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通用17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通用1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
在第一課時,讀字詞時,主要理解“荒島”和“孤零零”。我就問孩子們什么是“荒島”?他們都很踴躍的積極舉手發言,但是都認為荒島上還是有些植物、動物的,但是沒有人。而且,插圖上畫的小熊旁邊有幾朵花,小孩子就說了,樹上畫的還有花呢。如果這樣子理解,荒島的感覺就無法出來,也就無法感受最后小島綠樹成陰的美麗場景。于是,我就跟孩子們強調,“荒島”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只有小熊一個人的地方,即使有一些樹,也是枯黃、死掉的樹。有了前面的渲染,讀到后面的“漫山遍野、綠樹成陰”的時候,孩子似乎特別能感受這種綠色的美,讀起來非常愉悅。但是,我繼續問他們,小熊用了多長時間才完成改造的?小朋友就又到書上去找,從“種呀種呀、種了很久、一年兩年”可以看出小熊付出了汗水與堅持,才換得了小島現在的一片綠色。只有付出才能有回報。
那么小熊一開始是一個人,感覺孤零零的。我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想象一下他們什么時候感覺孤零零的,有學生舉例說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他一個人在家時,感覺孤零零的.,于是我讓學生想象一下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一個人在家時的心情,大家的心情立馬就沉了下去,可見能夠體會到小熊的那種孤單、害怕。那么你是小熊,你現在最想干什么呢?很多人說了爸爸媽媽回來,有人陪我。那這樣子,就能理解小熊下面的舉動了。最后,小熊不停的說“歡迎你們”,孩子的語氣不是太到位的,因為前面有一個修飾詞“不停”,可見小熊是非常的開心了。于是,我就讓孩子想象不停的說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并且進行了示范,孩子馬上就能讀好了。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2
《這兒真好》這篇課文要了解小熊是怎樣找到朋友的,知道“這兒”好在哪里。教育學生從小要懂得愛護環境。
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要讓學生感悟小熊為了找到朋友而付出的努力,讓學生感悟種樹的辛苦。我抓住“小熊明白了,他在島上種呀種,種了許多小樹苗。”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了想象:小熊是怎樣種樹的?它做了些什么?當天氣干旱的時候,小熊怎么做?當冬天到來,天氣很冷,小熊又是怎么做的?通過想象交流,一方面加深學生小熊種樹的辛苦的感悟,另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針對“這兒真好,我們就住在這兒吧!”我讓學生想象說話,還有誰也會來到這兒,它們會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對前面課文的學習,已經感受到了荒島的變化,那里不再是荒蕪人煙,而那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畫面已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所以學生說出了許多答案:如“這兒的空氣真新鮮,我就在這兒住下吧!”;“這里的樹真多,有那么多好吃的果子!”;“這兒環境這么好,住在這兒每天都有好心情!”;……聽了這些答案,我想再多的講解也不需要了,學生已經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了!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3
《這兒真好》講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兒好在哪里呢?怎么讓學生體會到“這兒”的好呢?在課堂中我采用了情感體驗法、圖文結合法、品詞析句法來讓學生感受。
首先,讓學生將自己設身處地地想象成小熊。屏幕上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小熊獨自生活在荒島的情景,適時引導學生交流“荒島上沒有_____,也沒有______。”看著圖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小熊交不到朋友時的孤單寂寞。既而抓住“孤零零”一詞細細品味:小熊真的很孤單;他真的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小熊多么渴望擁有朋友啊!從而更加體會出小熊希望有朋友的迫切愿望。
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的時候,“漫山遍野綠葉成陰”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我緊緊圍繞圖片幫助學生感悟:時間慢慢過去了,一年、兩年,這小島變了樣(圖片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島上都是花草樹木;島上山清水秀,環境變好了……此時引導學生再看圖:小島的前面是樹,后面是樹,左面是樹,右面是樹,這就是“漫山遍野”。繼續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樹長得怎樣?學生一下子就能看出樹木長得很高大,樹葉茂盛,這就是“綠葉成陰”。學生在邊想象邊看圖中理解了詞語,讀好了句子。
當學完這兩個自然段時,把荒島的原來和現在的圖片作比較,讓學生給現在的小島取個名字,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了起來“彩色島”“歡樂島”“美麗島”“綠色島”。原本是沒有綠樹沒有花草的荒島,在云朵的幫助下,在小熊的辛勤勞動下,現在變成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多美的一個小島啊!在比較中,在回顧課文語言文字中,學生的朗讀就更有味了!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4
