行小米制,比如當時的撫順重型機械廠廠長,一個月的報酬是1000斤多的小米,小米的價格是按照當月的物價來折算的,算完之后再發給干部職工當工資。
直到1956年,我們國家才正式出臺了工資制度,也就是級別工資制,也是按月薪發放的。當時的工資級別一共分了27級,毛主席是一級,工資664元,普通辦事員是二十七級,工資是30元,最高工資和最低工資的比例成為21:1。后來三年困難時期,毛主席主動將工資降兩級,與三級一樣,這樣一級至三級就合并了,也就是說一級的工資由664元,降為404元,工資比是13.5:1(注:明顯當時貧富差距較小)。一直到1985年的長達30年工資水平沒有變過。
歐美發達國家為什么大多采用周薪?
那么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應當早已習慣了月薪制。不過在歐美發達國家,例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大多實行的是周薪制,即兩周或每周發放一次工資,當然也有一月發一次的,高級白領則年薪制較多。
為什么國外歐美國家主要是周薪呢?
因為,歐美是消費型社會,日常開銷相對較大,周薪制能夠很好地解決人們日常的消費需求。同時,歐美地區喜歡用周來計算日起,許多節日也是按周來計算的,比如感恩節便是11月第四個星期四。
而且他們已經形成完善的福利保險制度,也很少有企業欠薪的現象,所以也就沒什么后顧之憂,消費信貸也很發達,每周發的工資他們很快就會花光,如果每月發一次,很多人是撐不下的。
比如美國企業的工資形式多樣,有周薪、兩周薪、月薪、年薪,也有日薪時薪,政府不直接干預,但會進行間接調控,主要由企業自主決定。藍領工人一般實行小時工資制,普通職員兩周薪的較多,高級白領一般是年薪制。越是底層,工資發放時間越短,這與一個人和家庭的財富資產有很大關系。
比如澳大利亞大多實行周薪工資制,每周四為發工資的日子。 在澳大利亞經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一到周四晚上,商場、餐館、酒吧都不得不延長營業時間,從周五到周日,生意也都不錯,到了周一,生意明顯蕭條,到了周三,生意最為慘淡。
另外也由于他們國家對財務精準度很高,周薪的話便于核算,不容易出差錯,如果集中到月底,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時間跨度長,數據上容易出錯。
周薪也能提供更短的即時激勵,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也高。其實這方面,我們國家越來越多企業也在嘗試,比如員工的提成當周發,基本工資月發,這樣的激勵效果很明顯。
中國能否改月薪為周薪?
那有人問,我們國家可以推行周薪制嗎?這個難度還是挺高的。
一方面我們國家長期已經形成了月薪的習慣,日常水電、煤氣、社保等也都是按月繳納的,要知道,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的。
另外就是我們國家整體的福利保險還不完善,很多地區企業用工還很不規范,延長發放工資、欠薪是常有的事兒,很多企業更是拿這個來預防降低員工的流失問題,特別在二三線及以下地區企業,未給員工繳納社保的也很常見,企業現金流通常也比較緊張,不具備周薪發放的條件。
也有專家從宏觀的角度,鼓勵我們國家推行周薪制,最主要的就是可以提升國民消費潛力。
對比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廣泛實行周薪制的國家消費數據,得出的結果是:實行周薪制的國家與月薪制的國家相比,可降低5%—10%的居民儲蓄率。
周薪制是中國消費的催化劑,如果中國勞務市場實行每星期發放工資,可以在不漲工資的情況下提高國內消費,每年就會為中國經濟帶來1.4-3萬億元的消費增長,繁榮的消費市場可化解國內的主要經濟矛盾,使中國經濟結構順利完成轉型升級。
周薪制的好處很多,但根據現實情況,也不可能讓政策來制定改革,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
不過企業可以靈活操作,就比如上面我提到的例子,企業將員工提成周發,基本工資月發,還有其他的一些形式,包括這兩年比較火的靈活用工,合理將多種用工方式結合起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和勞動風險。
這也需要我們HR改變固有思維,思考積極的策略,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能,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整體業績和健康的組織環境。
【古代的月薪制始于哪個朝代】相關文章:
古代的月薪制是始于哪個朝代08-28
古代西施是哪個朝代的01-18
古代最早的是哪個朝代11-02
古代的梁國是哪個朝代08-08
古代長城是哪個朝代修建的04-18
科舉制是哪個朝代的07-06
古代指南針是哪個朝代08-29
廢除井田制是哪個朝代08-09
最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