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精選20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只有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討論問題,生成智慧,才能取得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組織者,任何越俎代皰的行為都不可取。教師已不是知識的絕對擁有者,在現在獲取知識多種渠道的今天,教師的整體知識不見得有學生的多,有學生的廣。學生接受新知識快,接受新事物容易,他們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都是教師所不及的,特別是一些老教師。按說,教師從教的時間越長,知識越豐富,然而現實的情況恰恰相反,由于很多教師不注意學習,不去探索新的事物,致使思想僵化,知識老化,跟不上社會形勢的發展。因而有的教師教了幾年學,也沒有取得什么成績。反而越教越落后,甚至被淘汰。教師是應該學習的人。農民種地可以人云亦云,別人怎么干,自己也怎么干,就說得過去。因為他所服務的對象就是那幾畝地,產量不高,也不會影響大局。工人面對的是相對比較單一的工作。在現代化的工廠流水線上,他們只要按照設計要求,嚴格執行標準就可以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其執行的是國家政策,服務的是人民群眾,他們只要廉潔奉公,秉公執法就可以。而我們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點粗心大意或稍不有慎,就有可能導致學生心靈的創傷。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把教師講的知識全部記下來了,就算學會了。這種情況下,教師成了知識的搬運工,把教材和教參上的知識一字不漏地裝進學生的頭腦中才算盡職盡責。把學生教得上點問題了,才算取得了好教學效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一點自主學習的能力,缺失了想象力,創新能力。這種教育現象危害極大。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教育現象,現在在某些地方還仍然存在。
新課改以后,新的教學理念正使教學發生一場新的革命,很多教師以教學理念為指導,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為艱難的新課改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年級下冊第五課是一篇傳統的課文《孔乙已》。如何來教這篇課文?以前我教過幾遍這篇課文,如果按老方法教,我不用多少心思就能教得比較順利。讀課文,介紹小說的知識,分析人物形象,提示主人主悲劇的原因等等,無非就是這幾步。
然而,現在我不想這樣教了。我得把課堂還給學生。長期以來,學生已經養成了懶惰習慣。不動腦筋思考,不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不積極發現問題。單等著教師講,他們聽。這不是學生的過錯,而是教師的過錯。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已經習慣于聽教師講了,民慣的力量很大,不可能一下子能改變過來。因此,在課堂上我總是為學生不回答問題,不思考問題,課堂氣氛不活躍而苦惱。
為何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呢?
帶著我個想法,我決定改變一下教學的策略。
我為教學《孔乙已》設計了四步教學步驟:一是讀課文。二是師生簡單歸納小說中所寫的事件。三是指導學生改編課本劇并演出。四是組織學生討論并回答課后“研討與練習”。
課堂教學開始了,我先朗讀了課文。我有充分的準備,課文我朗讀得比較熟練。我想自己的朗讀對學生有個示范作用。對他們怎樣朗讀有個啟發作用。學生被我的精彩朗讀感染了,給我報以熱烈的掌聲。接著他們開始朗讀課文。由于這篇小說篇幅較長,學生讀過兩三遍以后,就下課了。因此第一節課基本上是讀課文。幾乎沒有進行其它的教學環節。讀熟課文是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才能學好課文,否則課堂學習就無從談起。
第二節課,我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寫孔乙已的幾件事。學生很快找到了。有四件事。我提出要求,問學生能否把它們改編成劇本并演出?學生積極性很高。紛紛支持這一想法。于是他們自動結合,三到五一組,進行討論,確定其中的一件事,把它改編成簡短的劇本。然后進行排演。一時教室里秩序亂開了。有的學生在高聲練著臺詞,有的學生在手舞足蹈地表演。有的干脆到教室外面去排練。我的這種讓學生放任自流的行為需要勇氣的。如果讓學校領導看見這種場面肯定不高興,認為我是在擾亂課堂紀律。然而,我不管那么多。只要自己認為做得正確,我行我素,沒有必要關注別人的.反映。
第三節課,我讓學生分組上臺表演。學生的興致依然很高漲。他們演出的盡管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我想已經通過演課本劇達到了熟悉課文的目的。從中他們也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比教師單純地講解要好得多了。一節課下來,先后有十多組學生上臺表演,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上臺演出就下課了。他們感到惋惜,錯過了鍛煉的機會。
第四節課,我主要解決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以前的方法,我把“研討與練習”中的題放在講課文中去解決。或講課后單獨解決。學生理解不深刻,是膚淺的。只是記住了答案而已,沒有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次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小組達成共識。然后,我找來A,2,3,4四張撲克牌,我隨意點分組的一個成員,然后以抽簽的形式,決定講哪一個題。并且規定所講的題的答案和參考資料上的答案完全一致,罰他們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這樣以來,學生不敢怠慢,以很認真的態度講題。他們講得得體大方,不怯不懼,完全象一名教師。我想他們長大以后,有人肯定會當教師,肯定要比我這個教師要強。
學習這篇課文用了四個課時。用時比較長,但是我覺得值。時間沒有白白浪費。這樣上課的一個特征就是把學生推到了課堂的前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主動地學習。盡管有好多的知識點沒有學習到,但是我認為還是比較成功的。過分把課文講透講細的做法,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對學生的的學習只能有壞處,沒有好處。
不知,我這樣的教學探索怎么樣。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2
讀罷《孔乙己》,掩卷深思,不禁為孔乙己的悲劇人生感到痛惜——一個飽讀詩書的善良讀書人,最后竟然被社會無情地拋棄,逐漸走向自我毀滅。然而仔細研讀課文,深刻剖析孔乙己的怪異扭曲性格之后,斷定孔乙己悲慘的命運又是必然的。他那怪異扭曲的性格是促成他悲劇命運的根本因素。
一、迂腐,硬擺讀書人的架子。
