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1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智慧、充滿靈性、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語文可也應該充滿靈氣與活力。贊可夫說過:“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應該是自由自在,又豐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學中堅持民主,營造寬松氛圍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說:“創新能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為此我們教師應該千方白計地在課堂中構建民主和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成為學生尊敬的長者、合作的伙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摯友,使學生能夠大膽懷疑,勇于猜測,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我們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節外生枝或異想天開的問題,允許學生敢于給其他同學或老師的教學進行挑剔。記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時,要求學生回家先預習,再反饋他們的學習的情況,再反饋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竺爺爺要彎下腰來求問。”可能有的學生沒有理解這句話,在回答的過程中答案無奇不有,其中還有一位學生說:“竺爺爺可能是駝背。“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如果在這時我出聲阻止這一切,那么我想再以后的教學中學生還會這樣異想天開的回答問題嗎?答案肯定是”否“。這時我們教師要蹲下身子以兒童的眼光來思考問題了。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錯。
人非圣賢,熟能無過?作為人師至關重要的是把學生的錯誤作為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從而引導他們在一次次的錯誤中總結經驗,走向成功的彼案。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2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后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反復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墻,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3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上課比賽,收獲頗多。從拿到教材到備課、上課,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字詞教學應扎實
字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占一定的分量,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應加強字詞教學的力度。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字詞時,單單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讀了兩遍。這樣的字詞教學顯然不夠扎實,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沒能會讀。也許是因為上的是比賽課,我將本應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壓縮到了一課時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出于時間上的考慮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時間充分卻也未能細致教學每課的生字詞,導致生字詞默寫幾遍,都有學生仍然出錯,學生寫起作文、日記來錯別字連篇。看似簡單的字詞教學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課后問題
有時課后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后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后練習第5題“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就是本文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如能抓住這個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就可使整個教學環節更有整體感,也能更準確的扣緊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課堂小環節處理不到位
有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課堂中的小環節把握是否恰到好處。而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則恰恰疏忽了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觀察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了,興奮地去告訴竺爺爺的那個片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給人物對話補充提示語的環節,有三個學生發了言,我只是讓他們根據自己補充的提示語把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出來便草草結束了。其實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語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學生的回答則不夠妥當,或值得推敲。在這里教師不妨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來作個對比,通過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揣摩特定語境中的人物表現,對于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學習鍛煉的機會。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4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先寫竺可楨問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時候開的,孩子答不上來。接著寫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訴竺可楨爺爺第一朵杏花開了,竺可楨爺爺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最后寫竺可楨爺爺正是通過長年累月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兩次對話是全文的主線索,雖極其簡單,卻是人物心靈的鏡子,是閱讀故事的眼睛。細細揣摩文中對話,有助于領會人物內心世界,透視人物所思所想,傳達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著“第一朵”。我以為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老年人,竺可楨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并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這是什么原因?關鍵在于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于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么留意,觀察多么細致,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5
一、話題要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艷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么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師:你真會讀書,這是兩次對話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回答說是,第一次回答不上來。
師:這還是內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生:第一次有提示語,第二次沒有。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閱讀的興趣)
二、話題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本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才不是空中樓閣。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說時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里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竺爺爺( )地問:“什么事情呀?”
“竺爺爺,杏花開啦!”小孩()地說。
“什么時候?”竺爺爺()地問。
小孩()地說:“剛才。”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 )地說:“是。”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贊賞,并提出盡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入地體會人物也有幫助。)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6
新的學期又開始了,這就意味著新的教學工作又將有聲有色的展開,學期剛開始,我和學生都抱著滿腔的熱情去學習,從中我們也體會到了投入帶來的快樂。講《第一朵杏花》這節課時我提前便讓學生朗讀,同學們也很聽話,但在我檢查時還是出現很多問題,主要的一點便是字音讀不準,再就是感情也讀不到位,經過細致的糾正同學們這才改了過來,講課文時我首先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學們很積極,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獲,接下來便是精讀課文,我向同學們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時開放的問題,同學們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著又講竺可楨爺爺認真觀察的語句,起先同學們找到幾個,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確答案告訴他們,但還不等我開口同學們又開始認真的讀起課文,讀完了又討論,討論完了這才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找了出來,我看著同學們那股高漲的學習熱情,內心的高興勁無以言表,當講到第八自然段時需要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起先同學們讀的都很平淡,讀不出應有的急迫感,我便給同學們分析,“經過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開了心情應該是什么樣的”,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急迫”“那誰能把這種急迫讀出來呢?”起先只有一兩個人舉手,但越來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現了你爭我搶的局面,以至于下課后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
通過對《第一朵杏花》的教學我明白了書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認真細致的讀便能證實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語文《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學反思01-30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07-18
《第一朵杏花》教學設計07-18
蘇教版《第一朵杏花》教案設計07-18
小學四年級語文《第一朵杏花》的教案11-06
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導學案03-04
語文輔導教學反思02-06
語文gkh教學反思02-02
語文《趕海》教學反思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