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1
3月17日下午,施老師執教《夜晚的實驗》,學校請來了幾位語文教學的專家來聽課。課后,教研室匡教研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提出了幾點指導意見。其中,我對匡教研提出的“語文課要體現學生的真學”這一點指導建議印象尤為深刻。
課堂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讀了課題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為什么在夜晚做實驗?
生:誰在做實驗?
生:做的什么實驗?怎樣做實驗的?
生:實驗的結果怎樣?
師:這些問題,你們能自己讀書解決嗎?
學生讀書,然后交流自己已經解決的問題。
……
針對這樣的環節,匡教研提出:像這樣的學生的質疑比較淺顯,沒有深度。有的問題學生已知答案,根本不需質疑。因為老師安排了質疑,所以學生只能這樣問不成問題的問題。這樣的學習則是假學習,學生處于被動。怎樣才能使學生真學習呢?教師課的開始可以這樣安排:同學們課前預習課文有哪些收獲,請交流交流。這時候學生就會交流一些已經學會的內容,同時提出自己的真問題。這種情況下,因學施教,也體現真教。
另外這節課中,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一篇文章怎么上出語文味呢?其實,在安排學生講述斯帕拉捷做試驗的過程時,教師應該適時地點撥指導,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趨完整生動。在講述的過程中,學生要能夠將科學家做實驗過程中的疑問、分析、思考的過程說出來。另外,課堂上創設情景,讓學生轉化角色變成斯帕拉捷到各地演講。這一環節可以將學生單一的演講變成生生之間的互動。而且演講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先對話,再演講;還可以在演講的過程中與演講對象對話。這樣學生就可以將文本語言真正內化。這樣語言訓練的目標就多元化了。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2
一、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提高學生能力。
本課的課堂學習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為主。在讓學生了解實驗經過的環節,通過讓學生自學及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表格的填寫。這個過程,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讓學生知道學會填寫表格語言要簡潔明了。也為復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打下基礎。最后結尾部分的教學,我要求學生聯系課文說出斯帕拉捷為什么能揭開蝙蝠夜行的秘密,并在書上畫一畫,既鞏固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對斯帕拉捷的崇敬之情,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
二、抓住關鍵詞語,領會文章內涵。
在要求學生“聯系課文說出斯帕拉捷為什么能揭開蝙蝠夜行的秘密?”這一問題時,學生談到了很多的精神,如: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不怕失敗、有好奇心、堅持不懈等,雖然都說出來了,但顯得較為雜亂,其實,仔細思考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最主要的是三種精神: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堅持不懈。接著就引導學生回到文本中,找尋依據。
三、拓展提高:
課堂上又補充了一些名言,比如:“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失敗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可貴品質”“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科學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失敗、鍥而不舍、大膽實驗的人,才能攀登科學的頂峰。”等等。讓學生抄抄讀讀背背,進行積累,深化了對課文的解讀。
不足之處:
仔細揣摩斯帕拉捷實驗的過程,我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讀到的東西。
一、首先是在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把握上,斯帕拉捷的實驗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他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大膽實驗、不怕失敗、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等可貴的精神,而且給人的啟示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好奇心是科學探究的可貴品質”“科學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不怕失敗、鍥而不舍、大膽實驗的人,才能攀登科學的頂峰。”僅此而已還是不夠的,我想,我們還應該讓學生明白“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一切科學研究都應該造福于人類”。雖然點到了,但學生領會的并不深刻。
二、是在表達方法的領悟上。四次實驗過程不僅啟發我們在寫比較復雜的實驗時要注意“有詳有略,突出重點”,還要學習第一次實驗是怎樣寫具體的(寫了實驗的時間、地點、人物、結果、做法、前后想法,重點寫清了想法)。不僅如此,我還發現,寫第一次實驗時,文中是從結果寫到做法最后寫思考過程。這種倒敘的寫法與通常寫法相比(從想法寫到做法最后寫結果),又有什么優點呢?這些都應該讓學生有所領悟,才能啟發一部分學生學習文章的構思。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3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現象上發現了超聲波,進而用這個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事實。在教學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受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飛行現象上發現超聲波的,并從中學習科學家留心觀察,勤于思考,潛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類的精神。
一切順利進行,突然一個學生質疑:“老師,‘難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嗎?’這句話是反問句嗎?”
