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1
《花瓣飄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簡單,但情真意切。在備課時,當我讀到課文中描寫晨霧中的女孩帶著心靈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叢,俯下身子摘一片帶露水的花瓣時,我不由陶醉了,多美的情境呀,多美的人和花呀。課文滌蕩著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這樣的課文我喜歡。
于是,我想“美文美教”!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重點應要指導學生在美的朗讀中品味,在美的抄錄中深蘊,在美的對話中感動,在美的情感中流淚。讓他們也能真切感受文章的美,也能成為美的學生。
于是,我便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女孩是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讓學生根據此問題展開朗讀,并要在讀中找到根據,讀中悟出情感。
一開始學生就肯定,女孩當然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于是,他們找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朗讀。當學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時,我又讓學生在省略處填空,當學生讀到“但我太愛媽媽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讓爸爸不擔心,讓媽媽開心”“我知道這樣不對,可是我希望媽媽的病快點好呀!”時,一聲聲孩子們的心聲,在我的心中震顫。我不禁為女孩鼓掌,更為我班學生的精彩朗讀而鼓掌。最后,孩子們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我和“母親”的對話時,濃濃的真情在課堂中盡情流淌。
真喜歡這樣的課文。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2
《花瓣飄香》這課沒有明確說出“我”是什么性別,這篇課文的下面也沒有注明這篇文章是誰所寫,但反復閱讀,讓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說文中的“我”是個男性的決定,也許我的判斷是個錯誤,但我很想用這種錯誤來教,因為這樣能夠讓頑童變得細膩,特別是讓班級中那些調皮的孩子變得細膩。李大釗曾經這樣教育自己的女兒,即讓自己的女兒有點野性,并且還專門撰寫文章讓男孩子有點柔性,因為這樣男孩子、女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創造力。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創造力的,雖然這個小女孩沒有表現出野性,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卻展現給我們的應該是這個小女孩的創造力,因為她的做法影響了“我”,改變了“我”。
這篇文章可以說分為三個非常明顯的層次(這不是引導學生分段或者分層):一是“我”的發現;二是“我”與“小女孩”的對話;三是“我”的感悟。當然核心層次就是“我”與“小女孩”的對話。
“我”與“小女孩”的對話,對于女學生來說,她們讀讀就會受到感動,而對于那些男孩子,還有一些調皮的女孩子來說,這種感動可能會有,但很難保持。因此在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應該讓男同學及班級特別調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對話,真正的對話,促使他們有著柔的世界。讀“為什么只摘花瓣?”是輕輕,柔柔的;讀“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著頭、不好意思,是低聲的,也是柔的,輕輕的;讀“媽媽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給她。花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媽媽會高興的。”是低聲中帶有著女孩子的創造性思考,她嘗試摘花是輕輕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的的感覺,也是柔柔之中的體會,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輕輕的、美美的,媽媽高興是微微的;讀“你爸爸呢?”是輕柔中的一次感動,是繼續對話的細聲詢問;讀“爸爸在南沙當解放軍。他常常來信叫我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閃動的淚花,是靜靜的……我個人想,老師如此藝術的引導感悟,一定能夠讓那些調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關心的小朋友,在輕柔之中,在靜悄之中,流下那感動的淚水,以像“我”一樣買上兩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價值的一盆是送給自己的母親,讓她也能夠高興。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3
