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精選9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說勤奮》作為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作者圍繞著“勤奮”開頭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中間通過敘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再次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表示勤奮的句子,并進行了品讀。在兩個實例的解讀中,學生都明白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于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通過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同時也明白了書中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并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訴我的道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主要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并通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由于課文的兩個例子結構很相似,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學習司馬光那部分內容時引導多一些,學習描寫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則放手讓學生自讀。新課結束后我為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么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說什么?孩子們答得很好。
但在學習第一段時,我有些操之過急,讓孩子們說說文中的“鮮花”與“心血和汗水”是指什么?很多學生不會回答。我想,如果等他們學完全文后再提問,孩子們是可以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的。
蘇教版第15課《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較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過設問的形式明確地擺出了自己的觀點: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然后二、三自然段給我們舉了一個古代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靠勤奮成才,另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基礎較差也靠勤奮成了才。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對全文的總結,號召同學們不忘勤奮,一生勤奮,長大才能有所作為。因此我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找出表達作者對勤奮觀點的句子,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明確作者的主旨,初步體會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方法,學生以一種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接著引導學生體會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學習和長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開的,而童第周“勤能補拙”同樣走向成功。然后讓學生討論交流明白“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真正含義。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資源,使課堂教學為學生服務。在課文結束時讓學生說說關于“勤奮”的名言和根據生活實際說說同學中勤奮學習的故事,更是讓全體學生以高度的熱情投入了學習!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通過古今兩個具體事例,告訴學生應該深刻的道理: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為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劉芳老師整節課教學流程清晰,重難點突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了進來。她巧妙地指導學生理解課題,并開篇直奔主題,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緊緊圍繞中心句來展開教學。文章重點是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在學習事例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出示《資治通鑒》和青蛙卵手術剝離的介紹,讓學生更形象了解了他們通過孜孜不倦的勤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多么令人欽佩并值得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悟能力,并養成做讀書記號的好習慣,抓住關鍵詞句品讀人物的 優秀品質。
教師還注重學生的積累,讓他們課前去積極找資料搜集有關勤奮的名言,從積累的名言中感悟勤奮是多么重要,并 也立志要一生勤奮,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縱觀整堂課,充分反映了劉芳老師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和扎實的基礎功底,把握住了學好語文的命脈,讓學生從課堂中得到了字詞句的訓練,從一遍一遍的讀中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會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有顯著的提高。
通過對比,覺得自己和劉芳老師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自己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作為教師的我也要一生勤奮,善于學習,對每個學生的未來負責。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課文通過古今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讀者: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注重朗讀,創新引導。
語文學習過程中“讀”是第一位的。讀是吟詠品味,讀是鑒賞領略,讀是情感共鳴。課文的語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讀中才能領受體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絕對代替不了學生的讀,學生讀的`過程是一個審美體驗過程,是與課文、與作者間開展的一種心智交流的過程。讀——作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其魅力依舊光彩照人,也正因為有了它,語文才具備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質。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齊讀、默讀、更有創新地引讀。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理解文中“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
二、比較學習,巧破難點。
