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語文教學反思
《課標》提出: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為了讓學生從課外感知素材和課文實際內容相互滲透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我指導閱讀“我的老師”的教學過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愛的老師”的具體典型材料,并且寫好簡短的發言稿。在課前五分鐘,請兩三位同學自由發言,這樣無形中給學生之間得到初步啟發:誰是我們最敬愛的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向老師學習?
其次,提供同樣題目,魏巍寫的“我的老師”的閱讀資料。這篇文章是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作者記敘兒童時代生活在老師身邊的幾件小事,記敘中融匯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這些情感與平常小事十分生動感人。學生讀了這篇真實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對自己老師的愛戴、思念,表達了真誠的情感,從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學生低聲朗讀海倫·凱勒寫的“我的老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文章內容,認識結構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命運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帶領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師—一個改變她命運的人。”
其四,采取討論式教學,讓學生領悟合作學習,共同解決難題,達到共同提高。通過不同國別的兩位作家寫的“我的老師”的比較閱讀,由學生分組討論,擬出發言提綱。討論題目是:
(1)兩位作家寫的.“我的老師”,寫作形式、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2)海倫的文章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筆墨寫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師教了海倫什么?莎利文老師好在什么地方?討論題目公布之后,有各組因人而異,自由選擇題目,不拘一格,靈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選擇三兩個組推薦代表發言,使全班同學得到共識。
其五,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經過認真討論,反復比較分析,思維較好的學生認為魏巍寫的“我的老師”,敘事內容比較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通俗易懂;而海倫寫的“我的老師”文學性比較強,高雅難懂。因為海倫的文章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顧名思義應該是寫老師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寫老師,也寫自己,而且寫自己的筆墨還比寫老師還多。文章寫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寫自己識字時的美好感受,寫來到田野中的快樂,……這一切都是從側面寫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寫老師的可愛和可敬。正是這種從側面表現人物優秀品德的寫法,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到困惑,一時難以理解。還有,作者海倫和她老師的關系,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作者對自己心中的感情沒有像魏巍那樣進行直接的抒發和渲染,而是隱藏在看似乎實的敘述描寫之中,讓讀者在讀著具體的事件時感受字里行間流動的深情。學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時難以做到,只有利用課余時間,反復細讀,才能深刻地品嘗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導閱讀教學中必須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內涵,以及體驗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導學生閱讀海倫寫的“我的老師”之后的幾點體會,盼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