今天是圣誕節,校園里一派節日的氣氛。早晨孩子們一個個滿臉興奮地走進教室。我剛走進教室,好多個孩子立刻將我圍了起來,一個個手上都拿者美麗的鮮花。他們將花送給我,并祝我“圣誕新年快樂”。看著他們一張張純真的笑臉,聽著他們一句句稚嫩的祝福聲,我的眼眶濕潤了,此刻,我真的體會到了做教師的幸福。這種幸福是那么的甜蜜、溫馨,“謝謝你們,孩子們,也祝你們圣誕快樂”,我微笑著說。上課了,第一節課是語文課,我捧著書本走進教室,望著講臺上那一束束鮮艷的花,想到與其讓那些花兒慢慢枯萎,不如將這些花兒作為禮物獎勵給小朋友們,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于是我靈機一動,拿起那一束束芳香四溢的鮮花,微笑著對小朋友們說:“孩子們,你們希望得到圣誕老人的禮物嗎?”孩子們立刻回答:“想”。我頓了頓嗓門神秘的說:“老師聽圣誕老人說,只有上課遵守紀律,積極動腦筋的孩子才能得到圣誕禮物,這堂課老師也會有禮物送給你們,這些美麗的花瓣就是一個個快樂的精靈,希望這些帶著老師愛的美麗的精靈將老師的祝福與欣賞都送給你們”。
孩子們聽了,一個個都非常的激動與興奮,一個個正襟危坐,聽得特別認真,都希望得到一片花瓣,就連平時最調皮的尤琦也比以前進步多了,這堂課上的特別順利,孩子們的表現特別好,只要他們舉起小手回答問題,我都會摘下一片芬芳的花瓣獎給他,孩子們收到花瓣后,一個個高興的放在小鼻子上聞了聞,有的還用小嘴親了親,又小心翼翼的將花瓣夾到了書中。
看著他們興奮的小臉,我覺得我就象一位手拿魔術棒的仙女,將愛的花瓣灑落到孩子們的心田。愿這一片片芬芳四溢的花瓣能成為愛的精靈,永遠陪伴孩子。我想許多年后,孩子們和我都會記得那個圣誕節的語文課,那個花瓣飄香的課堂。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通過一個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的事,贊美了小女孩愛惜花草,體貼媽媽的美好心靈。在教學中,我通過這幾個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想象說話,感悟事物之美
我在第二課時開始,就請幾位孩子上臺寫了“紅艷艷 露水 絨布 清香 露水”這幾個詞語,并讓學生用這些詞語中的任何幾個詞把這朵月季花描述一下,讓學生感受月季花的美。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也為后文的教學做下了鋪墊。
二、緊扣文眼,領悟心靈之美
在教學中,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開教學:自讀課文,從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把相關的句子畫下來,讀一讀。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相關的語句,在交流中,為了能讓學生有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我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這些語句的感悟。并在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下,抓住小姑娘舍不得摘花卻忍不住摘了一片帶露水的花瓣的原因,創設了小姑娘雙手捧著帶露水的花瓣來到媽媽病床前,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媽媽又會有怎樣的表現?通過學生的回答,體會小姑娘的“孝順”難怪作者要夸她是人懂事的好孩子。媽媽生病,孩子的爸爸怎么不在她身邊?引出小姑娘的爸爸,你會和爸爸說些什么,讓爸爸放心呢?通過想象,讓學生感受到小姑娘的“聽話”,怪不得作者要夸她是個懂事的孩子。在想象交流中,一個愛花、愛媽媽的小女孩就生動地站在了我們面前。
三、理解題意,升華情感
在教學的最后,學生已被小女孩那種品質所感動,但是對于題目的理解卻還是停留于淺層次“像絨布一樣的花瓣散發這淡淡的清香”,為了能讓學生真正地理解題意,我出示了一首小詩《花瓣飄香》:清晨,月季花上閃動著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輕輕放在媽媽的枕邊。表一份心愿,道一聲祝福,媽媽的臉上漾起了微笑。小小的花瓣,像絨布一樣柔軟,淡淡的清香隨風飄散。小小的女孩,像露珠一樣透亮,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嗎?
