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霧凇的教學反思
《霧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個自然段,結構清晰。第一自然段講在三九嚴寒之際,松花江畔的十里長堤上,出現了霧凇奇觀。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霧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霧凇奇景,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由衷地贊嘆。在第一教時中,我以指導學生讀通課文,感知了課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時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3.感受霧凇景觀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在實施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課件適時再現美。
吉林霧凇的壯美景觀,學生大多是比較陌生的,教師一開始就讓學生連網觀看霧凇的實景,把學生帶入這個神奇而美麗的風景之中,讓學生初步了解霧凇美景,產生一種想去學習的沖動。松花江畔十里長堤上黑森森的'樹木一夜之間變成一片銀白,教師就先讓學生想象都會是什么樣的,然后帶著想象觀察近景圖片,形象真切地再現,學生就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贊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霧凇的形成是本課的難點,適時播放形成過程的一系列畫面,并且加上優美的詞語,這對學生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解決了閱讀中的一個攔路虎。這樣的使用課件,就是找準最佳作用點和最佳時機,讓多媒體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2、讓學生觸摸語言的魂。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霧凇形成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文中主要是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不僅需要課件引導,更需要有一個反復閱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一定的思維空間里,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的過程。學生與文本溝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過程中點點滴滴,都是揣摩語言、體悟語言內涵的活動。課文“每當夜幕降臨……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意境優美,如仙境一般。學生品讀涵詠,從“漸漸地”、“慢慢地”咀嚼到霧凇是逐步形成的;從“輕輕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靈性和優雅;通過對“最初……逐漸……最后……”和“一層又一層”的反復朗讀和體悟,留下了從“銀線”到“銀條”再到“銀松雪柳”的感性認識,并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幅畫面。
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后,我發現了許多需改進之處,特別是針對課文的難點霧凇的形成,在教完后學生還不能很好地概括,如果能設計一些填空這思維提供一個梯度就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在看完千姿百態的霧凇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語言訓練就會更有實效。
【語文霧凇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霧凇》的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2-03
小學語文四上《霧凇》教學反思06-03
霧凇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1-31
《霧凇》表格式教學設計「帶反思」06-29
《霧凇》課堂教學設計「帶反思」06-23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霧凇》教學反思10-09
語文掌聲的教學反思02-02
語文翠鳥的教學反思06-28
《天馬》語文的教學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