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楊氏之子》教后反思
《楊氏之子》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學生第一次接觸,既新奇又迷茫。
說句實在話,我自己本身并不喜歡文言文,對于我這個急性子的人來說我是靜不下心來慢慢琢磨、研究古文的,太耗時,而我往往不愿花時間在這上面,因此我古文一直不好,所以教學古文的竅門更是沒有。當備《楊氏之子》這一課時,我覺得雖然是古文,但學生理解起來肯定很容易,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設置了幾個環節:1、解題,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較;2、讀文,掃除字音障礙,特別是“詣、應、為”等字的讀音;3、再讀文,學會斷句,按照斷句來朗讀;4、學生自由說說本文寫什么內容,也可以說是讓學生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大概說一說;5、教師引導學生逐句理解意思。通過以上環節下來,我覺得學生基本上已經懂了,因為他們都能說出意思,而且也懂得文中人物特點,亦能調動起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這節課應該說是完成教學任務。但課后在回味這節課時,我總覺得有什么不妥,學生怎么那么容易就理解了呢?怎么那么容易感興趣呢?而我作為一個過來人,作為一個老師,都覺得學習古文是非常耗時,非常需要耐心的,學生真的就那么容易懂嗎?
為了驗證我自己的猜測,也為了解開我心中的`謎團,在下午的課上,我嘗試著讓學生說出這篇古文的意思,真是不測不知道,測了真讓我嚇一跳,同時也解開了我心中的謎團:這篇古文看似簡單,可學生真正要理解、掌握、消化是真不簡單,而且他們還非常迷茫,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理解。這讓我總結出自己在這節課上的欠缺:古文讀得并不夠多,沒能讓大部分學生達到熟記于心的地步,古文讀熟了,學習起來就比較輕松,意思也容易明白,正所謂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理解古文意思時候,沒能古今比較,即使比較了也僅是個別,如果多進行比較,學生印象更深刻,記憶也會更牢固;關注差生不到位,應該把更多的機會讓給他們,可以是讀,可以是簡單句子的理解,反復朗讀,反復理解,相信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也會把知識吸收,這樣起到了雙贏的效果,而學生也不再會是迷茫的,而是學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的,也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對古文的興趣,而不會像他們的老師那樣對古文不感冒了!
當你在看待問題時,不要輕易下結論,它是簡單的,這樣很容易讓你誤入歧途。看待這樣的問題應該不斷地去琢磨,反思,問題就被你看的深入,看得透徹,做起來就不會是簡單的了,那么你的態度也會隨著問題深度的改變而變得認真、謹慎,從而能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這是我們上好每一節課必備的素質,也是做人必備的高度!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楊氏之子》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03-04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案11-10
《楊氏之子》語文教學反思01-30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教學設計03-04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學反思12-17
楊氏之子的語文教學反思02-04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練習題的總結05-19
五年級下冊說課稿:《楊氏之子》03-14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