我深情款款地讀時,學生也陶醉其間,再讓他們關注課題“花瓣飄香”,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課文以“花瓣飄香”為題實際也指小女孩的心靈有著花瓣那樣的美,那樣的香。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直白,情真意切。課文通過一個小女孩給生病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本課我采用“自讀感悟—交流討論—啟發點撥”的課堂教學模式,以讀代講,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去感悟。同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讓學生的感悟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也讓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得到一定的發揮。學生在讀書中體會到文章的內涵,也悟出了情感,一步步走進小女孩的內心世界。
這一課的結尾,寫到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去集市買了2盆月季花,一盆送給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自己母親的陽臺上,這時讓學生發揮想象,在作者送給小女孩花的時候,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當他母親在陽臺上看到了兒子送給她的花,他們之間又會說些什么呢?通過讓學生寫想象練筆,并學習運用課文中對話的形式,學生感受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關懷,深深地感受了親子之情!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6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是情感很細膩的課文。我在上這堂課之前,一直擔心無法將孩子的感情調動起來,但是實施起來。結果真是太令人開心了。
前面都是按照程序進行的,但是到后面,孩子的表現讓我有些難受。在小女孩送媽媽花瓣的時候,媽媽會有什么反應呢?這個問題拋下去之后,全班一片沉寂,這對于課前我所認為的應該能回答出來的大相徑庭。但是,我想孩子可能還沒進步到情境中去,所以我不斷地朗讀,自己讀,讓學生讀,然后通過語言渲染描繪小女孩來到媽媽身邊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我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了其中,其實也真是發現了自己似乎有點眼淚濕潤眼眶的感覺。接著講到小女孩聽話,眼眶里閃動著淚花,為什么會閃動淚花?這里孩子們說道,因為這是小女孩發自內心的感受,也有孩子說思念爸爸,我也補充了小女孩可能以前也不聽媽媽的話,導致現在自己想來會很難過。這里我結合了我自己的一些不聽話的例子,孩子們似乎想到自己,有些孩子眼眶也紅了。講著講著我就忘記了時間,所以最后“我”為什么送媽媽和小女孩月季花的原因沒有好好講,所以我打算待會再去重新體會一下。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7
《花瓣飄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直白,情真意切。課文通過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學中,我認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題的環節,我處理的還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課時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抓住“懂事”這個詞,讓學生再自讀課文,找出認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課標倡導課堂應該還原給學生,不應該是傳統的教師的告知代替學生的思想。此時,我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并配上音樂,為孩子營造一種安靜祥和的氣氛,果然,有的孩子認為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關心媽媽的;也有的學生認為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還有的學生認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感覺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見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孩子。
為了讓學生將小女孩美好的品質牢牢記在腦海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動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讀最后一段。我想在這兩盆花中會藏有一張賀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張寫一寫。花瓣有時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這樣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給誰?你會對他(她)說些什么?通過這一情境,讓學生也學一學小姑娘對周圍關心過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讓我們的愛心也像這花瓣一樣向周圍的人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8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選取的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給我們展示的卻是小女孩充滿愛心的金子般的心靈,她不僅僅愛惜花草,也深愛著自己的媽媽。
我覺得學生讀完這個簡單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們應該像小女孩一樣從小具有孝敬父母、關心家人的情感。但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感受小女孩的品質,這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在第一課時學習生字時,我將寫小女孩動作的`詞語作為重點來學習的內容,并且讓大家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這樣引導大家學會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和體會人物品質的學習方法。引導同學們劃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小女孩動作的詞語,并理解。我給了他們充分的時間閱讀、思考,答案也是精彩的。
在朗讀課文時,我提示讓學生標注出自己的感受和疑惑,這樣做告訴學生讀書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也引導學生讀書時,不光要讀,還需要思考。
導學案的設計循序漸進,重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交流展示的時候,我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這樣每一個同學都有上臺展示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
設想是完美的,可是總有預想不到的生成。小組在展示的時候,可能因為有聽課的教師,學生緊張得不是這兒漏了朗讀,就是話說的顛倒了。最大的不足是,在展示的時候學生朗讀的形式和數量上過少,雖然在預習的時候學生的朗讀做得不少。