孔乙己最根本的特征是一個詞:“迂俯”。他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出“迂俯”。他說話、做事不分場合,不看對象,到處以“讀書人”自居,亂擺“讀書人”的臭架子。“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有九文大錢時,炫耀地“排出”,只有四文錢時,沮喪地“摸出”。孩子們看熱鬧時,分的豆是“一人一顆”,可憐極了!而孩子們望碟子時,“他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害怕孩子們哄搶。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似乎讀書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酒客取笑他被打斷了腿時,卻說是“跌斷,跌,跌……”試圖用謊言來維護自己少得可憐的尊嚴。“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則含蓄地點明他還要硬擺“讀書人”的臭架子。反之如果孔乙己參加科舉考試失敗,能夠及早醒悟,脫掉長衫,加入“短衣幫”的隊伍,靠自己一身的力氣,誠實的勞動養活自己,也不至于走向悲慘的末路。孔乙己窮酸、迂腐,硬擺“讀書人”的臭架子為他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二、好喝懶做,不會籌劃生活。
孔乙己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的惡習。
首先他好吃成癮,不會籌劃生活。口袋里有幾文錢就到酒店買酒買菜,貪圖“口”樂。后來在打折腿后,為解一口之饞,竟用手走到咸亨酒店,買一碗酒喝。可見他好吃成癮,有錢就花,還經常欠債,溫飽都難以為繼,再加上又斷了一條腿,注定了要走向死路。
其次他懶惰成性,為了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脫掉那“又臟又破,似乎十來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他“身材很高大”,雖然是讀書人,但如果他脫掉長衫,穿上短衣,多參加勞動鍛煉一定會找到一份活計養活自己。
他雖然讀書沒有進學,但“寫得一筆好字”,他憑借自己的“一筆好字”的一技之長謀到一份抄書的差事,雖然苦一些,累一些,但只要他有耐心、講誠信,按時完成抄書的任務,得到的.傭金解決溫飽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他懶做的惡習難改,沒有耐心,不講誠信,“做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自己斷了謀生的后路。孔乙己好喝懶做的惡習和偷竊的毛病導致他不會營生,必然走向窮途末路。
三、清高自負,喜歡自欺欺人。
孔乙己清高自負,人家有意跟他開玩笑,詰問他:“你當真認識字么?”孔乙己便“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因讀書而窮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讀書人世界所遺棄,又被短衣幫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開始在孩子中尋找知音。“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寫?”“不能寫吧?我教給你……”文字,在孔乙己眼里,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柜的時候要用。”文中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之乎者也”,是常在人們揭出他的“傷疤”后,可見孔乙己使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圣言”來為自己辯解的,以示讀書人做的都安“圣賢”所教,非一般人能理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似乎讀書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這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充分反映了孔乙己清高自負的性格。其次他自欺欺人,酒客取笑他被打斷了腿時,卻說是“跌斷,跌,跌……”用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自己欺騙自己。
總之,孔乙己悲劇命運雖然有社會的原因,封建科舉制度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性格決定命運”。孔乙己怪異扭曲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這樣的一個畸形性格的人物,在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他的下場只有一種方式,走向滅亡。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3
課堂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沉浸式語文教學”所倡導的師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狀態的教學這一基本觀點。在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師生所得所悟的解讀與交流中,較好地完成了經典語言的輸入、作品情感的`浸潤,也產生了一些“高峰對話”。如,學生從衣著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時,“穿一件破夾襖”,說明他已經喪失了穿長衫的能力,他連最后一點自欺欺人的維持個人尊嚴的能力都沒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個精神已死的人,是沒有活路的。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
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本,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著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為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后,布置拓展閱讀,帶著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宏觀設計問題。
從宏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為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么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
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說、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
(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
(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么,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4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斗檄文。
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
以“我”——酒店小伙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后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群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了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5
