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1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課文著重表現越王勵志圖強的精神。課文故事脈絡清晰、文字淺顯易懂,學生易于理解,重點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合理想象,領悟故事蘊含的哲理。
本課時教學中,我借鑒薛法根老師教學本課的一些思路,由越王勾踐和吳王的關系變化而展開,引導學生體會越王勾踐在吳國做奴仆時所受到的磨難,白領課文現成的句子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臥薪”“嘗膽”的意思,然后引申理解“臥薪嘗膽”就是為了一個目標忍辱負重、發奮圖強、堅持不懈的精神,更引導學生體會,勾踐為了報仇雪恨需要臥薪嘗膽,我們今天同樣需要臥薪嘗膽。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文內容和教學實際,重視了詞語的教學,如對“奴仆”進行說文解字,對“舂米”“推磨”進行講解,使學生對勾踐所愛的屈辱有更了解,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需要造句的“建議”進行多方位的訓練。
教后,感覺教學的重點應落在第四自然段,對“臥薪嘗膽”的理解上,而我在前面的鋪墊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導致后面時間較緊張,拓展不夠,對“建議”一詞造句的指導上措辭還需加以調整,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2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上完一節課后,靜靜的坐下來回味一下,抽空再聽聽同事們的評說,對于自己的教學不可謂不是一種促進,且是一種質的促進。
《臥薪嘗膽》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屬于第二教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依據這樣的主旨我從臥薪嘗膽這幅圖入手,讓學生先學習第四自然段,隨后圍繞勾踐為什么臥薪嘗膽教學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認為教學過程環環想扣,然走下講臺,遺憾也就產生了:
一、新授倉促,學生接受困難。
我在復習導入后,直接出示臥薪嘗膽這幅圖片,讓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學生還沒有進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題,應此并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也并未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主體學生,關注失衡
在看圖介紹“臥薪嘗膽”時,一個學生說:“那一個苦膽勾踐吃了二十多年,不早就吃完了。”另一個學生稍加解說后,我即一筆帶過,沒有多做引導。這里應該展開探討,借此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臥薪”和“嘗膽”的含義。
三、練習說話,安排不妙
我的教學思路是把說話練習安排在教學末的,但當課文學習到“得勝的吳王非常驕傲,不聽大家的建議,答應了勾踐的請求。”我沒有多做考慮,引導說句子練習就脫口而出,潑出去的水是無法收回的,只好順著往下走。這樣做的結果是顯得課文的教學出現了一個斷層,缺少藝術的安排。
四、引導主題,有待推敲
現在孩子們學習這些年代久遠的故事,就是從中習得一種精神。在課文走到末端的時候,我們可以聯系自身,聯系現在的生活來進行拓展的理解。比如:可以引導說我國堅持不懈地申請舉辦奧運會,終于成功的例子;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突破;我國男足的新突破等,以此為鑒來進行運用。
一次反思,一次進步。多次反思,多次進步。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教學之花一定會越開越旺盛的。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3
“語文姓語,小語姓小”,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編排體系,在有關字詞句篇的教學中,確保學生有大量時間去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力求將語言訓練的過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藝術性,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文素質。一句話,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味。最近有幸聽了薛法根老師的一堂《臥薪嘗膽》課后,這方面感受更深了。
一、識字教學富于趣味
學生識字寫字,就是為了掌握一種交際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個情感態度的問題;而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尤其是我們的漢字,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識字寫字方面,同樣應體現語文的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觀性作形象的描繪,利用會意字巧妙的形義聯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說……這時,學生的想象、創造,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并且他們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枯燥乏味,難以捉摸的方塊字是一個個有趣的符號,他們也會由此對它產生無窮的樂趣。薛老師在上課時,就充分利用象形字來引導學生記憶字形,理解字義。他在指導學生學習“奴、仆”兩字時,分別板演奴、仆兩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導學生記憶字形,并直觀形象地理解了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受盡屈辱”。