這是一篇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重要性。
課文以小熊找朋友為主線,開始讓學生先來到“荒島”上,進入“小熊”的角色之中,初步體驗小熊的“孤單、渴望朋友”之情。隨著情境的不斷發展,學生通過“怎樣尋找朋友”即“親自美化環境”深入體驗:改善、美化環境對于尋找朋友的積極意義。最后,學生在各種小動物的角色扮演中充分體驗到美好的環境給大家帶來的歡快、愉悅之情。通過逐步層層體驗,最終升華明理,知道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到底好在哪里,學生不難找出書上現成的答案,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小熊在島上種呀種,種了很多小樹苗。”
出示在黑板上,種樹很累,學生不難體會,再加以指導朗讀。然后抓住小熊種樹,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他在島上都種了哪些樹呢?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學生不難回答:“梨樹、桃樹、蘋果樹”等等,然后隨著課文的深入,時間的推移,小樹苗長大了,那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通過讓孩子們看小島的春景圖,讓孩子們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發揮學生的想象,并把它連成一句完整的話。緊接著再讓孩子們看豐收圖,讓孩子們感受小島上豐收的喜悅,是一幅碩果累累的景象,放手讓孩子們說一說,這兒有什么。在讓孩子們進行口語訓練的同時,明白好在哪兒。而不是簡單的一句環境美就能明白就能理解的`。
看到這么美的小島,小動物們都被吸引來了,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問小動物們為什么來這兒,同樣從側面體現是事事在在的,再一次讓孩子們明白小島吸引小動物們的真正原因,也就是這兒到底好在哪里。
最后進行對比,這兒原來是什么樣的?把荒島和現在的小島進行比較,讓孩子們明白這一切來之不易,是小熊通過自己的勞動,智慧獲得的,小熊真不簡單!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5
我們年級備課組的一位老師在上周選用了這一課作為年段互教互學課。課前,她做了充分的準備,不僅認真地設計教案,而且精心地準備了許多教具(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在課堂中適時使用,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學情高漲,在詞語的品評上,在句式的練習上,在互動的表演中,表現得十分精彩。我們同年段的老師坐在下面聽,也不時地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課后,大家不約而同地向她借教具上課,我也不例外。確實,使用了這些教具,學生倍感新鮮,我的課也上得順風順水。
課前,我先在黑板上板畫好一座荒島。課始,就讓學生觀察荒島,用“荒島上沒有( ),也沒有( )。”的句式練習說話,讓孩子通過觀察和表達,具體感受“荒島”的“荒”。
充分感知了荒島的“荒”后,緊接著,我在荒島上貼上那只小熊,(課文插圖1的那只)請大家觀察小熊的表情,學生馬上就說小熊很不開心,小熊覺得很孤獨。“為什么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的第一段。看看誰能從第一段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讀完課文后,大家七嘴八舌:“因為小熊一個人生活在荒島上,很孤單。”“因為小熊沒有朋友玩,孤零零的。”。
“小朋友們,你們有過這種孤零零的感受嗎?什么時候?”
“當爸爸帶著姐姐出去玩,我一個人在家時,我覺得很孤獨。”
“小朋友們都不跟我玩,我就很孤單。”。
當孩子切身體會到小熊的感受時,這時再讓他們帶著這種感情去讀書,他們就讀得入情入境了。
在孩子們讀了小熊和白云的對話,明白了白云是讓小熊種樹后,我問他們:“小熊想交到好朋友的愿望和種樹有什么關系呢?”聰明的孩子馬上就回答:“因為種了樹,環境變得美了,小動物們就喜歡來了。”
“因為種了樹,小鳥就能搭窩了,就能在大樹間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
“種了樹,小猴就可以在樹上蕩秋千了!小鹿也能吃到美味的樹葉了!”
“是啊,聰明的小熊也明白了,他就趕緊種樹了。小朋友讀讀第三段,讀完后告訴老師,你覺得小熊種樹很輕松嗎?”
學生又埋頭讀了起來。“我覺得小熊種樹很辛苦。”
“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我是從‘一年、兩年’看出小熊種了很久。”
“是的,小熊花了這么長的時間種樹,真是太辛苦了!還有哪個詞也能看出小熊的.辛苦?”
“種呀種!”
“對,那么大的荒島,就只有小熊獨自在一個勁兒地種樹。他種呀種,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種了,一直干到天黑,臉上流著汗,他顧不得擦;手都種出泡來了,他也不怕。就這樣,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最后,整座荒島都被他種上了樹,那該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啊!小朋友們,你們能通過朗讀把小熊種樹的辛苦給表現出來嗎?”(學生讀,特別突出了“種呀種、一年、兩年”)
師:“常言說得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小熊終于靠他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荒島的改變。荒島變了,變得不再荒涼,變得很美很美。課文中有兩個詞,告訴我們荒島怎么美了,大家把它找出來,讀給老師聽,好嗎?”