課文中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古代的司馬光,一個是現代的童第周。他們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他們兩個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說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志是什么?當然學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觀點,那就是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于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通過這樣比較以后的學習,學生理解難點到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三、聯系實際指導行為。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而司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奮”也讓他們敬佩不已。這時候,我趁熱打鐵,聯系課文內容,問學生“懷著對美好理想的憧憬,我們可以怎么做呢?”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勤奮”與自身聯系起來了,原來自己只要勤奮也可以像這些名人一樣獲得成功。因為不管是天資聰明的人,還是基礎較差的人,都是通過勤奮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不過由于課堂上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談自己的打算時,說得還不夠具體化,但我想他們只要有了這種理解,多多少少在潛移默化中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說勤奮》是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說理性文章,目的是讓小學生初步接觸議論文類型的文章,大致了解什么是議論文,以及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觀點。本文思路清晰,脈絡分明,通過舉例子的方法來證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個觀點。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這么幾個板塊:
第一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找出文中直接點明作者觀點的句子。再從反復的品讀、理解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
第二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對比學習,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
第三塊我設計了“小小辯論臺”,針對學生中出現的一些現象,結合學習課文以及收集到的資料談自己的看法,進而加深對勤奮的理解。
第四塊,通過講名人勤奮的故事,受到啟發,深化本課所講的觀點。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感覺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如下幾方面:
1.教學環節清晰。從作者觀點入手,再到品讀課文,感悟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層層深入,抓住重難點,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
2.學生能深入與文本對話。本節課學生的學習狀態都比較好,能針對問題深入與文本進行對話,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可以感覺到學生在思考,會思考。
本節課上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整體教學節奏偏慢,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匆忙收尾。
2.教學過程中遺漏了教學內容。對于“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個重點句子的理解給漏掉了。對于重點句子“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過渡不自然,講解太匆忙,完任務似的點過去了。
總之,這節課使我懂得了以生為本的重要性,懂得了教學不能急于求成,要真正做到循循善誘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教材本身,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我也會在今后的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身體力行,踏踏實實地為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6
《說勤奮》是本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首即擺明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接著舉了兩個生動的例子來證實這個道理,結尾提出在當今社會中勤奮的必要性。學生剛經歷過期中調研,成績參差不齊,在這個時候學習這篇課文,很有現實意義。
我的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 讀懂課文,練好朗讀。
1 圍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在文中的兩個事例中找到“鮮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體表現:
司馬光——抓緊時間讀書,歷時19年編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童第周——基礎差而急起直追,成績名列前茅,后來又完成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轟動歐洲生物學界。
二、故事補充,深化認識。
其實,關于勤奮的故事,學生平時已積累了不少。學習此文,要喚起學生記憶中的相連信息。如談“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時,有同學談起了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侯交手工制作的故事,童話大王鄭淵潔勤奮寫作的事。學到司馬光的“警枕”時,學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懸梁刺骨”、“囊螢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也就更加明了。
三、聯系實際,討論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導學生的言行,所以,聯系實際展開討論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學中,圍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共同探究:
1 天資聰明的同學也許稍微認真一點就能取得好成績,難道一定要勤奮嗎?
2 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如果非常勤奮,能趕上那些天資聰穎的同學嗎?
3 你認為怎樣才是“勤奮”的表現呢?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從實際出發,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基礎怎樣,也無論定下什么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討論中,教師也要有意識的請天資聰穎的同學和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多談談,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并認識到“唯有勤奮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訓練,內化積累。
在學習課文以后發動學生在身邊找找勤奮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記錄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別人的做法,把課上所學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奮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向往。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說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的議論文的魅力。
在教學中我緊扣“勤奮”兩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引領學生一步一步經歷“參與——建構——生成”,力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環境中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第一版塊,由四個關于勤奮的成語引入課題。由于比賽課要求上第一課時,上課的學生又沒有提前預習課文,所以在這一塊我設計了讀通課文、開火車讀詞語和找、讀難讀的句子這幾個環節,為進一步感知課文做準備。
