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篇1
我首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如“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了解辭賦特點;體悟作者超出塵世的隱逸的情感。而教學難點就在于誦讀中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我采用了誦讀和了解背景的方法,讓學生理解“達則兼濟天下”規范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心路歷程,作為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他的‘濟世“的確讓人費解。我們一起學習了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看我們能從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園之樂的原因,并體悟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歐陽修曾有“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慨嘆。那是因為文中體現的人生態度,思想感情能引起舊時許多不滿現實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的共鳴。
終于,我比較成功地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復雜的情感,并且使學生能從中得到正面的影響——追求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篇2
剛剛結束必修五第二單元第一課《歸去來兮辭》的教學,教完之后,心里總覺得有些遺憾和困惑。本單元全部是古代抒情散文,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領悟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的同時去品鑒文章精彩的語言形式美。但在教學中,我對于引導學生感受抒情散文的優美性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關于文章誦讀的問題
我帶的是一個文科班和一個理科班,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語文素養不是很深。課前,我計劃花3個課時將本課結束。這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重點在于感受陶淵明徹底與官場決裂之后躬耕農田的愉悅和欣喜之情,以及那些許矛盾和猶豫的心理。所以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解決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層面的要求是讓學生讀出句內停頓、重音、語氣、語調、語速、節奏。這個層面的訓練主要以范讀和誦讀指導為主,學生一句句、一段段地細讀,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歸去來兮辭》這種“辭”文體在斷句、升降調方面的規律,從而讀準節奏,讀出語氣。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誦讀中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文章的六字句既可以1、2、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也可以3、1、2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第二個層面是要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讀懂文意,讀出文氣,讀出個性化的理解,完成對文意的整體理解,從而享受誦讀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但由于學生興趣問題,他們對于“辭”這種文體了解較少,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不夠深刻,而且也沒有借助多媒體來進行范讀。因此,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一遍讀還比較有激情和情感投入,但越讀學生似乎越找不到感覺了。雖然安排了各種形式的誦讀:教師范讀、領讀、齊讀、分組讀等等,但還是沒有收到真正的效果,致使課程拖沓,不能按預期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學的重點:誦讀。這也讓我知道了,教學中不能忽略教學的核心——學生。
二、關于內容取舍的問題
課文教學中,課文導入是一個亮點,最能體現語文課新、奇的特點;文體知識可增加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背景資料補充對理解文本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關于作者思想及其影響的介紹;文言知識更不能省,必須全面而綜合地介紹……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對所有的問題我都不愿舍去。
備課時,設計所有這些內容當簡則簡。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是未能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愿舍棄一個內容,不愿簡化一個環節,導致教學重點的突顯受影響,未能迅速地進入文本的解讀和欣賞,以至于淡化了文本是關鍵,學生是主體這一教學主旨。
三、關于課文深層次問題探究的疑惑
新課程教學理念中,非常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關于本文,也有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那就是課后練習第三題中提到的:有人認為文章最后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流露出作者悲觀、消極的意味,你是怎么理解的?這個問題我留給學生一起探究、討論,但從幾個基礎不錯的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并沒有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思想,回答得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很讓人困惑。而我在解答的過程中,也并沒有很好地闡釋清楚,這從學生那似懂非懂的表情中可略知一二。
這些都是我的疑問和困惑,還有待我進一步地思考與探索。
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篇3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才能更深刻的領會其中的神韻。只有多讀多思才能對作品有更透徹的理解,才能真正的體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我覺得這也是更好進行教學工作的前提。