孩子們找到后,齊讀“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這兩個詞誰懂呢?”一個孩子用他的語言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對“綠葉成陰”的理解;可是“漫山遍野”大部分都說不準確。“大家看余老師怎么畫!”我飛快地在荒島上畫出了一棵棵樹,幾乎布滿荒島。“請看,島上到處都是綠樹,山上也有,山下也有,一到島上,滿眼都是綠樹,這就叫——”“漫山遍野!” 生歡呼。
“那荒島還叫不叫荒島呢?荒島現在已經不荒了,我們該給他改個名字什么名字好呢?”我故作疑惑。
“叫綠島!”陳諾航激動地直嚷嚷。
“這個綠島真美!你們看,誰來啦?她說什么呢?”我在黑板上貼上一張 小鳥的圖片。
大家興奮地如小鳥般嘰嘰喳喳:“啊,這兒真好!我就住在這兒吧!”
“誰愿意來演一演小鳥,飛到我這來,告訴我,這兒有什么好?”
一只小鳥飛上來:“這兒都是綠樹,我要在這做窩!”接著我請全班女生齊當小鳥,再一次贊美小島。
接著,小鹿、小象、小猴的圖片一個個上了黑板,他們的扮演者也紛紛上臺告訴我,因為這兒有好吃的蜜桃,這兒有青青的樹葉,有嫩嫩的小草;所以他們都不走了。這時,整個班級都洋溢著一種快樂的氣氛,如漣漪,一層層,四處漾開,就連我,也忍不住被感染了。
學至最后,我問他們:“小熊為什么能交上這么多好朋友?”蔡金寧居然語出驚人:“那是靠小熊辛勤的勞動換來的。”我不失時機地補上一句:“說得太精彩了!只有靠自己不斷地努力,才能實現美好的愿望!”
由這些片段,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1、課堂上精彩的生成離不開教師課前精心的預設。撇開課前的精心備課,空談生成,就如無根之浮萍,飄到哪里是哪里,撈不到,抓不牢。
2、這一節課再一次地通過事實證明了情境的創設對于激活低年級孩子的語言和思維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簡簡單單的幾筆荒島,幾個小動物貼圖,直觀形象地再現了故事的情景;使孩子們很快地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和小熊一起品嘗孤零零地滋味,和小熊一起感受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歡欣;并很快地轉換角色,進入扮演角色的情境當中,一會兒變成小鳥、一會兒變成小鹿、一會兒變成小象,想象著小島的美好,想象著小動物們贊美的語言;使角色體驗走向深刻。
3、孩子們已經初步具有了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這種火花要細心呵護,“星星之火”盡量讓它燎原。燎原的方法就是鼓勵孩子親近書本,多閱讀,勤積累。視野開闊了,思考問題的能力就會相應增強。
4、許多老師常常埋怨班上的孩子讀書能力差,常常為如何指導孩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而感到苦惱。我想,如果脫離了對文本的理解,如果對文本的描寫沒有進行切身體驗,光從語調語氣上進行指導,就會吃力不討好。從片段一可以看出,當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體會到小熊的孤單時,無須指導,他們讀起“孤零零”自有一番滋味蘊含其中。
但是,以此審視自己平時的教學,是受惰性的影響太多了。經常就是一根粉筆進課堂,頂多就是再加上掛圖。這樣的課堂,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就顯得比較單調,缺乏吸引力了。當孩子們呈現出不如意的課堂面貌時,教師就應該找找自身的原因了。我想,與其一味地寄希望學校能為每個班級配備多媒體設備,倒不如先從當下實實在在做起。有時侯,幾張圖片,幾支彩筆,也許就能得到孩子們回報給你的一節春意融融的課堂。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6
雖然是一節級部的比武課,可是我在思想上卻非常重視,生怕因為自己的疏忽給級部丟分。課前我們級部老師經常交流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初步確定了以識字、寫字和朗讀課文為重點的教學目標。爭取讓孩子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的識字,認認真真地寫字。留下充分的讀書時間,運用多種形式讀書,讓學生經歷讀書從不會到會的過程。課文的處理,我們確定了一個重點段即第三段,因為這一段寫了小熊的辛苦和辛苦后的成果——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為了讓孩子理解這兩個詞語,我們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貼圖的游戲,讓孩子直觀地感受荒島的變化。為了突破孩子不理解小熊種樹的辛苦這一難點,我還設計了從時間上,從環境的惡劣程度上對比強化,讓學生感受到它的不容易。而為了讓學生理解小熊剛開始的孤單寂寞,我們還選擇了悲涼的音樂,在音樂聲中渲染小熊的寂寞之情。而荒島變美以后的情景學生非常理解,所以我們設計了讓孩子表演這種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
可以說,寇老師上得非常精彩,把我們的預設,她完成得非常好。所以我在第二次上的時候,保留了很多精華部分,比如第三段的處理,還有表演讀的形式,以及高興極了的說話練習。改進的部分就是把第一段的配樂改成了一首淡淡憂傷的.音樂,原來的曲子過于悲傷。同時我對課件的構圖進一步加以完善,看上去更加清晰、美觀。時間的安排上,我也盡量緊湊,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重點段的理解朗讀上。
上完課以后,我覺得對于第一段的處理,做得較好,老師有感情的朗讀確實引領孩子進入了情境。貼圖效果很好,時間上打得更緊。特別當學生體會不出小熊種樹的辛苦的時候,我加以引導,早上種,晚上還種,今天種,明天還種,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不管嚴寒還是酷暑,它總在種樹,學生真正地理解了小熊的辛苦,才讀得聲情并茂。不足之處就是對456段的處理過于簡單,總結也有點倉促。這都是預設不夠的原因。今后我將加以改進。
