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案例分析大全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文案很是熟悉吧,文案用以分享自己的生活。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文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案例分析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案例篇一: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住寫作教學的規律
一、一次妙趣橫生的作文教學
師:同學們,端午節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們各家去過端午節,不知哪位同學愿意請我?生:(面露喜色,大聲喊)老師到我家!我愿意請您!
師:大家都愿意請我,我很高興。但這樣爭也不是辦法。我看這樣吧,誰會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誰家去做客。
生:(面露難色,不知如何回答)
師:這個條件可能讓大家為難了。不過,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呢,如果同學們肯學,一定能學好,能請到我的。
學生:(興高采烈)好,一言為定!
〔兩天后的作文課上〕
師:同學們學會做菜了嗎?
生:(大聲齊)學會了!
師:呀,這么快?跟誰學的?
學生1:我跟爸爸學的。
……
師:感謝你們的一片誠心。那你們都學會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師叫,就紛紛起立,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起來。老師請了幾位上講臺說給大家聽。)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都講得不錯。聽他們一講,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錯,老師連口水都快流出來了。但全班這么多同學,不可能每個人都上來說,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知道每個同學學會了做什么菜,做菜的過程怎樣呢?
生:老師,讓我們把做菜的過程和做的什么菜寫出來,您不就知道了嗎?
師:這個主意真好。這樣,老師不但要知道你們做的什么菜,而且還能比較一下,看誰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誰家去做客,好嗎?
生:好!
師:好就快寫吧.
這則作文教學與傳統的作文教學有什么不同?它對你有什么啟示?
二、評析
傳統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或是半命題的作文,其內容老化、枯燥、脫離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課本,從句式到文章結構,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傳統課堂上,寫作被限制在課堂里,100%屬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寫作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學中,又由于一些教師思維定勢,致使學生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可言。長時間的傳統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以致“談寫色變”。
案例講述的作文教學體現了課改后的新作文教學觀。從寫作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看,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從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教學不在局限與課堂,而是為學生“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在寫作前體驗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案例中的教師抓住了寫作教學的規律,選用了“學燒菜”為寫作內容,素材直接來自生活。教學時,教師先以“老師要到菜燒得最好的同學家過端午節”為由,不覺中給學生布置了學燒菜的任務。這是引導在寫作前先對生活實踐進行體驗,在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到了寫作課上,教師先通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學生說說做菜的過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師比較讓學生書面寫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想請老師做客,所以整堂課上,雖然教師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學生們卻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寫作。從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一直處于主動學習狀態,個個都充滿了表達的欲望。可以說這則作文教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易于表達,樂于表達”,“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這個案例,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明白了:寫作來源于生活;寫作描寫生活;學生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表現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樣的環境中才“易于表達,樂于表達”。一句話:文無定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贊賞鼓勵的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
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
好嗎?
生1: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師:為什么呢?
生1: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2: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3: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啊!”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1: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3: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4:“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么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1: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么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分析與反思]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交互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
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導語促生成
案例:教師布置一道思考題給學生:“‘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作者在作詩過程中曾改過多次,試想想,作者可能用過哪些字?”學生的答案有“吹”“到”“來”“染”“過”??教師讓學生把這些字放到詩中讀一讀,和原文作比較,然后問他們哪個字用得好。有學生比較完后說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師說:“你也變成個詩人了,不過還是‘綠’字用得好。”這樣的評價是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的。
其實,教師在評價時可以加入這樣的導語:“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這值得贊賞。請把你選擇的字放到詩句中,讀一讀,想一想,再讀原文,告訴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去讀,去比較,去感悟,去發現“綠”字的美妙,也體會自己選擇的字的不同
凡響,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學生接受“綠”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筆者當時就在聽課,問了坐在自己身邊的學生為什么覺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說:“‘染’字讓我想到春天就像一個畫家,她把小草染成綠油油的,而讓花兒開得五彩繽紛。‘綠’字讓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綠草,充滿春的生機。我覺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繪的世界很美。”你看,這學生說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嗎?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師沒有將隱含教育價值的生成內容轉換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也就是說教師重知識目標的達成,輕過程體驗與經驗的積累,輕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培養,課堂中的生成與預設沒有有機的融合,教師即時評價的語言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就不能達到及時回應、有效回應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抓爭論促生成
【案例】教學《金色的魚鉤》,老師讓學生用一定的速度讀課文,完成一道填空題:這是一個_____的班長。小組合作討論之后,學生代
表發言。
生:這是一個舍己為人的班長。
生:這是一個誠實守信的班長。
生:老師,我反對。老班長沒有做到誠實守信。
生:老師,這篇課文講的是老班長犧牲自己,成全三個小戰士的事情,與“誠實守信”沒有什么關系。
師:我建議同學們先別急躁,你們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理由,好嗎?