學生提的問題有時看似不著邊際,然而加以引導,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馬行空,教師在引導時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讀文本的根本。在新課程課堂上創新入魔是一種病態的課堂,不信請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諸如“創造性閱讀”、“補白式閱讀”、“故事新編式閱讀”等新形式。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課程課堂上,老師扇情鼓動,學生十八般武藝用將出來應和,語文課堂成了一調味瓶,語文課也在創新外衣的掩蓋下被調成了音樂課、美術課、表演課、社會課,甚至法庭課,惟獨缺了語文這一味。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的創新活動由于離開了文本而信馬由韁,學生只能在一個膚淺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對語言進行涵泳和浸潤的機會。
聽過這樣一堂公開課,教師為了達到創新效果,將《孔已己》課堂設計成道德法庭,孔已己為原告,丁舉人為被告,控辯雙方在“丁舉人是否是兇手”的問題上糾纏不休,爭得面紅耳赤,學生扮演的法官覺得雙方都有理而一籌莫展,最后靈機一動宣布“本法官難斷這個案子”而草草收場。教師的這種脫離文本賴以存在的社會、歷史背景,一味鼓勵學生追求所謂的“創新”,是對文本的.一種褻瀆。于是乎,有的學生讀《愚公移山》讀出了愚公真愚,因為愚公不會靈活變通,不會采取科學方法;讀《皇帝的新裝》讀出了兩個騙子真聰明,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騙局,竟然暢通無阻,令人佩服;讀《背影》讀出了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爬站臺屬于違反交通規則。如此“解讀文本”,還美其名曰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實,創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說到底,都必須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脫了文本的創新,創新有多遠,離語文就有多遠。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6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仿佛見其人,二讀仿佛有所感,三讀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
后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可是于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為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著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社會怎么薄涼的?于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并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后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為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置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導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圣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么。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為“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為“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么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是啊,學生學到了什么?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關于教學設計過緊與過松的問題還在困惑著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松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并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后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著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7
《孔乙己》是一篇“老課文”了,從教以來,也已經教過好幾遍,但是這次學校“一人一課”活動中再上《孔乙己》,感觸卻頗不一樣,它讓我深深地領會到,在教材的鉆研和教法的探討上沒有止境。下面,就用對第二課時進行“反思”
導入從復習入手,第一課時已經分析過了社會環境的描寫,首先要求學生復述咸亨酒店兩種顧客的不同特點。這是上節課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難度也不高,這樣上課伊始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已有知識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也符合認識論的規律。在學生復述完畢后教師明確:兩種顧客,兩個階級,嚴重對立,壁壘森嚴。引出孔乙己的出場。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發學生的爭論:它究竟屬于哪一類主顧?在爭論中認識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來,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探究話題展開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備課的一著“險棋”。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在他所作的小說里,自己最喜歡的是《孔乙己》。孔乙己這個人物可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講的東西太多了,一節課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對稿紙上“涂鴉”的幾個話題:“從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與酒”、“說說孔乙己的‘偷’”、“孔乙己為何總被打”、“孔乙己與讀書”……我“靈機一動”,不如把這些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討論。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和理解效果,公開課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項作業:出示以上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之一,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小作文”。(當然,為了保證第二天上課的真實性,我沒有讓學生知道課堂上要討論的.環節,也沒有告訴學生有老師來聽課)作業雖然布置了,可上課前我還是捏了一把汗,學生準備得怎么樣了呢?他們的表現的好壞可是從根本上決定了這節課的成敗與否啊!