對于低年級的課,自己慢慢找到了一點頭緒,我以后堅持讀——寫——講——悟。也只有通過級部研討的方式,自己才會進步得更快!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7
《這兒真好》講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則故事內容淺顯,不過要讓孩子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我覺得還得從故事著手,慢慢理解、體會。這個理解還得從“好”與“不好”上做文章。
一、圖文結合,明白荒島前后變化之“好”與“不好”
首先,讓孩子們觀察兩幅圖,即植樹前的荒島與植樹后的眾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小島之景象,讓孩子們說說兩者區別,孩子們一看就知道荒島上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而后者則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我讓孩子們說說,你喜歡哪幅圖?為什么?不用說孩子們都喜歡后一幅圖,理由是充滿生機的`小島是小動物的家,小動物們都喜歡把家安在有樹的地方。通過觀察圖,孩子們初步認識到了有樹與無樹的小島的“好”與“不好”。
其次,通過學習故事,讓孩子們從字里行間尋找描寫荒島前后變化的句子,孩子們不僅找出了荒島樣子的變化,同時也找出了小動物數量上的變化,還有小熊的心情的變化。讓孩子們反復讀這些變化的句子,接著問孩子:荒島上為什么有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好嗎?好在哪里?孩子們從圖與文中明白了植樹給荒島帶來的驚人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的好處:景色變美了,朋友變多了,小熊心情變好了……
二、聯系實際,感悟環保對于生存的環境之“好”與“不好”
在教學完故事內容之后,我讓孩子們總結課題“這兒真好”,具體好在哪里。孩子們一一作了表達。接著,讓孩子們走進生活實際,反映一下自己家的周邊環境,孩子是真實的,他們中有的告訴我:周邊都設了垃圾箱,鄰居們都很愛護環境,垃圾都及時扔進了垃圾箱;有的告訴我:周圍很臟,特別是小河里,水已經渾濁不堪,到了夏天還會發出一股臭味;有的告訴我:周圍環境不行,大家都喜歡把柴火堆在屋前屋后,到了夏天蟲子很多;等等。孩子們說的很帶勁,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你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生活環境?孩子們一一發表了自己的想法,都是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潔的、安寧的環境中。我又問孩子們:那怎么才能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呢?孩子們通過討論,表示每個人都要愛護周邊的環境,要學會約束自己,做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人。在這樣幾個生活實際問題的討論下,孩子們對環保的重要性已經很明確了,同時他們也懂得了如何做才是環保的表現。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8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是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講述的是一只渴望擁有朋友的小熊在云兒的幫助下在他的辛勤勞動下,將荒島變成“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交到了很多朋友。告訴我們好的環境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教學中,我采用隨文識字的發法,引導學生由生字到詞語再到句子來學習,指導學生識字、寫字、理解詞意、朗讀課文,一步一個腳印,自然扎實。
這是一篇非常富有童趣的故事,所以我用生動的語言帶學生走進童話故事。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為學生創設一種親切的童話氛圍,學生仿佛就是故事中的一員。說到小熊“孤零零”時,學生也難過地皺起眉頭。當學著小熊問云兒時,學生仰望天空,顯得那么著急。當看到“漫山遍野綠葉成陰”時,學生跟著一起露出了笑容。學生在故事中體會到了小熊的孤獨,感受小熊的著急,分享小熊的快樂。
本課要理解的詞語有:孤零零、種呀種、漫山遍野 、綠葉成陰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我采用了適當的方法。第一段中主要理解“孤零零”。我先做了情感鋪墊,讓學生用“島上沒有( ),也沒有( )”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從而了解小熊的處境,學生說得挺好的(沒有樹木,沒有鮮花;沒有小動物,沒有果子)通過說學生就明白了荒島上什么都沒有。接著問學生:只有小熊住在那里,他會有什么感受?自然引出“孤零零”。然后讓學生說說“什么是孤零零?”他們能理解孤零零就是孤單、寂寞、沒勁的`意思。為了更好地理解,我聯系課文的語句,“你還從哪里也看出小熊很孤單?”,學生明白了不光白天想連做夢都想,可見小熊多么孤單寂寞。這樣“孤零零”的意思學生自然是理解好了。在理解“種呀種”一詞時,考慮到這個詞語好理解,我只是將詞語的意思蘊涵在過渡語中:為了讓荒島長滿樹,小熊早上種,中午種,晚上還要種,這就是“種呀種”,今天種,明天種,后天接著種,這就是“種呀種”。而是讓學生想象小熊種樹時會遇到哪些困難,體會小熊種的樹很多和種樹時的辛苦。