我一愣:當然是呀?
“用陳述句該怎么說呢?”
是啊,怎么改呢?‘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而且能在夜間洞察一切。’的話,就不符合反問句的特征。可是,改成‘它薄膜似的翅膀,不僅能夠飛翔,但是不能在夜間洞察一切。’又不符合常理。
我問學生怎么改,有沒有什么辦法?
小才女趙佩雯皺著眉頭想了半天,然后說: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反問句。因為這是斯帕拉捷的猜想,他并沒有肯定蝙蝠的翅膀有什么樣的作用。
我抓了抓腦袋,只好說:這一句是不是反問句,我們現在還不能解決,我們一起查閱資料,誰找到了答案,誰就告訴大家,好嗎?
我真疑惑:這一句到底該怎么改呢?很明顯,它應該是一句反問句呀!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4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夜晚的實驗,終于揭開了蝙蝠飛行秘密的經過。
這節課的重點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課文內容,提煉出斯帕拉捷這個科學家身上表現出來的可貴精神,
也就是理解他實驗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受到的啟發,獲得人生的智慧。二是讀寫結合,讓學生感悟作者寫實驗的方法。
教學時,我將側重點落在了第二版塊上,在教學四次實驗過程時,不僅啟發學生在寫實驗過程時要注意“有詳有略,突出重點”,
還要讓學生明確第一次實驗是怎樣寫具體的(寫了實驗的時間、地點、人物、結果、做法、前后想法,重點寫清了想法)。從而,將“讀寫結合”落實得更為扎實到位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5
《夜晚的實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安排在第四單元“探索與發現”,講述了科學家斯帕拉捷從蝙蝠飛行的啟示中發現了超聲波,并進而造福人類的故事。
結合自己的教科研課題——引導質疑主動解惑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我依然抓住解題,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從而快速把握內容,理清脈絡。
課題質疑:為什么要進行這個實驗?怎樣進行的?實驗結果如何?作者為什么寫這篇?這樣學生從內容和寫法上有了學習的目標,就會有目的的朗讀,思考,也就更快的讀懂了課文,理清了脈絡。當學生解決完問題后,課文的段落也就出來了:實驗的原因,實驗的經過,實驗的結果。同時在主要內容時,也會幫助學生條理清晰的復述。
但是,為什么會有這個實驗?由這個問題品讀人物斯帕拉捷,感悟人物精神。
“好奇”的發現——蝙蝠在黑夜中自由飛翔;為什么?善于思考,促使這個實驗得以成行。不斷設想,大膽實驗,得到了結果。在學生一系列的討論中,感悟到人物:認真觀察、善于思考、大膽實驗、持之以恒。這時,小組再展示一下實驗的經過,弄清了實驗過程,學會了書寫實驗報告。
注意細節,學習常識,拓展知識。斯帕拉捷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進一步的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引號有什么作用?抓住這一問,可對本句的引號用法作探究,又可對超聲波以及超聲波帶來的意義作深入的探究。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6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一味地呆讀,閱讀的效率就值得懷疑了。如何變呆讀為巧讀。我認為:感知課文的階段,必須多讀,必須讓學生跟文章進行反復的“親近”,在反復的“親近”中,逐步了解它,熟悉它,記住它。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讀課文也是如此,利用不同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走近課文,“八面出擊,一意求之”,可以讀出課文的不同意味,甚至可以讀出課文的深刻內涵來。
就本課而言,多讀可以巧妙地解決了生字詞的熟悉問題,掃除了閱讀障礙;本文教學重點是探究斯帕拉捷做實驗的經過,而蝙蝠飛行的特點,學生必須了解,但如何適時地進行教學呢?引導學生在讀書中體味斯帕拉捷歷次實驗的方式和結果,進一步降低了重點的教學難度。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7