討論開始了,寫作同一話題的學生相對集中,組成了一個個討論小組,交流、討論、互為補充,每組形成統一的意見后推舉一位代表發言。行間巡視,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拿出準備的“小作文”,字數還不少,不錯。再看,呀,居然辯得頭頭是道,我心頭竊喜,忍不住加入其中……
交流發言開始了,學生的發言徹底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精彩的發言不時激發出陣陣掌聲。雖然有些發言稍顯稚嫩,但明顯看出,學生是精心準備的。
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8
《孔乙己》是一篇經典之作,從教以來,也已經教過好幾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讓我深深地領會到,在教材的鉆研和教法的探討上沒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發學生的爭論:它究竟屬于哪一類主顧?在爭論中認識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課最成功之處是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探究話題展開討論這個環節。
備課中,我發現孔乙己這個人物可講的東西太多了,一節課里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對稿紙上“涂鴉”的幾個話題:“從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與酒”、“說說孔乙己的‘偷’”、“孔乙己為何總被打”、“孔乙己與讀書”……我“靈機一動”,不如把這些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討論。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課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項作業:出示以上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之一,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小作文”。
討論開始了,寫作同一話題的學生相對集中,組成了一個個討論小組,交流、討論、互為補充,每組形成統一的意見后推舉一位代表發言。行間巡視,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拿出準備的“小作文”,字數還不少,不錯。再看,呀,居然辯得頭頭是道,我心頭竊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這節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樣的深入;他們探尋問題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資料;他們的合作討論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們也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他們的課堂,這是他們的舞臺。學生是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原來真正做到了是這樣的精彩,原來真正做到是這樣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大膽地給學生機會!
“新課標”實施后,也聽過不少“新”模式的課,為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為了體現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課堂討論似乎成了必備的形式之一。其實,對于動輒“討論三分鐘”的做法,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以“討論”替代“思考”;對于這種沒有效果的“討論”,我向來是頗有非議,不敢茍同的。不過,這一次我居然也“討論”了一把,但在課前考慮、課上實施時,注意了以下幾個細節,我想,這也許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準備的仗”。
如果課堂上提出個問題就由學生去討論,因為學生沒有準備,討論當然就無從談起。事實上,這樣的討論要不成為幾個口才好的學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語,談得熱鬧,沒有收獲。所以這次我是課前將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事先備好,討論時拿出來,有理有據,而且事先聲明,推舉代表的發言必須是討論組的統一意見。這樣討論的方向就不是辯論誰對誰錯,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這也是很多討論常犯的`錯誤),而是虛心地取長補短,形成統一的認識,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討論組共同受益的過程。
2、“做有興趣的事”。
在課前布置作業時,我特別強調,出示的幾個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也就是選擇你最喜歡的、最有話可說的一個去寫。記得當時話音一落,學生們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現在想來,其實也不足為奇,學生們每天面對那么多的作業,難道都是自己喜歡的?這次作業竟然有選擇,豈不快哉?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那當然是樂意去鉆研、去思考,“文思泉涌”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我們在設計討論話題時是不是也應該從學生實際入手、從學生愛好入手,去鋪設一些學生們都愿意去嘗試的臺階呢?
3、“有充足的時間”。
這節課學生討論的時間長達十三分鐘,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而是課后總結時知道的。討論的結束也不是教師宣布結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來、靜下來。其實,我向來覺得,討論的話題倒不宜過多,一節課上動輒討論一下顯然是流于形式,但一討論就得“盡興”,就不必有時間的限制。否則,討論還沒開始,先規定“三分鐘”、“五分鐘”,誰還有心思盡情地把話講清、說完呢?討論的時間即使長一點,哪怕影響到以下環節的施行,也不必遺憾,因為課堂教學的設計本來就應該圍繞學生進行,學生們能通過自己的活動“有所得”,這就是一節課最大的成功。
說起遺憾,我想,如果這些話題不是我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們自己根據課文內容找出來的,那該多好啊!我甚至還想,學生們說不定還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話題呢。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9
在教學中,我信任學生的潛能,努力挖掘學生的情緒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發明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見解。
課堂點撥癥結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剖析的道路,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敏捷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精確的軌道上來。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0
《孔乙己》為九年級下冊小說單元的第一課,是魯迅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最滿意的一篇白話小說。
本單元的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習本單元,要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著重欣賞人物的性格特點,了解刻畫人物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根據這些,我把本課的教學活動梳理為以下幾點: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弄清小說的三要素;
3、會講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4、理解小說的主題;
5、學習本文的寫作藝術。
由于對小說人物的形象的把握是重點,因而我第一課時重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從他的動作、語言、肖像、神態來做具體分析,并可以前后比較,從中歸納出寫作藝術——白描、對照、以喜寫悲、準確的用詞。在小結時給出一系列的填空題,讓學生把握了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講講孔乙己的二三事,其實是對前課時的回顧檢測。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得出小說主題,進行閱讀與寫作,訓練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完整,重點突出,學生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在朗讀品味中理解重點句段,體會作者深刻有力的語言藝術,讀懂作品的內涵。從學生讀書的過程來看,可以分為這樣幾步——讀中知事明情;讀中會意悟情;讀中入境動情;讀中學表情達意。
第二課時中的'拓展閱讀《長衫引發的思考》,可以使讀者對文章有現實的思考,賦予作品新時代的意義,也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思維啟迪。創新寫作的四個題目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是小說的續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對文化——金錢——權力——勞動的思考”,密切聯系小說的主題,既可讓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環境,也可以讓學生思考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范進、孔乙己、丁舉人想到的”,可以讓學生對同時代人物做比較分析,從而認清我國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加深對本文主題的理解。“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偷”,這是一個深刻的話題,值得我們對當時的社會制度,人物形象作深入的探究思考。從孔乙己偷的對象來看,這難道不是弱者向社會制度的一種反抗嗎?