我所在的學校實行分層次教學,本學期我所執教的教學班跨了兩個層次,這就給我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學生基礎不一樣,所以教學起點也會有所差別,而且必須照顧到所有學生,所以在備課時我有意識的將A層次的起點提高,B層次的起點降低,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的教學情境和自己的教學預設有差別。
首先,教師應該注意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其實是老生常談,《歸去來兮辭》對于B層次的同學有點吃力,所以上課時他們的狀態并不是最好的,這時教師就應該適當的停下自己匆匆的腳步,扭轉這種狀態,讓學生盡快進入課堂的角色當中。如果這時我能想起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和酒的關系》,給學生講講魏晉時期的風尚,或者講講名人眼中的陶淵明,抑或是講講陶淵明的軼事,我想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就會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但是當時我只是提醒學生注意,過了一段時間有些學生又昏昏欲睡,我就是在這種反復的提醒中度過了這堂課,可見這堂課的效率有多差。
其次,課堂教學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給A層次同學上課時,我以為他們的基礎不錯,可以適當的多拓展一些知識,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講序的時候我有意識的多擴充了一些字詞,把學生學過的沒學過的字詞,都講給他們,表面上看學生多了解了很多基礎知識然而實際上從第二節課反饋的情況看,第一節課的效率并不高,這就告訴我,課堂教學內容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關鍵是學生能否掌握。對于本文我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篇4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本次焦作市優質課比賽。本次比賽,我抽的課題是《歸去來兮辭》,這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抒情散文,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辭賦,在教學設計上著實讓我為難。本文該作為一篇文言文來講,還是作為一首詩歌來上?課文的定性問題,關系到整個教學的`設計。若是古文教學難免要注重于基本常識,若是詩歌,則對字詞不過于強求而側重于感情的賞析與學生的感悟。最初設計,面面俱到,將重點放在內容和感情上,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梳理文言知識,結果以失敗告終。散亂無味,重點不突出是第一次試講留給聽課老師的印象。于是在趙保珍老師,王軍芳老師和語文組其他同仁的指導和建議下大改教學思路,確定字詞以課堂檢測的形式來處理,教學重點則根據課文線索“歸去之因、歸去之情、歸去之悟”大膽取舍,舍“因”去“悟”留“情”。在經歷了三次改稿五次試講之后,于5月9日下午走上了市優質課的講臺。
然而,課堂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走下講臺之時,便是遺憾之始。遺憾對文本挖掘太淺,遺憾課堂誦讀太少,遺憾與學生距離太遠,遺憾自己自信不足……掩卷沉思,反思如下:
一、文本挖掘淺
從抽到題目的那刻起,茫然便一直伴隨著我。在備課的一個星期里,趙老師曾多次提醒我“靜下心來研讀文本,要先有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去理清思路,設計教學。”但回頭思考,自己做得并不到位。第一次試講時的全盤否定,第二次試講時的不夠投入,第三次試講時太過隨意的課堂語言……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亂了分寸。使得原本就不擅長講古文詩歌的我,更覺詩歌古文之深不可測,難以駕馭。于是大改教學思路,精心錘煉語言,回頭反思,似乎本末倒置了。因為在初次試講被推翻之后我更側重于教學環節和教學語言的斟酌,忽視了對文本的挖掘。于是在引導學生通過景語體會作者情感處理“歸去之情”這個教學重點時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二、課堂誦讀少
在教學設計上既然以詩定位,就應以朗讀感知為中心。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讓學生讀的充分,是學詩的根本,讀好了,字詞便不是問題,情感也不再是難題。通過誦讀讓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語言,進而探究歸去之因、歸去之悟及作者情感,這本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卻沒有注重引導學生誦讀。雖然也有誦讀環節,但讀的太少,讀的不夠,故在“歸去之悟”這個環節中學生回答稍顯吃力。這樣就給聽課教師造成“課堂設計不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印象。其實,在教學設計中之所以將“歸去之悟”放在“歸去之因”之后,一是因為課下注釋非常詳細,設想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難度不大,應該能很容易找出答案。二是想要突出“歸去之情”這一重點,讓學生在賞析“情”的過程中由田園之樂上升到精神之樂,進而感受“悟”,因此我采用了“由果溯因”法。
但由于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太少,致使他們對內容理解不夠,導致了教學過程的不夠流暢。
三、學生距離遠
黨老師一語“《歸去來兮辭》教學中,執教老師始終沒有走近學生,使老師沒有了親和力與學生產生了距離”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在平時的教學中自認為自己不算是沒有親和力的老師,為何會在市優質課上與學生產生距離?失去親和力?反思原因,距離是由于缺乏大賽經驗導致緊張、不夠自信造成的!故而忽略了走進學生,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得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對文章挖掘不深,把握不到位。所以,我認為深入挖掘文本,對文本有自己獨到的感悟和看法是講好一節課的決定性因素。
雖有遺憾,但也收獲頗豐。
經歷這次優質課,我認識到了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素養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深入挖掘文本,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能夠熟練運用精煉簡潔的課堂語言是上好一節課的亮點,將親和力融入課堂能使一節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獲取知識,而非“被灌”。
經歷這次優質課,我也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和力量。感謝趙保珍老師,王軍芳老師對整個教學設計的指導和建議,感謝她們節節不落,認真仔細的聽評,感謝她們對我教學語言的錘煉。感謝張軍紅老師,焦丹丹老師加班加點不厭其煩地對導學案及課件的修改。感謝姬琰囡老師在我8號下午去見學生時給我的勇氣和幫助,感謝所有語文組老師對我的鼓勵!可以說,我的成績是語文組共同努力的結果。
優質課結束了,但我的成長才剛剛開始。成績只是一時,成功也只是一事,而成長才是一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成長而奮斗!