“漫山遍野 、綠葉成陰”這兩個詞語意思相對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于是我借助媒體,將抽象的變成直觀形象的便于理解。我先讓學生看圖片,圖片上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很多樹)接著引導:樹長得怎樣?(高大、茂盛、綠油油、很多樹陰)從而歸納這就是“綠葉成陰”。然后讓學生說說“怎樣是滿山遍野?”通過看圖和想象,學生基本上能理解,我作適當的引導和歸納:山前是樹,山后也是樹,山上是樹,山下還是樹,這就是“漫山遍野”。
由于在課前沒有在上課教室調試好多媒體計算機,導致上課時課件無法播放,又請相關老師幫助調試,耽誤了上課的時間,影響了課堂效果。今后在課前一定做好充分的準備。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9
《這兒真好》是一篇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由這個故事生形象地告訴了我們要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備課文之前,我先把教參中對本課的重點難點理理清。本課的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有了感悟小熊種樹的辛苦,感受島上發生的變化,感受小島的美,才有感悟這兒真好,才有小動物們愿意和小熊交朋友。難點是:引導學生讀中深思,感悟種樹與找朋友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開始設計本課的教案。由詞語入手,我分別抓住了“孤零零”“連忙”“許多”“種呀種”“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等,引導學生體會小熊的心情,感悟小島的美,讓小動物們都覺得這兒真好,緊扣課題。
但是,課堂上仍存在一些問題,談談我的感受:
《這兒真好》這篇課文,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難點,故我在教學中,確定以朗讀體悟情境表演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表演讓學生體會“只有通過勞動,就能創造美好環境,就能找到朋友。”
童話性、故事性的課文,常常會涉及到故事主人公的心情變化。這一點備課時,我經常都會忽略。“放小鳥”中,我的心情由高興變為擔心,由擔心轉變為著急,又由著急變為高興,在故事的發展中,緊扣故事的環節,感受人物的心情變化非常重要,從朗讀中再來體會,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本課課文也是這樣的,雖然故事主人公內心變化只由孤零零變為了高興極了,但學生的體會很淺,為什么而高興,因為小島變成了綠洲,因為小熊種樹,辛勤地勞動使這兒變得很美,小島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動物們都愿意來到島上和小熊交朋友了。從而理解課文的難點:種樹和找朋友之間的關系。
人物內心的體會朗讀中有些欠缺。“孤零零”一詞,孩子們笑瞇瞇到朗讀,沒有感悟到孤孤單單地樣子,從表情、從肢體語言,從朗讀都能體會到人物的心情與狀態。我班“何”在讀這個詞時緊皺眉頭,雙眼瞇成一條線,他的動作表情應該值得稱贊,我沒有及時得表揚“你緊皺眉頭,表情很傷心,讓老師好象真的`看到了這只沒有朋友的小熊很傷心呢!”確實,學生在課堂上會有一些老師意想不到的行為,我們應該鼓勵表揚,讓學生在激勵中深刻體會人物內心的感受。
教材的設計是我們年輕教師難以把握的內容,需要多鉆研,多深入。從課文的教學重點出發,教學難點著手來理解課文。老師提出的問題精簡,圍繞中心,在學生回答中要引導和啟發,把孩子的思維引入到老師的思路上來。我想,這一方面我們還做的很不夠,需要不斷努力!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0
《這兒真好》是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教科書第五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 講述了小熊通過種樹改變環境,最終找到朋友的故事,內容生動有趣,但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抽象的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圖景和思想感情不能充分地理解和感受。因此,我運用形象的畫面把學生帶入情境,使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愿望
在本課教學時,我先在黑板上畫出荒島,然后指著“荒島”圖問:“你喜歡這兒嗎?為什么?”話音剛落,許多小手爭先恐后地舉了起來,有的說“這兒沒有花草樹木。”有的說:“這兒沒有可愛的小動物,我不喜歡”;有的說“我不喜歡這兒,因為這兒人,太冷清了”;也有的說“這兒光禿禿的,不好玩。”
這樣給學生創設了“荒島”的情境,把學生帶入“荒蕪人煙”的小島上,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根據課文逐步在黑板上呈現“小熊、云朵、綠樹”等畫面,學生也逐漸進入所設之境。在學習句子“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小熊種樹的.文字,并在讀時隨機貼上一棵棵大樹,不一會兒荒島就被綠樹遮蓋,學生通過動態展示,“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不用講解自然就明白了。
接著我再次吸引學生逐步入境:“你喜歡現在小島上嗎?請你幫小熊出出主意,使這兒變得更美麗。”頓時,學生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各種奇思妙想脫口而出:“我想幫小熊造許多漂亮的房子。”“我幫小熊栽上一些花”;“我想幫小熊造個游樂場,讓動物們開開心心地玩耍”。“現在你想來這兒住了嗎?”理所當然得到孩子們肯定的回答。