本課利用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節省了課堂時間,增加了課堂容量,拓寬了知識層面。不足的是,學生積極參與的面不廣,學生表現的不活躍。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1
《孔乙己》是魯迅的名篇,也是魯迅先生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魯迅的作品,學生理解起來有許多困難,如果不讓學生真正走進《孔乙己》,而是硬塞給學生許多分析與講解,那樣的做法顯然有悖于閱讀的真正意義。
理解小說,先要走進小說所反映的社會中去。咸亨酒店是人物活動的場所,所有的故事都從這里上演。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場的、未出場的,從這里可見證那個社會,影射那個社會。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咸亨酒店。接著我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典型的環境描寫的語句,字斟句酌,揣摩研究: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學生開始活動,談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一個丑惡的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官的為富不仁,可以任意宰割社會上的弱小生靈,以致讓孔乙己一步步走入墳墓。一個虛偽的社會,一個十二的孩子就把潺水當作尋常事。一個冷漠的`社會,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連沒有社會地位的短衣幫都可以這么做,笑聲的背后是無情的現實。一個病態的社會,短衣幫連坐的資格也沒有,同樣被人們看不起,但他們卻以嘲笑孔乙己換得片刻的心里輕松……在學生談了自己的認識后,我進行了及時的小結:一個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社會的全貌,我們通過咸亨酒店這個小舞臺,了解了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這個大舞臺,文章取材雖小,文章的立意卻不小,這就是小說中所謂的通過典型的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
第二課時以感受人物為主,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一、爬不上去又不愿甘居底層的另類二、四體不勤,好喝成性的懶漢。五十多歲的一個高大男子,就是替別人做做小工也足以活下去了,但孔乙己自命清高,怎么能做一些體力活呢?甚而至于胡子不剃,衣服不洗,惰性酒性已深入孔乙己的骨髓,但他不以為恥,總拿“讀書人的事”來掩蓋,可悲可嘆!三、心地善良也做不了好人的可憐人。孔乙己總算是個心地特善良的好人,守信用,不賒賬,但他偷也偷不好,經常被逮,他根本不是做流氓痞子的料,所以這個社會最終接納不了他。
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又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不僅僅是孔乙乙一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那里的人太冷漠,那里的世界不夠明亮。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2
在教學中,我信任學生的潛能,努力挖掘學生的情緒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發明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見解。
課堂點撥癥結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剖析的`道路,撥通知薯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敏捷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精確的軌道上來。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3
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內含許多利于互動的內容。例如能提供豐富想象空間的“空白”點、感人的情景、優美的畫面、動人的音樂等。教師應充分挖掘出這些互動的內容,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會“說”——與文本展開對話,實現生本有效互動。
例如在教學《孔乙已》一文時,根據課文中“孔乙已在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從此以后,孔乙已便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是死是還是活著呢?針對這個問題,我讓學生進入課文,進行探究,與文本中好吃懶做、受人嘲笑的孔乙已及眾人進行了一次次對話,學生展開了想象。有的學生說,孔乙己已經沒地方可以去了,也沒有人照顧他,他只好來到了魯鎮的河邊,望著那綠色的河水,一下子跳了下去;有的學生說,孔乙己自從離開了咸亨酒店之后,身心疲憊,終于在一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夜晚跌入深谷;有的還說,被打斷腿的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之后,由于傷口化膿,醫治無效死亡了;還有的生說,孔乙己在離開咸亨酒店,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真好遇到殘聯領導路過,他獲救了,治好病后,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拓展了文本的內容,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加更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實現了有效互動。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4
對于《孔乙己》的教學原先是安排2課時搞定的,臨到備課的時候,還是改變了主意。基于魯迅先生作品深刻內斂的難度,所需消化的內容蠻多,不管是哪一塊都夠你磨掉一大把時間。再者篇幅也不短,2課時上起來絕對會是“意猶未盡”。因此實際的備課,比原計劃增了1個課時。
上周備的課。當時是從小說三要素著手的常規教法進行設計的。設計思路明顯落伍過時的。當然,如此教學也并非一無是處,多少能加深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的記憶,鞏固閱讀小說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學生一貫的`“行事風格”,要想做到課前預習是不大可能的。花樣無須太多,到時讓他們按要求找相關信息,估計會磨磨蹭蹭的讓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課時也不見有寬裕。于是,沒有精心的預設,沒有刻意創新的思考,孔乙己這個經久不衰的經典形象就這樣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這樣的備課,除了一氣呵成的快感和輕松過,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價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課時,感覺不大好。學生情緒懨懨,反應淡漠。這樣的狀態如果延伸到后兩課時,課堂節奏必定更顯拖沓而冗長,哪怕一分鐘都會是身心的折磨。還是調整一下教學思路吧!于是今天的上課,先撇開人物的描寫方法。從文末的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讓學生討論“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而展開教學。令人高興的是:舉手的學生多了,關于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證據“都找出來了,在細細品析中,他們時而露出了心領神會的笑意……