《夜晚的實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講述了科學家斯帕拉捷從蝙蝠飛行的啟示中發現了超聲波,并進而造福人類的故事。教學這類文章,我有些犯怵。第一遍讀這篇文章,真不知從何下手。怎樣讓學生從閱讀文本中學習科學家留心觀察、勤于思考、潛心研究的精神,又能適當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教材確實是要潛下心去讀的,當我一遍又一遍地尋找文本的切入點時,目光停留在課文的幾個問句上。全篇的五個問句,三個與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動有關,是斯帕拉捷好奇、奇怪、猜想時出現的問題。一句是設問句,解釋斯帕拉捷把蝙蝠眼睛蒙上的理由。還有一句是斯帕拉捷實驗成功后引起的'人們進一步的思考。這幾句問句,與全文中心有著極大的關系,而且本課語文知識點——引號的用法中的兩個句子也都可涵蓋在內。“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我的教學思路圍繞著這五問形成了。
一、三問引入
可通過這樣的導言引入:課文中有哪些詞和句是描寫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動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去讀一讀,用筆把這些詞句畫出來。這些詞句對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善于思考,對常見現象敏感,好奇心強這些品質有極大的幫助。怎樣理解呢?一個字:讀。讓學生練讀這三個問句,在朗讀中體會,讀出好奇、讀出奇怪、讀出猜想,也就能順理成章地理解。然后再由第一個問題入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習,探究斯帕拉捷做了幾次實驗,怎樣做的,結果如何?
二、設問練述
課后練習要求全文復述。對于本篇文章來說,實驗的過程是復述的重點;而第一次實驗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把指導復述的方法放在第一次實驗上,可以起到化難為易的作用。在學生完成探究后,讓學生再細讀課文第二大段,看看哪一次實驗是濃墨重彩描寫的,自然是“蒙上眼睛”這一次。引出設問: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課文作出了詳盡的回答,這樣有問有答的句子就叫設問句。讓學生用上設問句把蒙上眼睛的原因、經過、結果練習復述。
在指導學生復述的過程中,讓學生得知,用上設問句的時候,就可以先說經過,結果,最后再說原因。這樣,學生不僅練習了變序復述,而且在練習中又掌握了新的寫作方法。
三、再問探意
斯帕拉捷的實驗獲得了成功,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進一步的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抓住這一問,可對本句的引號用法作一探究,又可對超聲波以及超聲波帶來的意義作深入的探究。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 篇8
《夜晚的實驗》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脈絡層次清晰。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指導學生進行分段。交流時出現了分歧,大部分學生認為第一自然段獨立成段,也有部分學生以為第一自然段可以歸入第二大段。學生都指望我能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可我并沒有這么做,而是引導他們展開爭辯,各自講講分段的理由。教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第一自然段寫的是蝙蝠在夜間靈活自如飛行,引起了斯帕拉杰的好奇心。而2-6自然段寫得是斯帕拉杰的實驗經過。所以我以為第一自然段要獨立成段。”“第一自然段寫的是斯帕拉杰做實驗的起因,2-6自然段講的是斯帕拉杰實驗的經過、結果。聯系很緊密,應該歸在一段。”“我也認為分成兩段, 7-9自然段講得是后來人們怎么研究”超聲波”,而1-6自然段講的是斯帕拉杰整個實驗的前因后果。分成兩部分,條理更清楚。” ……在你爭我辯中,大家漸漸明晰了兩種分法各自的依據。于是,我順勢總結:“大家都充分說出了分段的根據,看來,這兩種分法皆可。老師很欣賞你們讀書時有自己的思考,還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分段有歧義是很正常的,關鍵是教師要想好點撥的策略,做到胸有成竹。本堂課上,當學生分段方法有歧義時,我讓學生爭一爭、辯一辯,各自說出理由,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樣,一方面讓學生有效把握課文框架,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范文(精選8篇)】相關文章:
夜晚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03
夜晚的實驗語文教學反思01-30
蘇教版十二冊《夜晚的實驗》教學反思04-16
《夜晚的實驗》教后反思精選3篇04-13
《夜晚的實驗》優秀教學設計03-14
蘇教版六下《夜晚的實驗》教學札記03-18
語文《橋》的教學反思范文06-24
語文《趕海》教學反思范文02-03
語文《恐龍》教學反思范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