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花瓣飄香》的教學反思和后記
今年暑假我們參加了縣教科局組織的新教師培訓活動,在新教師課堂技能展示環節中,我講的是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的第六課《花瓣飄香》,講課時沒有學生只有老師,教學過程有一段是這樣的: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6課花瓣飄香。
2、檢查生字:挑寫。
3、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
(小女孩摘花瓣送媽媽)
結合進行板書:摘花瓣
二、引導自學,讀中感悟
1、那么,小女孩究竟是怎么摘花瓣的?為什么只摘花瓣呢?摘花瓣做什么?
出示問題:(1)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
(2)為什么只摘花瓣呢?
(3)摘花瓣做什么?
2、請大家對照問題去讀讀相應的課文段落,圈圈畫畫,同桌兩人還可以進行討論。
(一)探究問題1,學習第2段。
1、小女孩是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節?
2、指名讀,你覺得小女孩摘花瓣時怎樣?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
(體會:俯在、小心地摘、雙手捧著、飛快地)
3、交流摘花的動作。
4、誰能把小女孩當時摘花瓣的情形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二)探究問題2,學習第3-5段。
1、“為什么只摘花瓣呢?”請大家把3-5段連起來讀讀
(1)指名答:舍不得
為什么舍不得?
交流: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下來
師,他連兩片都沒有摘,只摘了一片,你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愛花,懂事)
(2)當小女孩被發現后,她表現怎么樣?心情怎么樣?
生交流:她不知所措,惶恐地望著我。
出示詞語:不知所措:她的神態,不知道怎么辦
惶恐:心里很害怕。惶:豎心旁,擔心的意思。恐:心字底,害怕的意思。
指名讀,齊讀
此時此刻,小女孩為什么不知所措,心里很惶恐呢?
(這是別人家的花,她知道自己是不對的)
由此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呀?
(懂事的孩子)
你能把這句話讀好嗎?
指名讀,齊讀。
(3)作者理解她嗎?理解
哪兒看出來?(我輕輕地問)
(她知道自己錯了,所以我當時不忍心責備她。)
(三)探究問題3,學習第6-9段。
1、摘花瓣做什么?
(1)送給生病的媽媽。
(2)為了讓媽媽高興。(板書:送媽媽)
指名讀6-9段。
讀到了什么?為什么這樣讀?
評價: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讓學生摸一摸,聞一聞,花瓣柔軟舒服散發出淡淡清香,心里什么感覺?
(很高興)媽媽看到了,一定也會高興的,讓我們一起來讀小女孩的話。
2、再讀讀還有哪里看出?
(1)爸爸是一位保衛祖國的邊防戰士。
(2)爸爸遠在千里,照顧不到媽媽,寫信叫小女孩不要惹媽媽生氣。
小女孩惹爸爸生氣了嗎?
沒有。
她不但不惹媽媽生氣,還關心生病的媽媽,讓媽媽高興;
不但聽媽媽的話,還聽爸爸的囑咐,讓爸爸放心。)
(3)小女孩想起了爸爸心里會怎樣呢?(爸爸不在身邊,媽媽又生病了,小女孩很難過,很擔心沒人照顧的媽媽,恨著急)
這是一位怎樣的孩子?(敬愛父母,懂事)
出示: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老師讀、學生讀,個別讀,齊讀。
3、讀到這里,三個問題都理解了,此時你們最想說一句什么?
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學生齊讀)板書:懂事
講到這兒評委老師沒有再讓我講下去,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我的語文課過于追求人文性,而忽視了工具性,即泛化了“人文性”,冷落了“工具性”,這是所有新教師的通病。經過老師們的評課,我做了如下反思:
《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二者之間的關系,用崔巒老師的話說就是:它們猶如硬幣的兩個面,誰也離不開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氣、神”離開“工具性”談“人文性”,有舟天水,寸步難行;同樣,只有工具性,沒有人文性,有水無舟,亦無法欣賞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兩岸”的絕妙景致。
一、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失衡的原因
(1)、由于本人學的是非語文專業,語文素養還有欠缺,語文知識還不夠豐富,特別是語文的語言做不到“身形并茂”。
(2)對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學習不到位。
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對策
1.加強自己的業務素養,多向名師、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多學習理論知識。
應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學識水平,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師生平等對話創設理想的情境上。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意義。
2.從領悟人文內涵入手,有機進行語文形式的學習
語文課堂上,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課堂教學應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學生必須能自己發現問題,并通過共同探討、相互交流來增強感悟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披文入情,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靈犀相通,產生情感共鳴,同時,研究文本的語文形式,學習表情達意的方式、方法,相機進行言語訓練。
3.以學習語文形式入手研讀文本,相機滲透人文教育。
深圳的趙志祥老師在執教《地震中的父與子》時,他這樣引導:
我拿到課文的時候,讀了一遍就深受感動了,讀了第二遍就注意到嘆號特別多。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5個。現在,請各小組做兩件事:一是看看這些嘆號大都集中在哪兒?二是這些嘆號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然后,你想法通過你的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好嗎?
孩子們就這樣在研讀文本的言語形式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了表達內心的情感體驗,從而領悟到了這對父子間的深情。
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實踐操作上要解決很多問題。從教師的角度看,如何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應采用什么教學策略來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何謂兩者統一的最佳狀態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標準,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從學生的角度看,應具備什么態度、情感對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怎樣處理教學的統一要求和個人的獨特感悟、體驗、理解的關系,如何通過探究活動,透過語言文字的表層去體會語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語言文字中蘊含的人文特征,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才能更好地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相統一,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花瓣飄香》的教學反思和后記】相關文章:
語文《花瓣飄香》教學反思01-31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花瓣飄香》教學反思02-04
《花瓣飄香》閱讀練習及答案01-18
田忌賽教后記馬語文教學反思02-01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花瓣飄香說課稿04-27
語文狼和小羊的教學反思10-05
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優秀教案花瓣飄香教案08-16
語文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10-06
語文《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9-24
語文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