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
翻開手頭的四(上)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它雖然與一、二、三年級教材是一脈相承的,但也有許多差別,其中略讀課文比例的增加就應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知道人教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安排了略讀課文,三上和三下每冊各有8篇,而到了四年級,略讀課文增至14篇,占課文總量的43.8%,到現在的五年級略讀與精讀課文形成了1:1的狀態。眼看著略讀的比例是一年年的增加,而在實踐中,這方面教學的困惑卻并沒有一年年的減少。為了尋找一條適合的路子,為了使略讀課文編排的意圖得到很好的體現,一年來,我們全組老師進行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剛才黃曉秋老師以《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一堂課為大家提供了研究探討的范例,下面我就曹老師的要求在此圍繞略讀教學的策略作點評。
說起略讀課文教學的策略,我們不禁會聯想起,三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中對這類課文教學所提出的兩點要求: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可是在教學操作中我們發現這兩點要想做好卻很難,略讀課文的要求要放低,到底低到怎樣的地步呢?教師要更加放手,到底該放到怎樣的程度呢?這個尺度的確很難掌握,弄不好就會上成像精讀一樣的精雕細啄,或像自讀課那樣放任自流,結果編排的意圖無法得以體現。下面我想結合黃老師這堂課給大家做幾點提醒。
一、大膽放手,自讀時間留“足”
我們知道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因此實施略讀教學我們老師首先要甩開臂膀,大膽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讀自悟。《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略讀課文涉及到許多深奧的地理知識,也是一個關于科學研究發現的話題,被安排在第二單元,對剛從三年級升上來的學生來說讓他們自己去讀懂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可我們老師又不能像精讀課文那樣幫助他們慢嚼細咽,怎么辦?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足時間,讓他們逐步去讀懂。我們來回顧一下黃老師這堂課的時間安排,在談話引入之后,黃老師就給學生5分鐘時間去初讀,想辦法讀通讀順,在這過程中,好的學生可以走幾個來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學生,他們也會有足夠的機會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課文給讀完。初讀之后,結合詞語盤點,同桌互相檢查,既體現了本冊教材“詞語盤點”這一自查自測欄目設計的意圖,又在合作中掃清了字詞的障礙。更可貴的是針對第二段許多專業術語給學生讀通帶來的困難,黃老師又一次安排學生有針對性地讀課文。除了反復朗讀外,黃老師還安排了三次默讀的時間,一是根據“提示”全文默讀,自己去讀懂課文,二是針對學生自讀遇到的困難,安排默讀課文2~4段,三是默讀最后三段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與大家交流。整堂課除了交流,僅僅是讀書就占了將近二十分鐘。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有充裕時間的讀書中,學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讀懂課文。
二、“提示”引路,課堂結構求“簡”
與精讀課文比較,略讀課文的教學我們主張摒棄過度的設計,讓大氣度、大智慧充盈我們的課堂。因此我們的略讀課堂教學結構顯得比較簡約、粗線條,為學生自主閱讀開辟大塊大塊的時間與空間。人教版教材在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有一段流暢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學生的學習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又提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課文前面就有這樣的一段話:“──”,這段承上啟下的提示語就為我們提供了略讀課文學習的一般流程:默讀──思考──交流,根據提示我們可以將這堂課分為這樣的幾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老師盡其所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使他們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反復朗讀中掃清障礙,有信心獨立讀懂課文;二是自悟階段。教師把學生引進書本后適時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讓學生根據學習提示充分地默讀,在讀中思考,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匯報交流階段。這一階段由學生匯報讀書所得,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可以就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點,感受最深的一點,來進行交流。可以是內容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文章的表達方式的……教師只是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提出存在問題;四是引導點撥階段,教師根據學生自讀情況以及教材的特點,以自己的“厚積”進行“薄發”,引導學生再次深入去閱讀,疑點再讀讀,趣點再品品,重點處多走一個來回,幫助學生把文本真正給讀懂。如果說簡約的一堂略讀課還需要些設計的工夫的話,最多也只是體現在引導點撥這一個階段上。
三、找準著力點,引導求“精”
雖然說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復斟酌,尋找準確的著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課,黃老師在課文第2~5段上花了不少工夫,設計了三次發現的比較和一處的想象推理說話。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首
