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
中國歷法,是中國歷史上由我國先民自己創制出來的各種歷法。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歷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歷法常識,僅供參考!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歷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53天)。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歷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所以陰歷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于1個太陽年,并且和自然季節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歷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后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于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后置閏,稱為后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歷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后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歷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后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后來歷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一、歷法發展
(一) 歷法分類
1.陽歷
陽歷即太陽歷, 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 如今國際通用的公歷即格里高利歷則為陽歷。
2. 陰歷
陰歷也稱月亮歷, 或太陰歷, 歷月為一個朔望月, 歷年為12 個朔望月。大月30天, 小月29 天。
3. 陰陽歷
陰陽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陰陽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1個月, 但設置閏月, 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一般每經過19 年會有7 個閏年, 這種歷法既與月相相符又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
(二) 著名歷法
1. 夏歷
夏歷是中國最早的歷法, 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
2. 太初歷
漢武帝時修訂歷法, 以年號命名為太初歷,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歷法, 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其法規定一回歸年為一年, 一朔望月為一月。
3.大明歷
大明歷由南朝祖沖之制定, 首次將歲差計算入內, 采用的朔望月長度為29. 5309日, 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鐘。回歸年長度是365. 24281481 日, 與現在的精準測量僅相差52 秒。
4. 大衍歷
大衍歷是唐朝僧一行制定的中國歷史上最全面最詳盡的歷書。該書包含太陽、月亮等運動和計算方法, 對中國歷法史影響很大。
5. 授時歷
授時歷由元朝郭守敬等編制, 忽必烈封賜而得名。其法以365. 2425 日為一歲, 距近代觀測值365. 2422 僅差25. 92 秒, 精度與公歷(指1582 年《格里高利歷》) 相當,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 多年。
6. 時憲歷
時憲歷由明末徐光啟主持編修, 引用西洋法數, 后經湯若望刪改獻給清朝, 定名為時憲歷。近代所用的舊歷就是時憲歷, 通常叫作夏歷或農歷。
二、紀年
(一) 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是古代紀年的通用方式。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次兩兩相配來紀年, 每60 年為一個周期, 被稱為甲子或花甲。
(二) 君主紀年法
君主紀年法以君主在位年數來紀年, 一般開國君主或篡位君主即位當年為元年,其他君主即位次年為元年。
(三) 年號紀年法
自漢武帝開始, 每個帝王登基, 都為自己擬定一個富有一定寓意的年號, 每個年號后再配上序數就成了一種紀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 開元元年等。
(四) 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是“中華民國” 的國家紀年方式, 由“中華民國” 政府規范頒布, 按照公歷來紀年, 這種紀年法仍然類似年號紀年, 以1912 年為民國元年。
(五) 公元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公元紀年。
三、紀月
(一) 地支紀月
古人有月建的概念, 就是把一年十二個月和天上的十二星辰聯系起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十二支和十二月相配, 依序稱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等。按夏歷, 將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寅的叫正月,稱正月建寅, 二月建卯, 以下各月依次類推。
(二) 時節紀月
一年分四季, 一季三個月, 每季的三個月按順序依次加孟、仲、季, 就可將一年的十二個月清楚地區別開。
(三) 開花別稱
正月銀柳插瓶頭, 二月紅杏鬧枝頭, 三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花掛滿枝,
五月石榴紅似火, 六月荷花滿池放, 七月鳳仙節節開, 八月桂花遍地香,
九月菊花傲秋霜, 十月芙蓉顯小陽, 辜月葭草吐綠頭, 臘月梅花吐幽香。
四、紀日
(一) 序數紀日
如《項脊軒志》“三五之夜, 明月半墻, 桂影斑駁, 風移影動”, 這里的“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二) 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是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 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 六十天為一周, 循環記錄。這種紀日法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
(三) 月相紀日
月相紀日是根據月亮的形狀, 對每月某些較特殊的日子進行稱謂。如:朔(農歷每月初一)、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胐(農歷每月初三)、望(小月十五, 大月十六)、既望(望后的第一天)。
五、紀時
(一) 天色紀時
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一個時辰對應現在兩個小時, 具體如下: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 ) 中、日中、日昳(yì)、晡(bū) 時、日入、黃昏、人定。
(二) 地支紀時
地支紀時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三) 紀夜
紀夜即五更報鼓紀時法, 我國古代將一夜分為五個階段, 分別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 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星宿】
宿(xiu),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唐代溫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飾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是說物產華美有天然的珍寶,龍泉劍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區。劉禹錫詩:“鼙鼓夜聞驚朔雁,旌旗曉動拂參星。”形容雄兵出師驚天動地的場面,參星即參宿。
【四象】
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國、鄭、宋、燕、越、吳、齊、衛、魯、魏、趙、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州、兗州、豫州、幽州、江湖、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唐代李賀詩“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唐代衛象詩“遼東老將鬢有雪,猶向旄頭夜夜看”,旄頭亦指昴宿,詩句表現了一位老將高度警惕、細心防守的情景。
【參商】
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
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古詩十九首》:“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記》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線一樣彎彎曲曲。
古代文學常識介紹—天文歷法古代文學常識介紹—天文歷法
【北極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二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
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
“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漢代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養荊軻,讓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顯現,太子丹卻畏其不去。
【運交華蓋】
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
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
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軾《江城子》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舉長矢兮射天狼”,長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
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詩云:“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牛織女】
“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唐代詩人曹唐《織女懷牽牛》:“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
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曹操《觀滄海》:“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陳子昂《春夜別友人》:“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蘇軾《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秦觀《鵲橋仙》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吳敬梓《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氣】
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古代文學常識介紹—天文歷法語文知識
【農歷】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歷的六月、七月相當于公歷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氣】
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如《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稱夏至、冬至為至日,這里指冬至。
【中國古代歷法常識】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08-13
郭守敬修訂歷法07-05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大全09-11
郭守敬修訂歷法的故事08-2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大全04-05
錢大昕七歲背歷法名人故事06-07
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后感05-07
中國古代經典對聯10-17
常識的解釋及造句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