身為教師的我,應該多反省反省自己。對于孔乙己的人物分析,以文末這句為切入點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設計,只是懶得去花一點心思而已。也不想想隨意隨性而至的教學哪能贏得學生的一片歡心呢!平時的備課大都為應付教學檢查而湊合抄抄寫寫的,而上課呢往往跟著經驗走,效果不佳太正常了。“寫一套,上課又一套”的毛病,都是教齡增長帶來了除信守捏來的熟絡之外的又一大特點。如今,像我這樣憑“經驗之談”上課的教師也該占一定比例,創新教學的激情不復存在了。而把課堂教學的微效和無效都一股腦歸罪于學生,慚愧。試想,如果教師能在每天隨堂課投入開公開課的那般精力,絞盡腦汁,精雕細琢,那么應該離有效高效的課堂不遠了。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5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課,本預想在兩節課內把內容處理完,上了一節課,發現預想的和實際授課情況差距甚大,講完全篇,整整用了四節課時間,比原計劃整整多了兩課時。
原先在備課時,我是按小說的三要素著手進行設計的。上了一節課后,發現今年這一級學生大不同于往屆,學生的接受能力、文學底蘊等差別較大。為此,我完全改變了教學模式。
我先從七年級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八年級學的《阿長與〈山海經〉》等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狀態中對魯迅有一個再認識,在此基礎上又講到《故鄉》,再引到《孔乙己》。
學生對《孔乙己》的期待遠遠高于我最初的設計,對初中階段魯迅所有作品的回憶,使得學生對魯迅的思想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學習本文就省事多了,雖然如此,前面的復習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以致于學完整篇文章耗時四課時。
雖然用了四課時才搞定本文的學習,但四節課下來,我和學生的感覺似乎都是滿滿當當的。一篇文本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一段歷史;一個時代;了解了魯迅的人生;了解了魯迅作品的.主題與風格。
學生在談本文所得時,大都感覺這篇文章值得讀,值得學,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老師能做的僅限于此吧!通過本文的教學,我認識到老師教給學生得不該僅僅是文本內所限的那些吧,要是能調動起學生思考的欲望,探求的欲望,這才是我們真正成功之處吧!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6
對于魯迅先生的作品,初三學生雖已不算陌生,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仍會感到比較深奧難懂,因為魯迅作品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太深刻了。學《孔乙己》這篇小說而言,大到時代背景、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小到結構線索、難解語句、精妙字詞,真是無所不有,這就給教師在時空有限的語文課堂上解決好這些問題,讓學生真正領會理解這一作品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帶來一定的難度。正因為如此,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大膽創新,抓住關鍵環節,選準突破口,進行“活教”,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學習欲望,達到“教活”的目的。
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要上好《孔乙己》這一課,就必須抓住這篇小說的兩個關鍵環節――笑聲和銅錢,引導學生從靜聽“笑聲”和細數“銅錢”入手,打開全面正確地理解這篇作品的突破口,使學生在細細的品味和深深的思考中主動進入作品的情境,真正把握和領會這篇小說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靜聽“笑聲”,理解典型的'環境,體會作者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說中多次突出描寫了“笑聲”,這“笑聲”此起彼伏,回環反復,始終伴隨著孔乙己。孔乙己是在“笑聲”中出場的――“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聲”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作品的情境,靜靜地用耳朵去聽這些“笑聲”,細細地用心去體會:是誰在笑?笑誰?為什么要笑?這些笑又說明了什么?經過用心的品味和思考,學生自然會明白,在這貫穿全文的笑聲中,有短衣幫的笑。他們拿孔乙己的傷疤來取笑,拿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的“心病”來嘲弄挖苦,這無異于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來取樂。雖然他們和孔乙己一樣也處在社會最底層,同樣是封建剝削制度的受害者,但是他們意識不到,因為他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已變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昏沉可鄙,對豪強者充滿敬畏,對不幸者又肆意嘲弄,在窮苦無聊的生活中,只知道拿不幸者的痛苦作為笑料來尋求一時的快樂。這是多么令人可悲可嘆呀!唯利是圖的掌柜更不用說,眼見孔乙己已悲慘得不成樣子……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7
這節匯報課,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三:“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此教學設計以填寫履歷表的形式展開,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輻射,抓住了教學的興奮點,學生學得很積極,教師教得也輕松,是一個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
其次,在教學的內容上,我依托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諸因素,并盡量依照《課標》規定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制定的。我把這節課定位為:力爭有開放性,拓展性的特點。我想以多樣性豐富行為為前提的教學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極大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設空間,搭建平臺。如:學生在回答為什么本文以“孔乙己”為題的時候,我首先對學生能分析出孔乙己是本文的重點表現對象,并貫穿全文給予肯定,但我又提示學生:“孔乙己是他的.本名嗎?為什么作者要以一個人的綽號為題?有什么深意?”