生:老班長答應過指導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三個小戰士帶出草地。而在還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死了。所以我說他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而且在老班長奄奄一息的時候,他自己也親口說“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
師:老師很喜歡聽到你這樣的觀點,說明你認真看書,認真思考,這個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學學習。生命誠可貴,難道老班長就不愿意讓自己好好活下去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老班長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魚湯?(學生讀書思考。)
生:我從“奄奄一息”這個詞看出來老班長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魚湯也活不下
語文案例篇二:
背景: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好多的學生聽講時的狀態不是很好,回答問題很被動。我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為什么有些學生,讀書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而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描述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思考: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于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雖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并加以積淀,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后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語文案例篇三: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熱愛我的工作,注意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但是,我真的感覺學生有的時候實在是太吵鬧了。在講課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在下面說話或插話進來;在自學或做練習時,有的同學會在那里竊竊私語或很自由地討論問題;在課堂討論的時候更是難以把握,學生會爭論不休;在課間休息時更是亂作一團。
課堂確實需要紀律,但課堂氣氛更加重要。課堂紀律要有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容納學生的不同個性。學生的動作與聲音(言為心聲)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學校應適應學生的發展,允許學生比較自由地參與。動作和語言是學生情緒、情感的伴隨物,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憤怒、遺憾和沮喪。教師要與學生分享這種情感。
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保持稍稍的喧鬧。改變課堂的權威結構和主體定位,即由教師作為權威的主體和偏向于教師的權威結構向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師生民主平等的權力結構轉變。
為了提高作業批改的反饋效果,我問同學們:“大家喜歡什么顏色來批改你們的作業?紅色代表火焰和熱烈,黃色代表寶貴和權力,黑色代表剛、堅強,藍色代表大海、希望,綠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喜歡色!”“老師,你用綠色給我們批改作業吧!”“好!就這樣決定了。那么,在作業批改中,你們喜不喜歡用打叉的符號?”“最好用!”于是,在初中三年中,我一直堅持用綠色來批改作業、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號,改用“?”和批語。綠色的批語起了不小的激勵作用,同學們非常喜歡我批改的作業,學習的反饋效應很好。同學們不僅糾錯能力得到了加強,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評析:要改變只讓學生適應教育、適應教師的狀況,要努力造就適合學生成長的良好情境和氛圍。為學生服務,是教師應該盡到的責任
語文案例篇4:
在縣骨干班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年輕的孟老師在執教《盤古開天地》一課時,巧妙的運用了成語輔助教學,令我們眼前為之一亮。
鏡頭一:課前預熱,七嘴八舌說成語
師:聽說,我們班同學積累了很多成語,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你會說天()地()的成語嗎?
生紛紛發言:翻天覆地。開天辟地。頂天立地。歡天喜地。昏天黑地
(每個學生說完后,老師都請他把成語板書在黑板上。)
[反思]
現在課前預熱越來越受重視,特別是在借班上課的時候,很多老師會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拉近師生距離,營造學習氣氛。但隨之而來的是這樣一種傾向:很多課前預熱一味追求噱頭和笑聲,遠離了課文,甚至遠離了語文,流于油滑,實不足取。孟老師的預熱則擺脫了噱頭,有著濃濃的語文味。
鏡頭二:感知大意,利用成語取片名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梳理課文、感知大意。)
師:這一篇課文就好象一部電視劇,每一個自然段落就是其中的一集,請你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集認真地讀一讀。
(生選讀課文)
師:現在請你為自己喜歡的這一集選個題目。(老師指著黑板上的那些成語對學生說)
生:我喜歡的是第四集,我為它選的是:翻天覆地。
生:我給第二集選的題目是:開天辟地。
生:第五集的題目可以是:歡天喜地。
生:我給第三集選的題目是:頂天立地。
生:第一集的題目是:昏天黑地。
師:誰能給它們來排排順序?
