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語文教學反思
再一次執教《窮人》一文,沒有了暑假前有學紅主任聽課的壓力,自己就感覺比較輕松。
根據暑假前的授課實際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集體備課的元三課時進行了有效整合:將第二課時的閱讀指導和第三課時的讀寫結合放在一課時之內完成。 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將“讀”“寫”緊密聯系。
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是在完成“學習抓住對桑娜的心理描寫,揣摩、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桑娜的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格,體會作者對窮人的的同情與贊美。”這一教學目標時孩子們對文本的解讀是那么的深入。因為在上一個課時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人物的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去體驗情感,所以孩子們在體會桑娜內心活動的時候大多數都是站在人物的角度去談感受:“如果我是桑娜,我在看到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時候就會猶豫一下。”“如果我是桑娜,我自己的生活已經是勉強度日了,再收養兩個孩子,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呢?”“以后漁夫打到的魚,賣的錢還足以維持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嗎?”……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在生活中,孩子們學會了體驗,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冷暖,再與我們的'文本相結合,就形成了他們獨特的文本解讀,孩子們真的很優秀,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以平臺,給他們以扶助。
在習得作者借助心理描寫表達情感的方法之后,我進而安排學生將這種方法應用于自己的練筆實踐中。“漁夫得知西蒙死去的消息后,是怎樣的表現?”(生: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教師追問:“他此時心里是怎樣想的?”要求學生運用剛才學到的心理描寫的方法對漁夫的心理進行補白。學生補白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有的孩子不能聯系上下文進行不敗,有的孩子不能聯系人物的處境進行補白,有的孩子不能恰當地運用省略號這一課上重點理解的標點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課后一直在思考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補寫這一環節缺少一個支架的設計,如果在這里涉及一個支架提醒學生運用恰當的標點、從人物的角度、聯系上下文去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效果是否會好一些?會不會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看來,教師在教學前對于學生學情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準確的學情分析,才能在教學設計時找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