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老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
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比如,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指導寫字;再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己組織、自己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
和其他課程一樣,現行的語文課程在體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嚴整的知識系統或訓練系統,把自己孤立起來;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承,忽視語文實踐,特別是忽視聯系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把自己封閉起來;課程過于強調統一、集中,東、西、南、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同一個教學內容,使課程變得凝固、僵化,缺少彈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
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于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于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2
一、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的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獨立開來。在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要滲透寫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穆老師提到的文章的結構。《九色鹿》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所以在教學時要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明白,寫一件事我們應該按這個順序寫,這樣,不僅可以為下節課的復述課文做準備,而且以后學生在寫作時遇到寫事的習作就會知道按什么順序寫了。除了文章結構以外,還包括文章中出現的.句式:反問句,設問句等等,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當然還有關聯詞。為什么在這個地方要用這個關聯詞,表示什么意思,都要讓學生明白,這樣,學生以后自然就會運用在寫作,說話當中去。
二、板書
板書在一節課中同樣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一個好的板書,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針對我這節課的板書,穆提出來幾點建議:
1、板書要講究完整性,所以我既然寫上了調達這個人物,那么在調達的人物下也應該相應寫上反映他品質的詞。這樣一來,不僅完整了板書,也幫孩子積累了詞語。
2、在這節課中,九色鹿是主要人物,調達的“惡”完全是來反襯九色鹿的“善”。那么,在板書中,通過對比,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出九色鹿的“善”。
3、從學生角度出發,我們的孩子生活著的社會是現實的,我們不能只讓孩子看到善的一面而完全忽視惡的一面。
三、作業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是這樣來設計作業的:如果讓你來贊一贊九色鹿,你打算怎么來贊美?學生說,然后相機出示3個要求:1講故事(復述課文)2表演課本劇(分角色表演)3摘錄優美詞句(幫助孩子積累詞語)但在這樣的環節中,孩子說了很多種方式,看似很熱鬧,但是也存在弊端。也就是穆老師提出的:作業的布置一定要落實到實處。如果僅僅是追求課堂上的一種氛圍,而讓孩子潛意識地認為:作業只要說說不一定要做,那么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對孩子的學習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想,把“你想怎么贊美九色鹿”這個問題去掉,直接出示作業要求會來的更清晰,目的也更明確。
在聽了穆老師的指導,我受益,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一堂課要成功,更不能只考慮環節設計的精致,更要關注孩子,真正做到從文本出發,從孩子出發,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的道理。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3
小學生天真無邪,活潑好動,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理解新鮮事物潛力優點,但也有自己約束潛力差,逆反心理強的缺點。隨著年齡的增長,語文科目開始出現閱讀理解的題型,這讓不少教師在小學閱讀理解方面犯了難。怎樣讓好動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聽課中,保證他們在這一難點上不掉隊呢?通過視頻學習,我認為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閱讀教學。
一、激發,引導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個性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潛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
二、把握課堂主體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理解”。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潛力就會在學習中構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潛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三、讀的時光還給學生
閱讀教學的主體是讀。因此,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光讀,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在不斷的練習中熏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潛力和思維潛力,促進智慧的生長。
四、把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潛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發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嘗創造的樂趣。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4
進行語文教學,一般是將目標設定在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上的。所有的語文教師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準確的使用之,并且精彩的運用之,這或許就是語文課最基本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又因為語言的特性而使語文課搭載更多的信息,在達成以上目標的同時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學生們的其他一些能力。這些能力大概包括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也許還應該有一些至今仍不落言筌的神秘的有待研究的另類能力。
在努力實現其目標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內容"與"形式"這兩個讓人費思忖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糾纏不清,令人難以割舍。"內容"重要,還是"形式"重要呢?前幾年,聽說有的老教師在聽年輕語文教師講《老山界》這篇課文時,就曾提出年輕教師缺乏對紅軍長征艱苦性的理解,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革命傳統教育這樣的意見。我想這位老教師一定更注意語文課文的教育內容。近些時候,有一位教授在給繼續教育中的語文教師講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時,很鄭重的提出了語文課應該以語言的形式作為教學目標的意見。我想這位教授一定屬于不同于上述注重"內容"的"內容派"的"形式派"。