學生很快就能感受出作者的意圖,作者在暗示出這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可憐人。在填寫《孔乙己履歷表》時,學生不但興趣高,而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據并自圓其說;在對孔乙己語言的賞析時,各抒己見,發言非常精彩。學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從整體上說,我這節課問題的設置一環連一環,層次感較強,有一定的深度,條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我這節課定位為:不一味追求“熱鬧”,我不借用多媒體技術。教法上: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了“點撥法”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沉入文本”“讀”懂文本,讓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
還有在學法上:課堂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鑒賞人物的方法:圈劃、朗讀、比較、分析、聯想、表達。另外,我還設置了一個學生自由尋找文章內其他賞析點的環節,使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方法深化并會運用。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而在課堂評價上,我對學生一貫傾向于要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一貫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思路,不可謂沒有竭力考慮到學生,不可謂沒有精心,精細。
準備過程中,我一再推翻自己的思路,一直到上匯報課的前一天晚上,才對自己設計的課件和思路基本滿意。
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又是第一課時,包括小說基礎知識和字音都必須落實,梳理文章這么長的文章的情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要想在這樣一節匯報課中上出自己的亮點,本身是一件挺有挑戰的事,所以思考和準備是費了不少心思。最后我在情節上構思出兩個亮點,一個是在梳理情節上,不用傳統的劃分段落法,而采用一個新的形式——采用履歷表,我設計出一個履歷表,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而填寫完成這個履歷表,學生已經將文章的整體內容把握好了,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覺得填履歷表比較新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始終相信,學生學得快樂,才能學得更好。
另外一個亮點,是我想實現的德育目標。我覺得科舉制度離學生是比較遙遠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對學生來說,是觸動不到他們的內心的。我想引導的是,學生對自己的反思——作為今天的中學生,我們要做一個怎么樣的人?我想通過兩個角度來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是,怎么避免成為像孔乙己這樣的人,第二是,怎么在社會中做一個善良的人。
上完這節課,我給自己打的分數是79分,在整體思路和教學設計上,我覺得挺滿意!但為何還是達不到優秀?主要是對時間的把握上,整個課堂節奏前面太慢了,而后面為了完成任務,節奏又太快了,導致亮點不能很完美的演繹出來。
雖然由于還是未達預期效果,覺得有些遺憾,但在下午的評課中,學員老師和趙榕深導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良多。特別是李新軍老師,對我評價頗高,讓我受寵若驚,他對我的評價是:“極富耐心的引導,讓學生自主地研讀文本,在挖掘課文內容中交給學生閱讀方法,更是巧妙地用上“履歷表”,將學生學習氛圍推向了高潮,勇躍地自主學習,“履歷表”也會讓學生受用終身。”而趙榕深導師對我的課評價挺高,同時給了我耐心的指導,包括對課堂設計的進一步優化,對時間的把控,還提出,就算是在公開課中,還是應該以生為本,如果在上課過程中,學生還需要時間去完成一些問題的鉆研和理解,應該將時間交給學生,而自己課堂的內容是可以精簡的,這些指導都讓我受益無窮。
這節課,對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鍛煉,也是一份終身難忘的收獲。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8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他非常喜愛的作品之一。魯迅的作品對學生來說常常難以理解,如果我們不能讓他們真正深入到《孔乙己》中去,而是僅僅向他們灌輸大量的分析和解釋,那就違背了閱讀的真正意義。
理解小說,咸亨酒店是一個繁華的場所,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是故事的源頭。在這里,各色人等匯聚一堂,有些已經登場,有些尚未亮相,但都將在這里留下足跡。透過這里的人和事,可以窺探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揭示出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堂課上,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情景。隨后,我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典型的環境描寫,讓他們認真品味,深入探討: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紛紛發表獨到見解:這是一個丑惡的社會,道德淪喪,唯有知識才能升華。官員們貪婪無厭,肆意剝削社會的弱勢群體,導致孔乙己走向絕境。這是一個虛偽的社會,一個年僅十二的孩子居然把潺水當作理所當然。這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人人都可以嘲笑孔乙己,甚至包括沒有地位的短衣幫,笑聲背后是無情的.現實。這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短衣幫連坐的資格都沒有,同樣被人唾棄,但他們卻以譏諷孔乙己換取片刻的心靈慰藉……學生們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后,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咸亨酒店這個小小舞臺,反映了整個社會的面貌,透過這個小小的舞臺,我們窺見了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全貌,雖然取材于微小之處,但卻展現了深刻的社會意義,這正是小說所謂的通過典型環境描寫來折射社會生活的精髓。
