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稱謂文化常識
文化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稱謂文化常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稱謂文化常識 篇1
一、古代稱謂
1.謙稱與尊稱
(1)自謙稱謂
古代的自謙稱謂,大都帶有“卑、下、鄙、賤、愚、小”等語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賤子、小可”等;或者是帶有這種意思的詞語,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學淺。不但稱呼自己有謙稱,稱呼自己的親屬也有謙稱。如:
“家”常用作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稱比自己年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稱已去世的己方長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稱同輩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稱稱謂
自謙稱謂是以卑己的方式間接向對方表示禮敬,而尊稱稱謂是直接向對方表達敬意。其方法有四種:①稱人之字。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君實”是司馬光的字。②稱人以美德之辭、美稱詞語。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稱人以爵位、職銜、身份。④稱人以其近侍、所在。這類尊稱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詞語有“陛下”“閣下”“殿下”“足下”“執事”等。
2.年齡稱謂
襁褓(qiǎnɡbǎo):未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總角:幼年泛稱。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弱冠:男子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半百: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歲。
期頤(jīyí):一百歲。
3.親屬關系稱謂
過去曾有人把中國古代的`社會叫宗法社會。宗法是以家族為中心,根據血統遠近區分嫡庶親疏的一種等級制度。先解釋兩個概念:
六親: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兩種解釋,一是縱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一是橫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牽連到親屬也被殺戮,所謂滅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謂誅九族,包括從高祖到玄孫的直系親屬,以及旁系親屬中的兄弟、堂兄弟等。這是封建專制時代慘無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親屬稱謂:
父之父為祖父,父之母為祖母;祖之父母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母之父為外祖父,母之母為外祖母。妻之父為岳父(丈人、泰山),妻之母為岳母(丈母、泰水)。夫之父為公(舅),夫之母為婆(姑),連稱為公婆或舅姑。如唐代朱慶馀《閨意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這里的“舅姑”即公婆。
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小。
二、姓名字號
1.名字
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稱。名是社會交往中每一個人的代號。古人對命名非常重視。據《禮記》記載,孩子出生三個月,父母要選擇良辰吉日為孩子舉行命名儀式。而在正式命名之前往往還有乳名,又叫小名。如曹操小名阿瞞,劉禪小名阿斗,劉裕小名寄奴,至今農村還有取小名的習慣,目的是為了容易養育,避免嬌貴,故多以賤物為名,如阿毛、二狗、石頭、鎖柱、鐵蛋等等。
人到成年,又要取一個名字,就是“字”。古禮,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結發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發加笄時取字。取字時一般遵循“名字相應”和“字以表德”的原則,即“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名和字既然互為表里,兩者往往就有意義上的聯系。這些聯系主要有:
(1)同義的:班固,字孟堅;曹操,字孟德;許慎,字叔重。
(2)反義的:端木賜,字子貢;韓愈,字退之;王念孫,字懷祖。
(3)連義的:司馬牛,名耕,字子牛;趙云,字子龍(《周易》“云從龍,風從虎”);蘇軾,字子瞻。
2.號
稱呼一個人,還可以稱號。號有別號、謚號、廟號、年號。
(1)別號。別號不受名字規則的約束,是名之外的另一個名字,它往往跟一個人的興趣、專長、志向、經歷、愛好等有關。這多半是騷人墨客用來寄情托興的。如:
歐陽修喜歡飲酒,自號“醉翁”。
陸游因不拘禮法,為人放蕩不羈,故自號“放翁”。
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居士,有隱居、淡泊名利的意思。
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萬卷書,一萬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
蘇軾,號東坡居士。“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黃州有一個地方叫東坡,白居易也曾居住過,蘇軾仿照白樂天的志趣愛好,自號東坡。這個號記載了他人生中一段難忘的經歷。
(2)謚號是周代才有的。這是給貴族上層人物,如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死后的一個帶有蓋棺論定性質的稱號。
古代帝王、諸侯、大臣、高官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據其生平事跡,給他評定一個稱號,以褒貶善惡,就叫作謚號。如:北宋范仲淹、司馬光的謚號都是“文正”,歐陽修、蘇軾的謚號都是“文忠”。
(3)廟號。封建皇帝在謚號前還有廟號。帝王死了之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叫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廟號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承位之帝為太宗、世宗。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
(4)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的那一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
古代稱謂文化常識 篇2
【直稱姓名】
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
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
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
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
《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賤稱】
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特殊稱謂】
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古代稱謂文化常識 篇3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
【古代稱謂文化常識】相關文章:
古代文化常識之人的稱謂08-09
古代人的稱謂文化常識11-20
古代時間的文化常識09-04
常見古代文化常識08-01
古代的稱謂匯總09-14
關于古代的文化常識介紹03-22
經典古代文化常識(精選55句)08-19
古代有趣的文化常識大全08-26
古代的年齡稱謂大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