生:先是昏天黑地,再是開天辟地,接著是頂天立地,然后是翻天覆地,最后是歡天喜地。
師:好,現在請大家拿起筆,把每一集的題目在書上寫下來。
[反思]
我的眼前不僅為之一亮,原來課前預熱中積累的成語還有這樣的妙用,用的那么自然,用的那么貼切,不得不讓我佩服老師的獨具匠心。教師巧妙采用為電視劇取題目的方式,利用預熱中積累的成語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這樣訓練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既降低了概括的難度,又充滿了趣味。通過排列順序幫助學生又一次梳理了課文內容,通過書寫片名讓積累真正落到了實處。
語文案例篇5:
一、個案背景
張瑩是一位四(2)年級的學生,她是個很靦腆的小女生,性格內向,平時不愿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小得幾乎像蚊子聲。面對激烈的競爭,覺得自己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缺乏競爭勇氣和承受能力,導致自信心的缺失。學習成績中等偏下,一提考試就沒精神。如何幫助她增強自信心,走出這個陰影呢?
二、個案分析
1、個人因素通過觀察,我發現她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上課聽講不太認真,易走神,課后的預習、復習工作又不能有序進行,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日積月累,學習成績也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說,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敗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難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張瑩在家里是獨生女。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她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過重的壓力在孩子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獨、離群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
3、教師因素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了解不夠,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后,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贊嘆,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就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卻慢慢占了上風。
三、輔導策略
自信的缺失對學生身心健康、生活、學習都有損害,那么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增強自信,正確地評價自己呢?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有進步要求的,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為了去除張瑩的畏懼心理,我在課余經常有意無意的找她閑談,讓她幫我送作業、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經常對同學說:“看,張瑩今天坐得真端正,聽課非常認真!”“張瑩同學回答問題聲音大了,能讓我們聽得清楚。”“張瑩同學……”漸漸的,張瑩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一次,我進行課堂巡視時,她主動沖我笑。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有一次我把教學內容編成小品,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要表演,我為了讓張瑩參加表演,對全班同學說:“給張瑩一個機會好嗎?”大家同意了。開始她不好意思地說:“我不行。”最后加上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她走上講臺。表現得還不錯,同學給她鼓掌,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她第一次在同學們面前有了開心的笑容。以后,有機會就讓她在同學面前表現,她變了好多,不在獨處,課堂活動時主動參與,學習成績有了進步。
3、家校溝通,促進自信。張瑩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經常與家長溝通,詳細地分析了張瑩在校的表現及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要為孩子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從中發現進步的地方,馬上夸獎她的閃光點,把家中得到的夸獎講給老師和同學,把在學校得到的表揚告訴父母。在評價中,張瑩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增強了自信。
四、輔導效果
通過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張瑩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張瑩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上課專心聽講,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游戲,各種活動愿意參加,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樂于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五、結論缺乏自信,會產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我們要給予更多的多關愛,讓她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面對張瑩的改變,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張瑩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心緒,正確的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她的善意,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
語文案例篇6: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和單元專題相聯系的,在導語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師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書報雜志,要提醒學生搜集有關世界各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做好交際的準備。話題可大可小,資料可多可少,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決定,同時注意同其他學科的聯系。
由于教材的話題比較寬,教師要防止小組交流出現自說自話的情況。為了讓交際活動更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興趣分小組針對某一個方面搜集資料,如可以按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人種特點、文化特點等角度分組;可以讓學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聞逸事。總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樣,但目的都是引導學生關心世界大事,增加對其他國家的了解。