我想內容與形式是不可能斷然分開的,也是根本難以分開的。誰見過沒有形式的內容和沒有內容的形式呢?大概誰也沒見過。語文課偏偏又專門提供了深刻內容與精美形式幾乎完美結合在一起的閱讀材料,使學習者能夠從其中任一方面得到應有的修養。語文教師如果只看到內容這方面,也許就會陷入那些其他專業的'業務中;語文教師如果只關心形式方面,就會進入由思維符號組成的枯燥的沒有人文色彩的抽象世界中去,或許給您一個"形式主義"帽子。語文課應將獨辟蹊徑,在內容與形式的膠合點中尋求一條生路!既不進入他人領域,也不踏入玄思泥潭,而是在內容與形式共同創設的精致完美的世界中遨游!教師揭示它,學生領悟它。在教師的揭示中,學生提高了運用語言形式傳達語言內容的能力。所以我想說,探求語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組合,并提高自身完美的組合語言內容與形式的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目標。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5
不論是在學校的課堂上,還是在頂崗實習前老師的叮囑中,老師們都不約而同的強調教學反思的重要性。進行實踐之前,對此沒有深切的體會,正式登上講臺之后才體會到這句話的重要。
來到正定鎮中學的第三周,指導老師讓我試著講一下《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課時。經過一天備課后,給指導老師看了我做的課件,周三登上了講臺,一堂課很快過去,準備的內容很快就講完了,最后讓同學們在課上做了幾道題,講解了一下。上課的時候就覺得講的不好,進行的太快,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但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去引導學生,課堂掌控時間的控制力還很欠缺。
課下,詢問指導老師的意見,老師先是鼓勵我,告訴我只要敢站上講臺,從心里把自己當做老師就很好了。之后又提出了我的缺點:
1.讓學生討論的時候要點明是前后討論還是左右討論。
2.在講課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比如聞一多先生被稱為“何妨一下樓”主人,那么同學們應該做到“何妨一出教室。”
3.點明需要記的筆記記在哪。
4.讓學生去讀文章。
5.上課時語言風趣一些,可以開個小玩笑。老師的意見都直指我的弊端,讓我受益匪淺。
下一節課講的《回憶魯迅先生》,這是篇自讀課文,較之前的課文比較簡單,但是課文較長,由于經驗的缺乏,時間很難掌控,導致教學內容沒有講完。周四是另一個班的課,考慮到《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文章我講的不好,于是想聽聽指導老師講的,對照一下,發現自己的缺點這樣才能有所改進。這堂課在指導老師的講解下順利的進行著,我在后邊聽著指導老師游刃有余的處理各種問題,欽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師在課堂上的承接語,引導學生的引導語都十分流暢。
課上老師時不時風趣的開個小玩笑,課堂氣氛在正軌之上又十分活躍。同樣一堂課,不同的人上,取得了不同的效果,讓我感觸良多。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第二節課,我又講了一遍《回憶魯迅先生》,課上我著意調整了自己的授課方式,改變了自己的語言,努力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一些,注意與同學們的交流,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答案。也許是因為上的第二遍有了經驗,也許是加入了老師的建議,這節課順利的完成了。
我相信實踐加上指導老師毫無保留的指導,一定會讓我得到極大地提高。這次的經歷告訴我教學反思是多么的重要,只有經過一次次的反思,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得到提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6
上語文課時,學生讀書,有時我會走到教室后面,站在他們后面,朝講臺看,想象著他們看到我的樣子。
孩子們希望看到的我是一個有個人魅力的人,他們希望我有恒心,有修養,有智慧,面對困難有更多的辦法,他們能有依靠。他們愿意和我談心,和我交朋友。他們每天到教室來,就是想從這里得到新奇,得到驚喜;下課了,他們走出教室時,腦子里會思考新的有趣的問題。
我希望和學生一同學習,一起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的認識或感悟,我最大的快樂,很多是在課堂上從學生那里獲得的,在課堂上交給他們知識和方法的'同時,自己能受到更多的啟示。我希望他們在課堂熏陶下,不僅學了語文,也變得善良友愛。至少他們不認為老師浪費了時間,而知道這就是“學習”。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當有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同學們(特別是他的“死黨”)是多么的焦急,這些作為學生的時候才會感受得到的。
課堂上,我會請一名水準不高的學生回答,比如劉海洋,他的回答總是一個調子,但是只要他回答出了一點點,我都鼓勵他繼續說下去,要求其他同學耐心聽他說完,這對其他學生來說,是不是不太公平?這是不是一種教學的損失呢?或許其他同學們不知道,這兩分鐘對像劉海洋一類的男生來說非常重要,他也許會因此又找回了學習的自信,而對其他同學來說,同樣有學習價值。在一個正常的教學群體中,未必有什么“學習競爭”,更多的是友情與合作。我不認為這是什么“損失”。就像旅行者經常地停下來等待掉隊的伙伴,全力尋找一名失蹤者,求的是大家的平安。
有時候我會想:一個思想活躍的孩子在一節課上,用兩分鐘時間,問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說了一些俏皮話,該不該吵他們?比如一個叫李夕涵的孩子,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李稀飯”,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笑了。是他故意的吧?他并不介意這個自己給自己起的名字。他說他愛喝稀飯,所以當我問他平時該怎么叫他時,他說老師你叫我哪個名字都行。呵呵。樂觀的孩子!
我甚至想到,就人生而言,學校和課堂也許是人與人關系的最高境界了。你如果看《拯救大兵雷恩》時落過淚,那你同樣也應當想到:為了一名學生的進步讓全班同學停下來耐心聽了兩分鐘,僅僅兩分鐘,對我和全班同學都是值得懷念的友情。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7
經過短暫的考慮后,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方有春花繁盛圖,艷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蒙蒙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本人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后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氣講:“教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能夠。〞于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講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愉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贊許,能講出本人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獲。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啟發,后面就接著有同學開場嘗試著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后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講:“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講講。〞她講完幾幅后,聽著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贊揚。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時機,于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后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后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如今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為鑒。