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會在朗讀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下大功夫,爭取讓學生學會學習。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9
《花瓣飄香》是蘇教版第六冊的第六課,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課文。它通過一個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媽媽的事,贊美了小女孩愛惜花草、體貼媽媽的美好心靈。
這篇課文是我在學校開展的“一人兩節課”活動中上的一節課。課前,我為了給語文組“一人兩節課”活動開個好頭,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查找資料,設計教案,制作課件,我認為我的課前準備是很充分的,自我感覺教學設計比較新穎,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我認為這節課一定會上的很好。可是上完課后,自己又覺得有很多不足,不是之前自己想的那樣。下面,我把這節課的優點和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總結出來,以利于自己以后的進步。
優點:1、這節課教學設計打破了教學常規。我以“小女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像,(懂事)找出課文中表現小女孩懂事的句子”這個問題為一條明線,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根據學生找的句子進行文本對話。
2、在這節課教學中,我通過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悟,通過充分的朗讀,體會小女孩真摯純樸的親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課前的導入,我認為也是這節課的一個亮點。我首先讓學生讀課題,然后說:讀的有點飄的意思了,老師還沒聞到花的香味,再讀課題,不用教師的指導學生就讀的很好了。
4、在課文結束時,我用課件出示一首小詩,這首詩是全文的濃縮,()感情的升華。這一片孝心,這一份愛心,通過學生對小詩充滿感情的朗讀中就知道已經飄在我們三(1)班所有同學的心中了。
不足:1、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課件中有些幻燈片在切換時,切換的聲音比較大,破壞了課堂上那種難的的靜靜的美,溫馨的氣氛。
2、課前預設出現了局限性。在反饋學生找出表現小女孩懂事的句子時,學生回答的順序和我課件制作出現的順序不一樣,這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以至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慌亂,這也說明自己的課題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3、課前我準備了一朵月季花,為了讓學生體會月季花摸上去的感覺像絨布一樣,我把月季花摘成一片一片的分給學生去摸去感受,這種方法與本節課是不協調的,與小女孩愛花護花是不相符的。
4、《花瓣飄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自己的朗讀水平還要提高,還要不斷的學習,提高素質。短跑教學反思渡荊門送別教學反思渡河少年教學反思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10
《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用崔巒老師的話說就是:它們猶如硬幣的兩個面,誰也離不開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氣、神”離開“工具性”談“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難行;同樣,只有工具性,沒有人文性,有水無舟,亦無法欣賞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兩岸”的絕妙景致。
一、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失衡的原因
(1)、由于本人學的是非語文專業,語文素養還有欠缺,語文知識還不夠豐富,特別是語文的語言做不到“身形并茂”。
(2)對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學習不到位。
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對策
1.加強自己的業務素養,多向名師、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學習理論知識。
應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學識水平,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師生平等對話創設理想的情境上。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意義。
2.從領悟人文內涵入手,有機進行語文形式的學習
語文課堂上,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課堂教學應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學生必須能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來增強感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披文入情,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靈犀相通,產生情感共鳴,同時,研究文本的語文形式,學習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相機進行言語訓練。
3.以學習語文形式入手研讀文本,相機滲透人文教育。
深圳的趙志祥老師在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他這樣引導:
我拿到課文的時候,讀了一遍就深受感動了,讀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嘆號特別多。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5個。現在,請各小組做兩件事:一是看看這些嘆號大都集中在哪兒?二是這些嘆號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過你的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好嗎?
孩子們就這樣在研讀文本的言語形式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了表達內心的情感體驗,從而領悟到了這對父子間的深情。
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實踐操作上要解決很多問題。從教師的角度看,如何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應采用什么教學策略來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何謂兩者統一的最佳狀態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從學生的角度看,應具備什么態度、情感對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怎樣處理教學的統一要求和個人的獨特感悟、體驗、理解的關系,如何通過探究活動,透過語言文字的表層去體會語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人文特征,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相統一,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