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 篇5
一、教材處理反思:
關于《歸去來兮辭》一文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教師用書認為本文是辭官歸田之初的作品,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該如何定位,將對教學方法產生較大影響,本著有利教學的原則和個人悟讀的心得,我采用了歸隱之前、將歸未歸這一觀點。因為文學是一種精神產品,它本身與社會有一定的差異,好比理想和現實的差異。何況“辭”,追溯其源頭——楚辭,本是浪漫主義之流。另一方面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童叟皆知的《桃花源記》便是典型一例。此文理解為將歸之際,人未歸心已先行,由心神去想象,想象總是美好的,所以全文充斥著一股愜意、一股堅毅,而現實的歸家,不說旅途之苦,清貧之家,無米下鍋之際,或許愁容滿面,能有此文之悠然的神韻嗎?再聯系作者的生平及課文之序,本文的由來便一目了然。陶淵明青少年時,曾有“大濟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翥”的壯志,但由于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并非士族之家,要想通過做官來伸展個人志向實現抱負,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一方面,他與唐時的李白經歷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文風也偏走浪漫。
二、教學方法反思:
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合理的配置處理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該是做為一篇文言文來講,還是作為一首詩歌來上?課文的定性問題,關系整個教學方法的設計,若是古文教學上難免注重于基本常識,若是詩歌,則對字詞不過于強求而側重于意境的賞析與學生的感悟。依據單元提示,本單元為漢魏晉散文賞析;但本文體裁為“辭”,根據辭的特點,雖然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詩。通觀本文內容,不管是從句式、韻律、意境來看它是一首美詩。這點教師用書也認同,點明“此體裁重在抒情,形式上盡管后來也有若干變化,但四句一節,每句三拍的格局,還是保持了下來。”定位以詩,則以朗讀感知為中心,感受并體會本文瀟灑脫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點,讓學生讀的充分,是詩的根本,讀好了,字詞便不是問題,意境也不再是難題。因而本課程以朗讀為主要形式,貫穿閱讀教學全過程,我預設之為“預讀,初探——通讀,質疑——精讀、解疑——解讀、練習”,這一教學過程,希望以一個愉快的教學過程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的資料進行收集、判斷,吸取精華而棄其糟粕。本堂課本著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讓語文教學既有趣味又有知識味的目標,采用愉快教學的方式,以朗讀為主,通過三讀:
一、學生初讀,注意音義。
二、教師朗讀,體會文章的情感,給學生思考空間。
三、磁帶范讀與學生誦讀結合。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通過誦讀讓學生細細品味,體會文章風格,探究作者心情及歸田之由。
在以課文為本的同時,適當延伸課堂內容,營造情感氛圍,用情教人,教學中師生雙方以情感為紐帶,讓學生心領神會,從而能夠更好的理解和體會本文內容。整堂課過程較為流暢,教師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學生受到感染,氣氛融洽,而且讓學生評判老師的朗讀,學生興趣很高,聽課認真,思考問題十分主動,但是教師誦讀這個關鍵環節教學處理還有一點缺陷。學生的參與度雖然很高,但由于對學生引導不夠,一部分學生想全文都抓,反而無從入手,而且讀完之后,間隔時間過長,學生易遺忘,這一環節需要控制朗讀速度,并事先設好分工,比如讓每組學生重點落在某一段上。
【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相關文章:
高二語文《歸去來兮辭》教案09-21
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ppt06-29
歸去來兮辭高一語文教案09-09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賞析12-11
高一上冊語文歸去來兮辭教10-27
《歸去來兮辭》原文及注釋譯文12-19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原文和譯文12-18
關于《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10-28
歸去來兮辭原文及翻譯高中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