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案例與
一、案例背景
新課程標準規定:“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強調的探究性語文教學模式,無疑提供了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
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只有教師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誠與關愛的氛圍,去創設一種敢于質疑問難的學習情境,才能使學生樂學,才能使他們感受獲得成功、進步和發展的快樂,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
經過一定的準備后,在進行《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時,筆者做了一次探索。
二、案例記錄
(一)思路設計
《爸爸的花兒落了》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文章采用插敘的手法,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的情景;通過回憶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韓主任講話,學生們唱起了驪歌,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于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內容簡單,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呢?我的構想是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與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然而這樣做固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會不會導致失去學習重點,使教學失去層次感呢?在這樣的課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些巧妙的切入點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然后還要在該住手時則住手,適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研究課文的關鍵和重點。下面是我上這節課的過程及幾點體會。
(二)、教學過程
1、由題入情,設疑激趣
同學們,你們有過遲到的經歷嗎?對此,你的父母是怎么看待的呢?魯迅因為遲到在課桌上刻下一個“早”字警示自己;地方作家林海音也記錄過一次遲到的過程:因為賴床被父親用雞毛撣子打了一頓,之后每天早晨都是等待校工開門。其實我們的父輩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今天我們隨著林海音一起去感受去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后,在音樂中讓他們靜靜地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可以提一個問題: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
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逼我去上學,并給我送來棉衣。
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接下來就進入內容賞析: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事件,自己先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然后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讀給大家聽,并說一下這里為什么讓你感動。
朗讀首先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訓練。同時朗讀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樣的原因,對課文的朗讀都是講課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布置任務之后,學生踴躍發言,積極回答讓自己感動的事件并說明了原因,學生和作者的情感首次達到了碰撞。
3、研讀文本,情理交融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順應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究。圍繞教師的導學: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那么,它究竟有怎樣的含義呢?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地質疑、解疑來展開學習活動: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啊?
學生先自己考慮幾分鐘,然后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問:爸爸為了不讓我賴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來卻為什么又去學校為我送棉衣?
生:爸爸打我是對我嚴格要求,是一種嚴愛,而去送棉衣也是因為爸爸關心我、愛我。
問:我得知爸爸去世后為什么能那么鎮定安靜?
生:因為老高的話讓我意識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生:還因為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多次培養我的獨立能力了,還有開頭爸爸對我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剛才同學說“我”長大了,大家能說說除了課文結尾外,還有哪個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長大啊?
生:自從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在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畢業證書呢。這就證明我長大了。
生:爸爸為了煅煉我讓我自己去銀行寄錢,盡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原來看起來很難的事要真做起來也不一定很難。
師:這位同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看文章的時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時候,這位同學體會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賀你!(學生們大笑,并鼓掌。)
問:我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寫“爸爸的花兒落了”呢?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很多雙手舉了起來,此時的“疑問”表達了學生們要求進一步與文本交流的渴望。學生們帶著新的疑問,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在寬松而熱烈的氛圍中,進一步與文本對話。
生: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說爸爸去世了,通過爸爸去世這件事“我”覺得自己長大了。
生: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
問:文章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愛花這個情節?
生:從這個情節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生:我覺得爸爸愛花其實是爸爸愛女兒的'象征,因為后文鄰居說他是因為愛花才生了四個女兒。
生:文章多處寫到花,開頭有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世,[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文章始末的。
師:回答得真好!那么爸爸這么愛花,文中的花僅僅是指夾竹桃嗎?
生:不是。爸爸身體好時,花也旺,爸爸身體不好時,花卻“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
師:嗯,回答得好!花不僅指夾竹桃,還有象征意義。誰能說一下課文標題的內涵嗎?
生:標題是說爸爸的夾竹桃花散落了。
生:和爸爸去世有關。
師:有道理。文章標題明指夾竹桃花散落了,還象征愛花的爸爸去世了,這是一語雙關的用法。作者用雙關語表達了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師:文章沒有直說爸爸生病和去世,但我們卻能明確地感知到,你能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語句嗎?
生:課文第二段寫到,“爸爸病到了,他住在醫院里不能來。”
生:課文14頁,“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是大了,是不是?”
生:課文17頁,“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
生:課文20頁,畢業典禮一結束,“我”就急著往家趕,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生:課文21頁廚子老高對“我”說:“你媽媽剛從醫院來了電話,叫你趕快過去,你爸爸已經----”
生:“大小姐,到了醫院,好好勸勸你媽,這里就數你大了!”
師:同學們找得很準確。課文中還有一處伏筆,寫父親去世帶給“我”無盡的傷痛。把課文翻到20頁,“他們在玩沙子,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這里以花來比喻父親,把即將失去父親的心理傷痛寫得淋漓盡致。
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作深入研讀,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再次交融。學生走進文本越深,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父女的情味。教師參與其間,或推進,或點撥,或欣賞,或疑問,在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間推波助瀾。此時此刻,學生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他們的心,在瞬間相擁。
從同學們的發言中看出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這里就勢讓學生再進一步感受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標題的含義,從而結束這次與作者的交流。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學生的心里蓄滿了真情。這腔清泉渴望噴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借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
回想這四個環節,層層遞進,在對話中感悟,對話中理解,對話中體驗,對話中抒發,對話中積累,環環相扣,不斷提升。
5、教師小結,作業布置
小結: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致的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能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今天的作業就是構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樣用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再為文章起一個內涵豐富的標題。
三、教學反思:
探究性語文教學,需要轉變教師角色,將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組織者,將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將講授說明的教學過程轉變為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作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把教學活動的重點聚焦到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語文教學。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走“探究性學習”之路,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學習”。在探究性教學初期,要讓學生逐步接受,在某些環節并不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能盡快獲得新知,然后逐步深入,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
2、在探究性教學中,要避免學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停留在問題的表面,
教師要及時予以引導,這就需要教師有較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高層建瓴統觀
大局,每一步驟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及時發現某些動態予以調整解決。
3、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么。這篇文章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