最后,我以他們熟悉的動畫人物“光頭強”轉折,創設光頭強要來砍樹的情景,孩子們自然不同意,于是我再次引導,請學生批評光頭強, 在對光頭強的批評中,保護環境的意識已經不言而喻了!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1
《這兒真好》是以小熊為主人公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這節課中,我采用繪畫的方式來理解故事。讓一位女孩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小熊,于是在學生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了解到小熊是生活在荒島上的。就是黑板上畫了幾座山,上面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然后就這樣啟發學生繼續讀故事,誰能為小熊找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學生非常積極的讀故事,在幾分鐘這后,由四名同學根據課文內容為小熊的“荒島”進行了環境改造。
這四名同學在這“荒島”上添加了“漫山遍野”的植物,有高大的樹木,有翠綠的小草,還有美麗的花朵,天空中還飄著幾朵白云!雖然我們只是在黑板上用白色的.粉筆描繪著,但在我的眼中依然是五彩繽紛的一個小島。通過這樣的一種形式,使學生進入“小熊”的角色之中,通過親自美化環境來尋找朋友,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改善、美化環境對于尋找朋友的積極意義。這樣的方式是我從網上課堂中學到的,我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運用的。經過一堂課的來看,這樣的課堂效果很好。在繪畫中理解了故事情節,使故事的寓意也明了化。
但學生在朗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要細化。朗讀過程中,一些學生不會斷句,沒有節奏,讀書有拖腔,添字少字的現象,這與平時的訓練有關,對于比較長的句子要指導學生做好停頓,要提醒學生看著書,認真讀。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2
昨天聽了的隨堂課《這兒真好》第一課時。的狀態很輕松,很隨性,呈現出來的也是特別真實的常態課。但是正因為是常態課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開門見山的導入新課之后,檢查預習占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從這個設計可以看出平時非常注重對孩子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已經要求回家預習,如果能滲透正確的步驟和方法,堅持訓練,假以時日相信孩子的自學能力是非常強的。檢查預習環節,是這樣安排的`:先出示課文生字詞,其中“零”和"夢"加了拼音,請孩子先試讀,再指名認讀。(個人認為一年級的孩子應該在初次接觸生字詞時全部加上拼音,這樣可以更好地照顧那些后進生或者回家預習不認真的孩子。)而后理解部分難理解的詞:“荒島”、“漫山遍野”、“孤零零”、“綠葉成陰”、“連忙”。這個環節采取的是借助圖片和學生生活實際來理解。(個人認為圖片很好地幫助了學生,但是說得較多,顯得學生在這個環節有點怯。)字詞障礙掃除后,我認為該讀課文了,讓孩子給課文分自然段,我想這下該讀課文了吧!接著問:“文中故事是關于誰的?”我接著想:嗯,這回必須讀課文了!誰知等到花都落了,也沒有朗讀課文的環節。雖然后面讓孩子們讀小鳥和小動物說的話,但都是出示在大屏幕上,基本跟課本無關。(個人認為,一年級孩子在掃除字詞障礙后應該通讀課文,老師的范讀尤其重要,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是相當必要的。特別是提的:用文中一個詞說說這兒好在哪兒?這個問題有難度,更應該在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找,當時我周邊的孩子一個也沒找到。)在寫字指導環節,的安排個人覺得不太合理。是不是應該先講解生字的筆順,結構,偏旁以后,再范寫,學生描紅,仿影,臨寫。
隨性不等于隨意。這節課有些細節顯得太隨意,一是沒有板題和板書,二是生字“象”的偏旁教錯,(這個很不應該)三是要注意培養孩子養成說完整的話德爾習慣,四是自己的評價語還是要講究些,多些鼓勵性的評價語,而不要總是以“嗯——”來回應孩子。
可能對于一節隨堂課我說得苛刻了一些,可是我們的能力不正是在這一節節隨堂課中逐漸提升的嗎?,你說,對嗎?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3
《這兒真好》這篇課文課后習題三是:“這兒真好!”想像一下,說說這兒好在哪里。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通過畫畫貼圖的方法引導孩子們感受荒島變綠島,小動物們在這里快樂地生活,從而體會這兒的“好”。
我把全班分成8個小組,先發給各組畫有荒島背景的畫,還有各種小動物的貼圖,有小鳥、小猴、大象、小鹿、小熊……然后請孩子們畫畫幾年后的小島。孩子們在荒島上畫上了很多樹,還有小草以及五顏六色的小花,綠樹叢中,再貼上各種小動物。接著,我請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孩子們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通過畫畫想像,不僅明白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意思,也感受夠到了小動物們在這里生活的.快樂。小鳥開演唱會,其他小動物都來聽;頑皮的小猴在樹枝上蕩秋千,捉迷藏;小象用長鼻子給小伙伴們洗澡;小動物們在開森林運動會,小鹿得了跑步冠軍……孩子們的眼中,這里儼然已經成了小動物們的樂園,這兒怎能不好呢?