二、領悟文意要有情味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在總體上存在著重認識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的傾向,實際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非以人的發展為本位的的課程觀。注重情感體驗是《詞文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不少。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會對表現這些內容的語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如薛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完“臥薪嘗膽”在課文中的意思后問學生:你們要不要“臥薪嘗膽”?這時的學生不明白“臥薪嘗膽”的另一層含義,當然說“不”,薛老師就舉了個例子:“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人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使我國第一支航天火箭飛上了天空。”“他們真的去臥薪嘗膽了嗎?”學生頓時體會到“臥薪嘗膽”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發奮圖強”。接著,老師又讓學生用“臥薪嘗膽”來說一句話,有的學生就說出了“我們中國足球隊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闖入了世界杯”。“我們中國人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加入了WTO”。“薛老師臥薪嘗膽了幾十年終于成為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我們聽課的老師不由地對這些孩子另眼相看,看來他們已經完全領會了這個詞的意思。整個理解過程充滿了情味。
三、豐富積累要有韻味
如果光憑一節語文課,學生很難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必須以課文為起點,以課文為憑借,培養學生處方探究獲得知識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說,語文教學的終極關注理應是學生自身的發展和提高。正緣于此,我們好多的教師上完課總要給學生介紹一些跟課文內容相關的讀物,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提高。薛老師上《臥薪嘗膽》時,更是“棋高一著”,他利用一幅對聯“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激發出學生去了解這些歷史故事的興趣,非常有韻味,我們相信學生一定會去搜索這方面的資料,在搜索過程中,他們獲得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4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含深刻道理的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越王兵敗會稽,勾踐無奈向吳王求和,帶夫人到吳國為奴仆,受盡屈辱,回國后臥薪嘗膽二十年,終于使越國轉敗為勝,用奇兵滅掉了吳國。
在執教這一課時我確定文章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頑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利用歷史知識,激發學生多讀書、多交流,從而進一步了解越王,也能了解夫差;明白故事的道理,從中得到啟發。
在學習第二節吳國的謀臣們紛紛給吳王建議時,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假設他們就是吳國的謀臣,面對越王勾踐的求和,提出自己的建議。假如你們就是吳國的謀臣,你們會怎么說?“我還引導他們想象,越王勾踐在吳國除了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屈辱外,還可能會受到哪些屈辱。學生們大膽想象,發散思維,踴躍發言。
學習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弄清楚勾踐在什么時候臥薪嘗膽的?又是如何臥薪嘗膽?他為什么要臥薪嘗膽?提出這些疑問,以引起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的興趣。當學生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告訴學生這就叫做“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嘗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做“嘗膽”這樣一來學生就能說出臥薪嘗膽的意思了。緊接著引導學生勾踐為什么要臥薪嘗膽,學生答報仇雪恨,引導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
上課過程中,我緊緊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為什么要向吳王求和時要抓住“萬般無奈”這個詞,反復朗讀、品味萬般無奈的心情。在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時抓住“受盡屈辱”這個詞來展開、探討越王在吳國受過哪些屈辱并且結合“奴”和“仆”這兩個字的象形文字來引導學生來感受這種屈辱。這些關鍵詞要反復體會、朗讀、感悟、想象、深刻把握文本的內涵。
在課文快要結束時我問孩子們,從越王勾踐身上你學到了什么?學完這篇課文,你體會到了什么?抓住這兩個問,能夠讓學生鞏固文章的重難點。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5
公開課選的內容一直是作文,這次試了一下閱讀課。相比較習作教學,閱讀教學似乎要好設計一些,可參考的資料太多。當然,也必須完成固定的教學內容,沒有習作課那么自由隨性。
《臥薪嘗膽》源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教學這篇課文,除了語文課承擔的訓練語言文字運用的任務之外,我還想讓學生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有課后閱讀歷史的欲望。因此,還可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讀出歷史的“有意思”。
從實際教學來看,比較成功的是對歷史知識、詞意理解的教學。本課中的很多詞語有必要深挖掘,并可以挖掘出內容來,如“舂米推磨”、“養馬駕車”、“謀臣”、“奴仆”。以“奴仆”為例,詞典上它的含義同“奴婢”,指喪失自由、為主人無償服役的人。通常男稱奴,女稱婢,而古代的奴婢制度內涵更多。學生適當理解“奴仆”的詞意,方能明白勾踐到吳國三年所受的恥辱有多深厚,也方能明白他為何臥薪嘗膽。理解這一詞意時,我先讓學生談談,學生的解釋太淺薄,我進行了拓展說明,告訴學生有些奴仆可以隨意買賣,有些奴仆的主人還在他臉上刺字等。“舂米”以圖片的形式來解釋,給出工具石臼圖,“舂”字中就有“臼”字,這樣的解釋還有利于識字。
本課詞意需要探討解釋的還有“建議”、“臥薪嘗膽”、“萬般無奈”等,課上都以比較、換詞語等方法一一學習。
以教材為例子,叫學生讀讀、說說,可能是每節閱讀課都要做的事情。這節課設計了兩處表達說話,一處勾踐要給吳王當奴仆,吳國的謀臣們紛紛建議滅掉吳國。此處沒有展開來講,是本節課的一大遺憾,課上,我說:“我是吳王,你們是謀臣”,有三個孩子站起來建議了,但只是淺嘗輒止,課前我也沒有細思量吳王如何不聽眾人的建議。如果能展開了進行一場爭辯,是對學生思辨能力、表達能力的很好訓練。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6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上完一節課后,靜靜的坐下來回味一下,抽空再聽聽同事們的評說,對于自己的教學不可謂不是一種促進,且是一種質的促進。《臥薪嘗膽》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依據這樣的主旨我從臥薪嘗膽這幅圖入手,讓學生先學習第四自然段,隨后圍繞勾踐為什么臥薪嘗膽教學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認為教學過程環環想扣,然而走下講臺,遺憾也就產生了:
新授倉促,學生接受困難。我在復習導入后,直接出示臥薪嘗膽這幅圖片,讓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學生還沒有進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題,應此并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也并未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次反思,一次進步。多次反思,多次進步。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7
《 臥薪嘗膽》是一篇蘊涵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我在教學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的.故事。
在講解重點的2—4自然段時,沒有很準確的把握好時間。在分析第二自然段時,對“萬般無奈”講解的很透徹,反復的朗讀和感悟,使得學生能夠準確的把握住越王勾踐當時的心情,但是對吳王夫差的驕傲沒有做過多的講解是一個盲點。也正因為這段對無奈心情的講解花費的時間過多,導致后面第四自然段對臥薪嘗膽的講解少了,而這恰恰是本文最重點的段落,也是本文的重點難點,對然也反復的通過讀和悟,但是沒有第二自然段那么的花時間,感覺沒有那么透徹。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牢牢的住住重點和難點,并且花最大的力氣,直奔目標,解決問題。
要學習第4自然段了,我問學生:三年后,勾踐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了,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以引起學生學習第4自然段的興趣。學生自由讀了一遍后,我又讓大家齊讀,當大家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這句話時,我就告訴學生這就叫“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嘗膽”。接著問:“現在,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臥薪嘗膽’的意思?”這時,學生都能說出臥薪嘗膽的字面意思。我又問:“僅僅臥薪嘗膽就能報仇雪恨嗎?”讓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要報仇雪恨,就必須使自己的國家富裕起來,必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這時,再讓學生談談“臥薪嘗膽”的真正含義,學生都能從更深的層次來理解: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要艱苦奮斗,發奮圖強!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8
在人們經常用“臥薪嘗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后,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斗志。然而這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于越王勾踐之事。但那里沒有片言只語談及臥薪嘗膽。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于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臥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游》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臥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于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于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臥薪嘗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以后馬骕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臥薪嘗膽之事系于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鑒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嘗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云:“(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于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于臥薪嘗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臥薪;唐宋間的一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臥薪嘗膽”一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臥薪嘗膽者,一說為勾踐,一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鑒易知錄》料《東周列國志》問世,方成定論”。
說“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就是“臥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后人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臥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于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臥薪嘗膽”?“臥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9
《臥薪嘗膽》這一課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國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后轉敗為勝;吳王夫差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課文著重寫勾踐命運的變化,由此我確定了教學重點是在品詞析句中,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并通過有感情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難點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入理解勾踐的“屈辱”,感悟勾踐忍辱負重的精神。在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中,帶給了頗多思考,下面就上課的幾個環節進行反思:
一、由圖導入,揭題質疑:
我通過春秋列國圖,向學生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了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斗爭的激烈與殘酷,并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突出“征服”的內涵——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過渡到課題的板書,問學生: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有的學生說:“臥薪嘗膽是什么意思?”有的說:“為什么要臥薪嘗膽?”有的說:“臥薪嘗膽的結果怎樣?”等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章的初讀,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教學字音時針對學生讀錯的“夫差”“奴仆”及時帶領學生讀準,在去掉拼音開火車讀的基礎上分男女生讀,進一步鞏固字音。整體感知時本想自己精心設計出示的詞語順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大概意思,學生應該會說。可學生面對那么多的詞語總想把它說具體,反而成了簡單復述了。換一個方式——出示文中的關鍵詞語“兵敗會稽萬般無奈 受盡屈辱 臥薪嘗膽 滅掉吳國”效果應該會好些。
三.直奔畫面,理解題意:
我出示的是書上的插圖,學生能說出圖上的情景,在瀏覽課文劃出相關句子時,學生只畫了“他還在屋子里掛了一只苦膽,每頓飯前,總要先嘗嘗它的苦味。”在我的啟發下學生找到了描寫“臥薪”的句子——“晚上,就睡在柴草上。”后來我想這里是我的問題不夠明確,我直接讓學生劃出描寫“臥薪嘗膽”的句子就行了。因為插圖的上勾踐主要的姿勢是在飯前。句子畫好后,我采用了提問式導語:“勾踐是越國的大王,他為什么放著華麗舒適的皇宮不睡,放著美味可口的飯菜不吃,而去睡柴草、嘗苦膽,折磨自己呢?”努力做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四.深入探究,感悟“恥辱”:
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處理時我先讓學生帶著“越王勾踐念念不忘的仇恨和恥辱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自讀2、3小節,劃出相關的詞句。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為的是更精彩的交流。
1、合理補白:理解“萬般無奈”時,教師語言描述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被吳王團團包圍的,要逃是逃不掉了.他曾想帶著士兵和吳王決一死戰,也曾想到了自殺,寧死不屈啊,可是他為什么不這樣做?那么要保全性命,唯一的選擇是拋下高貴的帝王身份,跪下來求吳王繞他一命,此外別無選擇.這就叫萬般無奈。你能讀出此時越王的心情嗎?要么滅國,要么求和,勾踐向吳王求和可不容易,因為勾踐是夫差的殺父仇人,為了謝吳王心頭之恨,為了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甘愿和夫人一起去給吳王當奴仆,你能讀出此時越王的心思嗎?
2、挖掘文字:板書“奴仆”的象形字,通過對這兩個字進行字理分析,讓學生理解奴仆就是古代有罪之人,沒有自由供人使喚的下等人,從而為后面學生體會越王在吳國所受的侮辱做好鋪墊。
3、滲透語言文字訓練: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如學習“建議”口頭造句是重點,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合理的說話情景——扮演大臣和吳王,用“在朝庭上,謀臣紛紛建議( )”吳王不聽大家的建議,驕傲地說:“( )”。這里的說話造句是建立在對越王與吳王認識的基礎上的——吳王的驕傲和越王的求和這一人文的價值取向上的,是建立在對“建議”肯定的基礎上的,是比較適合學生合理想象與“扮演角色”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表達,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個性化,不僅學會用“建議”造句,而且對吳王的驕傲與越王的求和作深層次的猜測與預見。當然“建議”可以做名詞用,也可以作動詞用,旨在學生的感悟。又如比較句子:“他們在吳國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們在吳國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國家。”關鍵字“才”的位置不一樣意思表達完全改變了,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很深。
4、適度拓展:學生在感悟勾踐夫婦穿粗布衣、住石頭房、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后,為進一步感悟“受盡了屈辱”,設計了延伸“問疾嘗糞”的典故。學生對勾踐夫婦遭受的屈辱感悟更深刻。
5、創設情境:一個堂堂的國君穿“粗布衣”,住“石頭房”而且還要給吳王“養馬駕車,舂米推磨”,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國王的尊貴身份蕩然無存,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對人格的侮辱啊!男生讀——;這是飽含血淚的日子,滲進心靈最深處的屈辱,女生讀——;這是更是忍辱負重、度日如年的三年,全班齊讀——旨在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五、再讀文本,引發思考:
再次回到描寫臥薪嘗膽的第四自然段,引發思考——勾踐回國后的二十多年做了些什么,使原來那么弱小的國家變得如此強大最終滅掉吳國呢?因為課堂把握節奏不當,這個環節效果不是很理想。
縱觀今天的這節課,我深深感到語文課還是要簡簡單單地教語文,不要讓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正如鄭板橋所說“冗繁削盡留清瘦”,這樣的課才會扎實生動,樸實精巧。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一次比賽能帶來諸多的思考才是最珍貴的!
【語文《臥薪嘗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臥薪嘗膽語文教學反思07-01
小學語文《臥薪嘗膽》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6-23
臥薪嘗膽語文教后反思07-06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臥薪嘗膽》教學反思06-30
三上語文《臥薪嘗膽》教學案例03-06
語文輔導教學反思07-15
語文gkh教學反思07-05
語文《趕海》教學反思06-26
語文教學反思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