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爸爸的花兒落了》課程教學反
一、教學依據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現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小說以女孩小英子的視角,表現了社會時局的變化,家庭的變遷。本文表現的就是爸爸雖然去世了,但英子在爸爸的愛中長大了。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但作者卻能讓人們從這些司空見慣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用質樸、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語言撥動讀者的心弦。
《爸爸的花兒落了》最大的寫作特色表現在別致生動的插敘上。文章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這樣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又由禮堂的鐘聲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韓主任開始講話了,學生們也唱起了驪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文章是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展開,有現實又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教學時要注意引領學生理清行文思路和文章情節。
《爸爸的花兒落了》的特色還表現在雙線并行的結構和處處有伏筆的寫作手法上。文章一是以花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同時花也成了爸爸的象征。二是畢業典禮的進行。“兩線相互輝映,既有利于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張百棟語)。文章行文含蓄,沒有正面寫爸爸病危、瀕死,但文中多處作了暗示,沉郁的氛圍和喪父的傷痛一直籠罩著全文。
學習這篇小說,應引導學生透過英子的形象,感受爸爸的深沉含蓄的愛的教育,培養面對困難時要“闖練,闖練”,不能養成懶惰的習慣等品質。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師要創設情境,優化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整體到局部,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感知、感受、感悟。弘揚學生個性,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
教師還應讓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生活,聯系自身,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二、《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簡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作家作品;領悟標題的雙關含;把握行文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分析文中父親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過程和方法目標:
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層次;結合自身實際,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感知文章的內容,感受文章的寫作特色,學習插敘手法在記敘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文中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讓學生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還要讓學生在讀中認識到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來。
(二)教法與學法:
《爸爸的花兒落了》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語言感人流暢,教師應采用激趣,創設情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多種方式,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情境教學法:在分析人物時創設情境,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引導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興趣。
2、討論分析法:課堂的學習既是個體的學習,又是團體的學習,討論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活動,既有個體的思維,又有思維的碰撞、磨合,是合作學習的體現。
3、質疑探究法: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看到成功的記錄,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教學流程
(一)學習預案:
1、學生課前通過書籍、互聯網查找關于《城南舊事》這部小說的內容。
2、查找林海音的有關知識,了解林海音的語言風格。
3、朗讀課文,查字典,疏通生字詞。
(二)導入:
播放音樂《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這首李叔同1908年譜詞的《驪歌》,出自由林海音《城南舊事》改編的同名電影而廣為人知,這首歌含有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爸爸的花兒落了》,在這里英子的爸爸也去世了,她的童年也該結束了,十三歲的她在經歷了許多多人生世事后,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的成長歷程。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快速默讀,思考:a找出哪是現實的,哪是回憶的事。
b、“花兒”在文中起說明作用?
c、文中爸爸是怎樣一個人?
2、復述故事。
3、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及情節結構。
(四)創設情境,探究人物。
1、我認為這是一個的爸爸,并說說理由。
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2、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3、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
4、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長?
英子的長大主要表現為——學習非常用功,被選做代表為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從六年前的那一次后從不遲到。硬著頭皮完成了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這件事。聞說爸爸去世而處亂不驚從容面對……
5、以“英子,你真是好樣的,”打頭,說一句(段)話。
(五)回讀課文,體會語言美:
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風格特色,探討后明確:語言質樸淡雅,蘊含真情;
再讓學生找出文中暗示爸爸病危的語句,讀一讀,體會語言中透漏出的淡淡的憂傷,表現人物含蓄而又深沉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任選其中一題)
1、“嚴師出高徒”“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與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一致,對文中父親“打我”這些從嚴的教育方法,你是否贊同,說說你的看法。
2、以“爸爸,我想對您說……”為題,對文中的爸爸或對自己的爸爸說幾句話。
(七)小結:1、學習了本文,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2、學習了這篇小說,歸納一下我們對小說中的人物應該如何分析?
三、精彩教學段落實錄。
1、師:文中的爸爸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大屏幕投影:爸爸是一個的人)
生1:嚴厲,爸爸用雞毛撣子打“我”。
生2:有愛心。爸爸讓“我”寄錢給陳叔叔。
生3:爸爸愛花。
生:爸爸告訴“我”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對待生活,我們要學會勇敢。要像雛鷹學飛一樣經受困難的挑戰,才能翱翔于天空。
(大屏幕依次出現:嚴在外愛在中;愛花;重情義)
2、師:同學們,你能找出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爸爸愛花嗎?讀課文把它劃出來。
生1:第一段有,“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
生2:18頁有。“如果秋天來了,爸爸還要買那樣多的菊花,----”“爸爸是多么喜歡花”。
生3:“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生4:“陳家的伯伯對爸爸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兒!””
生5:“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
生6:還有,課文結尾寫到:“爸爸的花兒落了。”
3、師:爸爸這么愛花,那么文中的花僅僅是指夾竹桃嗎?
生:不是。爸爸身體好時,花也旺,爸爸身體不好時,花卻“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
4、師:嗯,回答得好!掌聲鼓勵!誰能說一下課文標題的'內涵嗎?可以討論再做回答。
生1:標題是說爸爸的夾竹桃花散落了。
生2:和爸爸去世有關。
師:有道理。文章標題明指夾竹桃花散落了,還象征愛花的爸爸去世了,這是一語雙關的用法。作者用雙關語表達了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大屏幕投影顯示:花不僅指夾竹桃,還暗示爸爸去世了。)
5、文章沒有直說爸爸生病和去世,但我們卻能明確地感知到,你能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語句嗎?
生1:課文21頁廚子老高對“我”說:“你媽媽剛從醫院來了電話,叫你趕快過去,你爸爸已經----”
生2:“大小姐,到了醫院,好好勸勸你媽,這里就數你大了!”
生3:課文17頁,“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
生4:課文第二段寫到,“爸爸病到了,他住在醫院里不能來。”
生5:課文14頁,“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是大了,是不是?”
生6:課文20頁,畢業典禮一結束,“我”就急著往家趕,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生:------
師:同學們找得很準確。課文中還有一處伏筆,寫父親去世帶給“我”無盡的傷痛。把課文翻到20頁,“他們在玩沙子,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這里以花來比喻父親,把即將失去父親的心理傷痛寫得淋漓盡致。
師:其實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事情。看出殯時,最讓人心痛的是聲音嘶啞,嗚咽啼哭幾乎不出聲的,反而讓人心酸落淚,因為這是痛徹心脾的傷痛。
師小結:文章從衣襟上的一朵夾竹桃花引起對爸爸的回憶,在經歷喪父之后,終于體會到自己的長大。文章情感哀婉,感人至深。
四、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讀、討論、交流,多媒體的輔助,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生“愛”的教育,讓學生理解父母,從而回報父母,培養學生[此文轉于]良好習慣和優秀的品質。
在這一課的設計中,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情況,去感受父親的教育,體會父愛的深沉與含蓄。尤其是更換角色,從父親的角度把握他打英子之后的心理,更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課堂實踐來看,這一設計較為成功。
不足之處:本節課的課容量較大,涉及到這篇小說的各個環節:情節感知、探究人物、賞析語言,各個方面都想處理,所以情感上難以深入。課堂上出現的突發問題,處理起來不夠靈活;對主題的挖掘上烘托、渲染得不夠。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