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形象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將畫面的內容表達出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將作品展示出來,更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4
六一前夕阜陽的老師到我們學校交流學習,學校安排我上一節課,課本學習已近尾聲,所以就選擇了這一課———《這兒真好》這是一篇發人深思、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初次備課的時候,我在網上找了幾份比較好的教案,幾份綜合后,主要重點放在語言訓練上,這和我自己的想法也很相近,于是就翻開課標,認真研究了低段的閱讀標準: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4、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5、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依此,我重新設定了本課的目標:
1、讀書感受小熊種樹的辛苦,小島的變化。
2、抓住重點句朗讀感受“這兒真好”,想象“這兒”好在哪里,從而體會環境對人類生活的重要。
3、學寫漢字“象”“極”,認識撇刀頭。
在目標的同齡下,我主要抓住第三段中的“小熊明白了,他在島上種呀種,種了許多小樹苗。”讓學生讀書感受種樹的辛苦,以及種的小樹苗很多。第四段中中的“啊!這兒真好!我就住在這兒吧!”這句話,我抓住兩個感嘆號,讓學生扮演各種小動物朗讀感受小島的美,同時進行語言訓練:“這兒好在哪兒?”“還會有哪些小動物來呢?他們會說些什么呢?”通過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進一步感受小島變化后的美,體會環境的重要性。
再詳細的教案設計,關鍵還在于課堂上的實施,課堂上的生成。通過這節課以及同事們的點評,我感覺在以下方面還要努力:
1、對朗讀的指導要細化。
朗讀過程中,一些學生不會斷句,沒有節奏,讀書有拖腔,添字少字的'現象,這與平時的訓練有關,對于比較長的句子要指導學生做好停頓,要提醒學生看著書,認真讀。
在讓學生動腦想一想,找一找時,不妨讓學生們動手劃一劃,邊讀邊思考,以動手牽引動腦,讓思想的面更廣,想得更實在。
2、多種方式理解詞語的意思。
理解一些詞句時,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很差,如“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他們更習慣借助畫面去練習說話,或者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自己的理解。這樣他們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
課后我也聽取了來自阜陽實驗學校領導老師的點評,非常感謝他們給予我課堂的肯定以及指出的不足,在以后的課堂中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打磨!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5
第一自然段抓住“孤零零”這個詞語,通過觀察畫面,讓學生想象小熊住在荒島上的情形,體會“孤零零”的感受。第二、三自然段則是感悟小熊種樹的辛苦,感受小島上發生的變化。引導感受“種呀種”“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四、五自然段學生自讀,抓住“這兒真好”想象一下小島現在的樣子,說一說這兒好在哪里?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引導。讓學生聯系上文,把小熊一個人孤零零的情景和小動物們都夸這兒真好,紛紛住到了小島上的情景相對比,來加深體會,感受小熊的驚喜心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在本環節中,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為學生提供色彩明快、形象生動、可借聯想的學習背景,調動了“雙視線”——生理視線“眼睛”和心理視線“心靈”共同關注,把讀書活動和精神成長有機地統一起來,學生的語言與畫面緊密結合,感知和文本產生和諧的`共振,實現了從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的互兌過程,這樣文本的語言和精神才能在學生的心理駐足。
并適時地復習舊知,在讀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學習的樂趣。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6
這是一篇發人深思、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孤單,尋找朋友,在天上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首先,通過情境的設計,讓學生來到"荒島"上,進入"小熊"的角色之中,深刻體驗小熊的"孤單、渴望朋友"之情,從而認識這只孤單的小熊。隨著課文的'深入,“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熊”這個問題不斷適時出現,如小熊看到云兒變成了一棵樹,就明白了,知道這是一只聰明的小熊;小熊在荒島上種呀種,知道這是一只勤勞的小熊;小熊對前來的小動物們連說歡迎你們,看出這是一只熱情的,樂于分享的小熊等等,讓學 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從小熊的身上感受到通過自己的勤勞努力,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望的道理。教學同時,結合練習中的成語,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建設環境的重要性,懂得"尋找朋友"與"植樹造林"之間:改善、美化環境對于尋找朋友的積極意義。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教師應對教材進行開發,設計說話練習,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說出還有哪些物或人來到這兒,說了些什么。這樣通過調動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使得教學內容新鮮而充滿濃厚的情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由于學生在前面形象的動畫演示中,已感受到了荒島的變化,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畫面已經深深地印在腦海里,所以學生說出了許多答案:如“這兒有這么多樹,空氣一定很新鮮”;“這兒環境這么好,住在這兒心情會很舒暢”;“多虧小熊在這兒進行了綠化,才有這么美好的綠色家園”……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通過小鳥的話,讓學生模仿這個句式展開想象,其他小動物來到這里會說些什么,緊扣課文,以點及面地練習說話,再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融入表演之中,這樣通過調動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使得教學內容新鮮而充滿濃厚的情趣,使文本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衡量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容,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夠還原其人,還原其事,還原其景,還能進行再創造。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 17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讓學生進行生動地創造。”在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時,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閱讀需求,在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作了一些嘗試,下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一篇童話故事《這兒真好》。課文通過講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讓每個學生領悟到找朋友和種樹之間的聯系,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知道要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作一個環保小衛士。
針對小學生特點,如果只是讓孩子讀課文,未必能對課文有什么深刻的體會,于是我在教學中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有畫有荒島背景的畫、有各種圖片素材(如:小熊、各種小動物、樹木等),同時也讓學生自己準備了許多的素材,等上課時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和改造書上的荒島。
上課時,當講解完書上的內容,每個小朋友大概都能想象出來小島的美麗景色之后,我提出要求:“請小朋友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背景畫,每個同學都自己進行設計,動手來改造荒島。老師這兒也有一些材料,如果有你需要的,就可以到這兒拿,把它貼在你的小島上。如果你還想到什么新的東西,也可以用水彩筆畫在圖上,比一比,看看哪個小朋友的想象最豐富。”
了解了要求后,學生們開始安安靜靜的創作了。
可在我巡視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兩個小朋友嘴里總是嘀嘀咕咕的,不知道再說些什么,我走到他們身邊,仔細一聽,原來他們兩個小家伙正在討論如何設計呢!