先基于本單元學習重點考慮,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選擇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古詩兩首》不僅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別寫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動物,而略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則生動地講述了科學家從生活中的無意發現到不斷尋求證據直至創立學說的故事。在單元學習導語中,編者就明確指出“讀這單元課文要在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并學習他們的觀察方法。”其次是基于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考慮,黃老師把課文的2~5段作為教學著力點。這幾段講述的就是魏格納由無聊時無意觀察中的一次偶然發現到后來的仔細端詳與比較分析所產生的重大發現所引發的一個奇想。在這個奇想產生的過程中凝聚著科學家最優秀的觀察思考,再觀察再思考的品質,這正是我們學生所需要的思維習慣。因此了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與學習邊觀察邊思考的觀察方法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而這幾段話中也涉及了許多地理知識,比如南美洲、巴西、幾內亞灣的地理位置,又如海岸線的吻合、大陸塊的漂移等等,學生是沒辦法靠自己的力量弄明白的。在“精”讀這部分時,黃老師巧妙地利用課件輕松而有趣地解決了難點。將2~5段設為著力點第三個依據就是學情,在學生根據學習提示自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提示中提到的三個問題,就“魏格納的奇妙想法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學生很難一下子講清楚,他們只知道他是在看世界地圖時發現的,至于如何從偶然到仔細端詳,再到比較分析,這么一次次不斷深入地觀察發現與思考推想才產生的,學生根本無從知道,也就不能領會邊觀察邊思考這一優秀的思維品質了。在本堂課教學的時候,黃老師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發現的情境,讓學生邊閱讀邊觀察邊思考,去發現魏格納三次發現的不同,從而領略閱讀發現所帶來的成功體驗。黃老師將2~5段設為閱讀引導著力點第四個依據那就是本課的語言表達的特點。這是一篇講述科學發現的文章,因而語言表達非常理性,跟以往我們小學課文情感性、形象性強的特點有很大的不同,但這樣的文章對學生語言表達嚴密性的培養卻大有好處。這篇文章整個故事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每個部分連接自然,運用“果然”“結果發現”“于是……”“魏格納并不是一個輕易改變自己想法的人”等過渡句,使文章渾然一體。黃老師在這部分學習時設計了一個想象推理的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把魏格納在觀察中的思考展現出來,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嚴密的語言表達風格。這堂課,黃老師就抓住了這么一個著力點,重打細敲,結果讓學生有了多方面的收獲,這就是略讀教學中的“精”處理。
四、內引外連,課外拓展求“寬”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既然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外連,進行課前、課中、課后拓展閱讀。比如這堂課,課前黃老師就布置學生去觀察世界地圖,了解七大洲、四大洋,課后黃老師又引導學生去讀一讀魏格納或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或去找一找大陸漂移說的資料等。在課堂教學中,她也穿插了許多課外資料,如補充魏格納去實地考察的一些情況,補充醫生的勸阻,補充魏格納長眠在冰天雪地中為地質事業獻身的資料,這些都深深地震撼著學生的心。第三單元的略讀課文《小木偶的故事》在學生根據學習提示完成自學交流的任務后,我們就可以引入它的姊妹篇《最棒的還是我自己》與《我不是一根木頭》讓學生選擇閱讀。
五、發揮個性,學習方法求“活”
略讀課文閱讀的要求比較低,又少了許多煩瑣的頭緒,氣氛顯得輕松自如,這為師生的個性發揚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因而略讀課應該是最有特色的語文課。課堂中我們要為學生搭設平臺,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讓他們的個性在略讀課中熠熠生輝。比如第一單元的《火燒云》在學生根據提示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火燒云顏色、形態的美后,化背喜歡的部分為風光解說;《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將課文改成課本劇,小組合作表演;第五單元的《秦兵馬傭》可以“世界遺產博物館檔案室需保存各個遺產基本資料”為名,引領學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滲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過制作檔案卡,讓學生運用跳讀、掃讀、選讀等略讀方法讀懂全文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將使略讀課文的教學出現別具一格的境界。
老師們,以上是我們在實踐中積累的對略讀課文教學的幾點思考,算不上策略,還不是很成熟,若能給大家些許借鑒或引發某些思考,我們將感到莫大的榮幸。
【四年級語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反思12-24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語文教后反思06-29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學設計12-17
四年級語文課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的教學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