這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高大而懶散,雖然做些小工也能勉強維持生計。他自視清高,不愿做體力活,胡子蓬亂,衣服骯臟,整日沉迷于酒色。他總是借口自己是個“讀書人”,以此掩飾自己的懶惰和墮落,令人感到悲哀。這個人名叫孔乙己,心地善良,守信用,從不賒賬。然而,他偷東西的本事卻很差,經常被人發現。他并非惡棍之輩,卻也無法成為社會接納的一員。他是一個可憐人,善良卻命途多舛,無法擺脫自己的懶惰和墮落。
孔乙己在歡笑聲中閃現,又在歡笑聲中漸行漸遠,這并非孔乙己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哀傷。那里的人們過于冷漠,那里的世界缺乏溫暖的光芒。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19
經過深思熟慮后,我重新教授了本節課的內容,努力營造了一種氛圍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結果學生們展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提出了富有創意的問題和觀點,讓我感到意外又驚喜。隨著課程的進行,他們的思維如潮水般涌動、跳躍,他們的潛力被激發出來,讓我深感震撼。
1、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分析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因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從字詞入手,再到句子含義深刻,進而宏觀把握全文,由點到面,循序漸進。使思維與語言實現最佳整合。不僅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更能讓學生獲得感性思考與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語言展示與情感交融的成功體驗,最終使學生能夠理性回答問題,個性提出問題,達到更高水平。
2、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們可以共同探討知識,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提出問題并尋找答案,靈活轉換思維角度,從而豐富自己的學識和精神世界。學生們在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中,提高了質疑和解惑的能力。在這種氛圍下,合作是基礎,競爭是激勵,學生們的思維得到了互相激發和交流,課堂變成了一個充滿挑戰的.舞臺,學生們在這里進行口頭交鋒,爭論不休,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隨之得到了提升。
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積極實踐、自主反思,進一步探索、創新,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完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 20
孔乙己是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從多個方面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不公和人性的復雜性。作為教師,在教授這篇作品時,我也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我的教學重點過分偏向了文化傳承方面,忽略了對孔乙己人性深層次的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在文學史上已經成為了一個代表天下人民的形象,他的遭遇也具有典型的民生的內蘊性。在這一方面,我雖然向學生們傳授了相關的文化知識,但是卻并沒有真正深入地探討孔乙己內心的世界。
我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孔乙己故事情節生動,構思精妙,但是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我并沒有充分地利用這一優點,而是依然采用了傳統的“黑板語言”模式,導致學生的參與性不夠高。對此,我應該嘗試采用更加生動、具有互動性的`授課方式,例如利用多媒體技術或線上平臺,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討論和互動之中來。
再次,我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關注。孔乙己故事中人物形象豐滿,涉及了人性的各個層面,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因此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差異,即對學生的訴求進行更加精準的分析和解答,為學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最后一個不足之處,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課后學習的引導和監督。孔乙己故事是一篇經典的文學作品,其內在的文化和人性價值是需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但是,大多數學生在離開教室之后,并不會去主動地思考作品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后續引導和監督,例如組織討論、閱讀小組或者作業布置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孔乙己的內在價值。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從自身的不足中找到原因并積極改進,才能夠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目標。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深入思考和反思,不斷優化我的教學方案,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服務。
【《孔乙己》的語文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孔乙己》語文教學反思04-22
《孔乙己》課文教學反思(通用22篇)06-08
《孔乙己》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5-05
《牧童》語文教后反思(通用11篇)09-27
槐鄉的孩子語文教后反思(精選14篇)08-25
《哪吒鬧海》語文教后反思(通用11篇)10-19
考試后的反思作文02-23
《孔乙己》有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