我問他們:“為什么要一起討論呢?自己設計不好嗎?”
其中的一個同學看著我說:“兩個人設計出來的才能更漂亮呀,我想不到的他想到了,他想不到的我想到了,我們還是一起動手做,這個荒島才能更美麗呀!”另一個也不住地點頭,表示同意。
聽到這里,我意識到原來小朋友們之間也是喜歡互相合作的,他們也認為互相交流、互相參謀、互相討論后,得到的效果會更好。那何不如放手讓小朋友們共同來創作呢,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于是,我重新提出了要求:“請小朋友們結合成小組,每一組都拿出一張荒島的背景畫,小組集體討論,共同設計和改造小島。老師這兒也有一些材料,如果有你們需要的,就可以到這兒拿,把它貼在你們組的小島上。如果你還想到什么新的東西,也可以用水彩筆畫在圖上,比一比,看看哪組的想象最豐富。”
要求一改變,課堂氣氛立即活躍了起來,學生們幾個人為一組,熱烈的討論起來,有幾個孩子還這兒指指,那兒指指,一副小小設計家的樣子,真是的得意極了。討論完后,他們立刻動起手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小組長還對自己的組員進行了分工:設計小樹的,設計小花的,設計小動物的……每個學生都是那樣積極、主動,跟剛才自己設計時氣氛完全不同了。由此可見,只有創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習,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學效果才能更好。
并且,孩子們在小組討論探究過程中,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都獲得不同的發展:既要懂得合理分工與相互合作的重要,也要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還要學會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通過總結和設計,使自己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得到理性升華,深化了可持續發展意識。
當孩子們完成制作時,我又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如果你們這一組的設計完成了,就可以貼在黑板上,我們來評一評,看看哪一組的小島最漂亮、最吸引人。”此時,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既能強化小組的結構,又能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更認真、更投入地參與學習活動中去。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樂中學。于是,各小組的同學都爭先恐后地把設計好的圖畫貼在黑板上,準備評比。
等各小組貼好后,我又請學生自己選代表來介紹自己組的設計,然后,由全體學生共同來評價各組的作品。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評出了:“最佳環境獎”、“最佳創意獎”、“最佳合作獎”等幾項大獎,并給獲獎小組的成員頒發了“環保小衛士”的胸章,以示鼓勵。獲獎的小組興高采烈,都說要把胸章保護好,堅持盡到“小衛士”的職責,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沒獲獎的小組也毫不氣餒,紛紛表示要在以后的實際生活當中,把環境保護做得更好,爭取早日當上“環保小衛士”。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并且對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了及時地、準確地評價,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更足了,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在本次教學中,我意識到,即使是低年級的小朋友,他們也喜歡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在合作小組中進行學習,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相互補充,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能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賽;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同學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
在我們以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把“合作活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每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現的機會。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又促使學生從小“學會與人正常交往,學會與人共同生活”,為今后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還能較好地處理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競爭與合作、班級授課與小組學習、特長生和潛能生之間的關系,為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探究性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不把教師的意見強加給學生。同時,加強小組交流與合作學習,實施學科綜合滲透,增強實踐環節,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兒真好》語文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這兒真好》說課稿01-06
《紅領巾真好》語文教學反思02-15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精選20篇)10-25
《紅領巾真好》語文教學反思6篇02-15
《紅領巾真好》語文教學反思(6篇)02-15
《牧童》語文教后反思(通用11篇)09-27
槐鄉的孩子語文教后反思(精選14篇)08-25
《哪吒鬧海》語文教后反思(通用11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