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如何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經過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經過,是一個動態生成的經過,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鐘啟泉先生講:“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經過。〞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本人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遭到以詩句注解的啟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以為這個機會不能錯過,于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溝通,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己感覺遺憾的是,假如當時組織學生繼續按照文本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8
本課兩首古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每首時都是五言絕句。詩句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告訴人們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這兩首詩淺顯易懂,感情真摯,深受兒童的喜愛。
教學中,我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感受其中。說到動情處,我配樂范讀,出示畫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體會詩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詩人的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應多給些時間給學生,讓學生自由練讀,并且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這樣做既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也就能熟讀成誦了。
《鋤禾》和《憫農》都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膾炙人口的感嘆詩。前者寫出了烈日下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從而使學生體會勞動的辛苦,認識到應珍惜勞動成果。后者則對當時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抨擊。
這兩首古詩在《好書伴我成長》上有過,利用晨讀的時間也教孩子們讀過,背過,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讀懂文字背后的含義,一年級的學生可能無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憫農》。課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課文的插圖,讓學生仔細的觀察圖畫:在烈日炎炎的天氣下,農民們在忙著干什么?他們種的地多不多?從而理解了無閑田一詞。農民們種了那么多的地,按說應該收到很多的糧食,可在圖上我們卻看到了一位老農卻躺在了地里,旁邊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們一看,就說,那個老農是餓死的。那他們的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呢?很自然的,學生就明白了,糧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農民真是太可憐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惡了。孩子們說。
而《鋤禾》則為小朋友上了生動的一課。讀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農民伯伯種糧食的辛苦。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著他們中午在食堂里吃飯時要珍惜每一粒糧食,因為每一粒糧食里邊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看著課文插圖,學生愛惜糧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古詩兩首》真的很有教育意義哦!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9
今天我執教了《我們贏了》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一年級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認識鐘面上的時、分。現談談我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與課后反思:
一、設置懸念,激發學習欲望
這節課我先進行復習鋪墊,出示了整時、半時、快幾時了、剛過幾時的時刻讓學生認讀,然后再向學生撥出中國北京申奧成功的時刻,問:你會讀它嗎?當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說“不會”、“不知道”或是學生讀錯時,我就借此契機說:好,同學們,像這樣的時刻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設置此懸念,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操作體驗,培養學生能力
這節課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撥一撥”“寫一寫”等操作活動,觀察認識鐘面,了解了“時”、“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會讀寫時間,讓學生面對數學問題能夠比較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這節課我給學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機會,在認識鐘面,讓學生觀察發現什么,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探討時分的關系及幾時幾分的讀法,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討論,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應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鞏固訓練
我設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撥你說”同桌游戲,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就在同學們身邊,生活處處皆數學。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并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對于一些問題的設置留有太大的空間,導致有些學生胡亂回答;
2、在探求時分的關系及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雖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但有一部分學生還掌握不好,雖然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但有的已經遺忘,造成教學上的困難。
3、整個課堂時間的把握也稍有點欠缺,在探討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表示時間的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時花得時間過長,導致后面的練習環節有點匆促。
4、沒能全面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更多的是對積極舉手的學生的關注。
以上是本人在這節課后的所感所想,總之,面對新課改,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今后,我會積極鉆研,努力探索,自己更新、加強學習,并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0
去年擔任九年級的語文老師,暑假的時候心里盤算學校應該會繼續讓我教九年級的語文。沒有料到的是新學年分到了八年級1班,重新做一名八年級語文老師。
