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語文教學反思
《天火之謎》(國標本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課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獻身的事跡本身對喜歡新奇、冒險的小學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課文敘述生動、語言準確,很有研讀價值。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將本堂課的教學思想及不足總結如下。
一、巧用多媒體
課文第一自然段緊扣“可怕”來寫,是本文的一處采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段雷電交加的錄象,逼真再現了文體的情境,接著問學生:你看到聽到的是什么樣的情景?感覺怎么樣?有了多媒體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情境,學生在觀察、表達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松深刻。
二、善磨關鍵詞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三學段(5~6年級)中要求,應“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重點字詞的推敲。
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么?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我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于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么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著補充富有成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于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扎實。
三、精研重點段
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這二個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幾點:
1、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
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涵后,我以“富蘭克林是憑什么解開這可怕的雷暴之謎?快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當關鍵詞找出來。”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據學生交流的細細品讀相關內容。
2、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為本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本,從中獲得什么信息?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閱讀與感悟的時間。接著,是自由交流:
A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
B、當學生交流知道實驗的材料,馬上邊讓其他學生動筆在書上劃出相關詞,老師邊在課件中當相應的文字標示。再讓學生再讀讀相關語句,想想這些材料有什么用處,是怎么操作的,從中體會富蘭克林的一絲不茍。
C、實驗結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讀最后一句。此時的富蘭克林心情如何?他為什么會如此欣喜若狂啊?讀好這句話。體會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風箏實驗過程,引導復述
本課有復述的要求。當學生說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著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后,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后,我將老師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愿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為學生的復述提供了良好契機。
四、適延知識面
本課是一篇科學故事,里面涉及到較為廣而深的電子學、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如“靜電放電現象、導體、避雷針”等。在教學過程中,當學到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時,我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了解靜電放電現象: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何時感受到了靜電放電現象的存在?老師與學生一起交流,秋冬季節,氣候干燥,有時碰金屬門柄會有一種麻麻的感覺。有時與同學一起碰到手會有一種被電的感覺。還有晚上,關燈,脫毛衣會有藍色火花伴著“啪”的一聲出現。這都是靜電現象。這樣的交流讓學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識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兩者的相似之處,體會到富蘭克林的觀察細致、全面。當學到“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時我補充說明纖維的特性,及理解帶電現象的“怒發沖冠”時,例舉干燥時節早上起來用梳子梳頭,頭發會豎起來,這也是帶電有信號。當最后學到富蘭克林根椐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我以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課后閱讀了解相關知識,去走近富蘭克林,特意為學生引薦《小學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使本課的學習有了較深較廣的延展。最后老師送學生三句相關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課文的學習。
課堂不能完全預設,更需要太多的靈動!第一次借班上公開課,對學生讀得不夠透,期望值過高。當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體悟時,我有措手不及的奧惱的情緒增生,促使課堂靈變不夠,以上有些精心設計的知識點的滲透沒能如愿實行。走下講臺,一時有揮之不去的遺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別樣的領悟,這何嘗不是一次難得的歷練。
【《天火之謎》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五年級上冊語文《天火之謎》教學反思05-28
《天火之謎》教學設計及反思(兩課時)06-30
《天火之謎》課時教學設計精選06-05
蘇教版語文五年上冊《天火之謎》教學設計09-14
《天火之謎》教后反思匯總3篇06-16
蘇教版五上《19、天火之謎》教學案例05-05
四年級語文《天火之謎》教案11-14
五年級語文上冊《天火之謎》教案03-10
五年級語文《天火之謎》教案范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