第二版塊,理清文章脈絡,讓孩子快速找出文中直接點出勤奮非常重要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不夠明顯),學生從中品讀、理解,在四句話中悟出一個道理——只有勤奮才能最終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
第三版塊,圍繞兩個具體的事例(學生自主學習一個事例),抓住關鍵詞句品悟、想象,讓學生感受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也深刻領會了作者要闡述的道理。第四塊我設計了談談自己的感受,拓展學習名人名言。這既超越了文本,又充分發揮了文本的情感內涵,引發了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對話。
上課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標尺。總體感覺這節課較滿意的地方——把握教學重難點,扎扎實實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從每個細節入手面向全體學生,抓住重難點,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感悟,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等良好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學生學習得法,教學效果較好。不足之處:一方面,整體教學節奏偏慢,因循學生的朗讀、自學,沒有很好地把握時間的分寸,遺憾地導致了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沒有上完,使得這節課沒有整體感。另一方面,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精當,語文教學的基本功還需繼續磨練。教學之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
高年級的語文比賽課,令我最猶豫的就是這一節課上哪些內容,要進行取舍。當早上得知要上《說勤奮》一課時,我腦中的弦繃得更緊了。因為這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主要通過司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說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相對于其它課文,內容缺乏趣味性。如何高效的上好這節課,同時又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是我備課時主要解決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上,我選擇生字詞以及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課前的交流利用美國總統的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導入抓住“勤奮”這兩個字;生字詞以難讀難理解的四字詞為主;課文內容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抓住重點詞感悟;最后留下思考: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么學也趕不上同學,能否成才?待第二課時引入第二個例子完成。
上完后,整節課比較順利,流暢,但同時也缺乏高潮點,沒有激起學生的共鳴。在上第二自然段時感悟司馬光用“警枕”這一句時,無論怎樣引導,學生說的比較單一。我在思考是否有些操之過急。或者說我應該再把第一課時內容安排少一點,淺顯一點,這樣學生是否學得更扎實,更有激情呢?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在楚才小學上完《說勤奮》一課,給我的感覺特別好,我覺得這堂課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針對高年級的學習,更多的應該是引導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整堂課在這一點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當我讓學生談談文章的2,3自然段講了什么時?學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說出文章這兩段主要是舉了兩個例子,司馬光和童第周是怎樣通過勤奮取得成功的。其實接下來我可以順著這根主線讓學生講下去,而不是又從頭開始,先學第2自然段,再學第3自然段。高年極的學生領悟能力已經很強了,教師更多的應是教育和啟發學生。
第二,當我講完文章時,忘記了把文章回顧一遍,總結一下作者的觀點,這對學生系統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盡管我在開始的時候也想到這點,但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忘記提了。
第三,我聲音不是很大,因為我的聲音比較小,學生發言的聲音也不自覺地變小,課堂顯得有點壓抑,這點我以后要特別注意。
第四,板書不完整,開始設計的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在講到第一自然段,學生理解正確時,沒有及時地寫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筆字還需要勤加練習。
上完這堂課,我發現要想成為一名好教師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實踐、反思和學習。當聽到學生跑來問我姓什么,并高興地稱我“周老師”,我覺得很感動,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這堂課也讓我體會到了成為一名教師的快樂。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說勤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說理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說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觀點、生動的事例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理文的魅力。回顧自己的課堂,做反思如下:
一、閃光之處
1、悉心解讀文本。
《說勤奮》這篇四年級的課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開篇即以一個設問句,把作者的觀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又以兩個典型人物的事例證明了觀點的正確。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再次闡明觀點,把對于勤奮的理解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說理文的價值導向。初拿到這篇課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平實,這樣的課文真正上起來往往是分析、說教有余而語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難以讓學生喜歡。如何既上出說理文的特點,又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并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這是我在鉆研文本的過程中一直反復提醒自己并努力實踐著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潛心會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課文教課文。
2、精心設計課堂。
在經過了悉心研讀教材之后,我最終設定了以下三個版塊:開門見山導入,初步明確觀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道理;精讀第一自然段,體會文章結構。全文的教學重點較為為凸現,思路也比較清晰。在課堂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抓住重點詞、關鍵處、精妙處進行對比的品讀感悟,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
二、不足之處
1、自讀的時間多了,但是全班讀的時間少了,課堂上“書聲瑯瑯”的感覺不夠;
2、還有一個“尾巴”沒有上,原來設計時是引導學生明白第一部分是“提出觀點”,最后一部分是“點題總結”,然后質疑:是不是只要這兩部分就夠了呢?為什么?拋出這個有價值的問題給學生思考,這樣上完整就更加好了。
【《說勤奮》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說勤奮》教學反思范文04-26
說勤奮語文教后反思02-03
四年級語文《說勤奮》教學反思03-17
小學語文第七冊《說勤奮》教學設計及反思06-27
《說屏》語文教學反思01-14
說氓語文教學反思01-20
《說勤奮》優質教學實錄06-14
說勤奮11-21
說勤奮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