八年級的學生,沒有七年級學生那么活潑,沒有九年級學生那么沉穩。八年級學生的優點,是思想很活躍,上課氣氛很好。對于初中語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
八年級部編版語文教材,有了輕微的變化,增加了第五課《國行公祭,為佑世界和平》第六單元《孟子》也從兩章變成三章。經過九年級復習,我對語文考試的重點和難點也有一定了解,教法上面更加細致。首先,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增加了每課的生字,生詞,多音字,成語等的積累。基本上是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都給學生深入一些文學常識。其次,針對每個單元素材教材的研究上,也比往年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加注意到記敘文與說明文教法上的不同之處。此外,在課外名著閱讀上面,收集一些資料對學生進行閱讀課的開展,幫助學生課下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最后,關于語文的備課和講課上面還是有一些迷茫。對于教材,自身理解、解讀并不到位。個人思考太少,更不具備研究的能力,處于一種模仿名師為主的模式。還是應該自己多讀專業書籍,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明確的的備課之路。
本次考試,比六班差了很多,個人反思覺得最后復習階段不夠細致。學校少了一次月考,應該抽空自己考。考試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只是單純做題講題并不能深刻理解。今后,每一單元結束后都應該給學生進行測試,改變之前單純的聽寫默寫,加大難度。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自己今后更要自己多做題,研究題型。
這是我愛人寫的,她是一名語文老師,卻不愛寫文章,我也多次建議她多讀書、多寫作,她以照顧孩子累、沒時間等緣由置之不理,直到現在她竟然主動的來寫教學反思,這就是進步啊,我很開心,我相信,這將是她教學生涯的轉折點。因為我們都知道,善于總結和反思的人是進步最快的,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或是企業老板或者企業員工,都是這樣的。
要知道,每一顆鉆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
耐心和積累,是實現理想的前提,只要認定了自己奮斗的目標,努力堅持下去,總會取得屬于自己的一番成績。畢淑敏曾說:“每一顆鉆石在被發現前,都要經受埋藏塵埃的寂寞時光。”保持等待與希望,總有一天,埋得再深的鉆石,也會被發掘。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1
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不能硬性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為課堂是動態的,充滿著變數,而且,教師的理想期望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師在時間的支配上應有更大的靈活的處理空間。充分發揮教材的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后,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質的同時凈化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通過學情評估,能更準確地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的定位及達成的效果,幫助教師提高處理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一、把握文本特色,重視情感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三讀,一速讀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讀感受老王品質,三細讀精讀感人片段,領悟作者情感。
二、立足語言品味,穿插寫作指導。
課堂教學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讓學生選擇一個片段,結合自己的感悟說出感動的原因,并想具體說說是哪個字打動了你。由事情到細節到句子到詞語,逐步提升情感領悟。由賞析語言到情感體驗逐步提升,并對如何寫人給予學生適當指導,既重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又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運用了高效課堂模式,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側重學生的自己感知、自己體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并說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
在教學設計中有四個問題需要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可是我們有六個小組,于是我就設計讓學生們搶題,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這堂課但也存在著不足。因將兩課時內容壓縮為一課時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力不從心,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問題挖掘不深,結論下得過早;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松后緊,這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2
本學期我擔任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已過大半,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這一段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獲。我嘗試借鑒了幾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語文的課堂上,把肢體運作學習活動和語文科聯系起來,讓學生搭一搭、動一動、演一演、說一說,將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語文教學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的發現和提出,經常意味著一個新領域的開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僅僅能夠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樣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內省智能、交際智能得到了培養。
3、“以人為本”,這是新課程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一樣的教學資料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資料。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來選取不一樣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光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4、把語文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如在音樂課中,讓學生記一記自己是怎樣學習歌曲、和當時的情緒。在課中寫一寫自己是怎樣畫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的,及看到自己畫的感受。
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和他們一起茁壯成長。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3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獲和問題。一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于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研究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于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后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講授方面,我當真研究《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講授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講授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復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理論上,有很大的播種。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研究方式從傳統的接受研究向探究研究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研究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慣,掌握研究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研究動機和研究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研究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二、聯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
智力作為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并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研究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講授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材。
三、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會起來。
《整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研究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研究和當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研究效率,初步獲得當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理論能力。”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4
今天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我這樣做得: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完后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就問了:①大作家誰?②小老師是誰?③大作家怎么會有個小小老師呢?問了第一個問題的作用有二:一是了解簫伯納的身份,二是通過蕭伯納名氣的大來細細體會題目中的“大作家”中“大”字的意蘊。第二個問題,一不起眼的可愛的.小姑娘娜塔莎的出現,明確小老師的“小”,體會“小老師”中“小”字的用意。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么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一詞,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通過完成填空題,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為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5
教完《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有點感受一直想寫下來,今天總算有時間靜下心來寫一下了。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通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偽的能力。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后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么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說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一凡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6
《人類的老師》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紹有關仿生學方面內容的,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文章結構簡明,通俗易懂,便于學生自讀自悟。
本文詞語比較豐富,要引導學生領會、積累。學習本文著重是讓學生了解一些關于仿生學方面的.知識,讓他們讀懂課文內容,并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因此,我在教學時并未作過多的分析,而是采取了引題質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讀自問、討論等形式自己解決。這樣做,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實踐證明,把問題“還”給學生,是一種不僅有利學生“學會”,而且有利學生“會學”的好辦法。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預習的能力,所以,自主預習時,我讓學生多渠道搜集相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以便小組交流。精讀課文時,主要抓住重點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復研讀,挖掘文本內涵。因為這三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此,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給學生一個自由選擇的空間,重點學習自已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篩選有價值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討。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17
這篇課文我剛剛上。
時至今日仍牽在心頭:感覺那是我自認為較成功的一節課,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擴展,我認為較好了闡釋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課標的一些理念。使在這一節課中學生學得挺輕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幾點做法:
一是先在班級墻上張貼了很多關于蕭伯納的故事,還有更多的關于人與人平等的故事。讓學生有意無意中受其影響,接近它感受它。這些資料都是用噴墨噴出來的,圖出把學生吸引到跟前,內容留住學生。
二是在班級書柜中存放了幾本書,無論學生有沒有看到,但上完課之后,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有關蕭伯納更多的故事請從書中找。
三是進行了寫的擴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師和長輩之外,有沒有比你小的人教給你一點道理,進行交流并且較好了引而不發,學生越著急,我越不讓講,當下課后再讓學生把它寫下來。進行全班交流。
四是進行課本劇的表演。面對表演學生更是興奮不已,一組雖是四個人可文中卻只有兩個人物我就要求兩個人演角會,一個人做解說了,而另外一個人的工作更重要,為了使你們這一組表現的得好,你得認真觀察,指出他們優點與缺點,便于改進。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4-18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2-09
語文我的老師教學反思02-18
小學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6-12
語文老師個人教學反思01-05
有關語文老師教學反思09-30
【薦】語文老師的教學反思03-30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15篇)02-09
語文老師優秀教學反思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