為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本次口語交際可以配合活動進行,如舉辦小小世界博覽會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導游等活動,通過圖片、實物展覽引發學生的交際愿望。教師還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開主題討論。對受條件限制的地區,一方面教師要多搜集一些資料,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從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取材,并適當降低口語交際的要求。
習作
本次習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給學生一次更為自由表達的機會,把自己最近特別想寫的內容寫下來。作文內容范圍、體裁不限,寫景、記事、寫物、寫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義應該包括五個方面:自由選材、自由立意、自由擬題、自由表達和自由修改。
這次習作,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知曉本次習作的要求,自由選材、自由立意。教學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說最想寫什么,想怎樣寫,對構思不一般、有個性的學生要鼓勵。
習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從習作的提示語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寫真人真事,寫真情實感。如,既可以寫有趣的事,也可以寫后悔的事;既可以寫喜歡的人,也可以寫不喜歡的人;既可以寫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寫自己的委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要求學生把內容寫具體,句子寫通順。
習作后,還可以讓學生自由修改,教師要指出學生習作中的不足,讓學生自己修改,包括選材和詞句等方面,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發現
本組我的發現編排的是AABC式的成語。
在四字成語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單音詞重疊起來使用。成語的疊音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種,前兩字疊用,其公式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計較心心相印欣欣向榮咄咄怪事。第二種,前后兩字均疊用,其公式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戰戰兢兢鬼鬼祟祟層層疊疊熙熙攘攘。第三種,后兩字疊用,其公式為ABCC,如神采奕奕溫情脈脈虎視眈眈喜氣洋洋逃之夭夭。誦讀上述成語,不難發現,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重疊的成語,都念兩拍,如揚揚/得意兢兢/業業等,其節拍形式為XX/XX。整個成語讀起來節奏鮮明,瑯瑯上口,韻味無窮,富有音樂美。同時,成語的疊字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使成語的表現力大大加強。教師在教學時重在讓學生積累這些成語,多讀幾遍,感受成語的音韻美。同時讓學生用這些成語試著說句子,檢查學生是否了解成語的意思,教師可不做統一要求。
日積月累
第一項是讀讀認認,讓學生通過熟字增加偏旁認識生字。生字的讀音多數和熟字不同,要糾正學生讀錯音的情況。如,郎、廊、廳讀后鼻音,置、岔讀翹舌音。由于教材在低年級主張自主識字,估計有許多字學生已經認識了,這時教師可以讓認識了的學生說一說是采用什么方法記住的,和其他同學交流識記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組更多的詞語,幫助學生鞏固。第二項是讀讀背背,選了五句表現友誼的名句。這幾句意思不算太難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成誦。有時間還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表現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師選擇: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戰國)莊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漢書》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唐)張九齡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雁門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選·爭報恩》
趣味語文
本組趣味語文是說言。一個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構成這么多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這充分展示了漢語豐富的表現力。教師可讓學生多讀幾遍,說一說文中對言的概括是否恰當;還可以啟發學生拓展一下,由言構成的詞語還有哪些,如美言、謊言、箴言等。對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仿編,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如說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話說明各種不同的笑。
語文案例篇7:
案例:
生:“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等我注意去看,卻不見一只鳥的影兒。”這一句中,作者為什么用“仿佛”呢?
師:你讀書真仔細!發現問題也能及時提出來。同學們,請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師:作者為什么在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學生沉默)
師:大家可以聯系上下文讀讀,想一想“仿佛”這個詞語寫出了什么?
(學生自由讀課文后,陸續舉手。)
生:我認為當時有鳥兒在撲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時,沒看到鳥,不能確定是否真的有鳥,所以在這句話中用了“仿佛”。
生:我認為當時沒有鳥兒在撲翅膀。這是作者聽了朋友的介紹后,急切地想見到鳥,以致于耳旁仿佛傳來了鳥兒撲翅膀的聲音。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急切地想見到某個人時,眼前就會浮現這個人的形象,耳旁也會響起他的話語。所以,我認為“聽見鳥兒撲翅膀的聲音”是作者的錯覺。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認為這一句話中用上“仿佛”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當時真的有鳥在撲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時,卻沒看到鳥,不敢確定是否有鳥;另一種可能是當時鳥兒都在巢里棲息,作者聽朋友介紹后,渴望見到鳥,以致于耳旁傳來了鳥兒撲翅膀的聲音。這一句話中用上“仿佛”,其實也反映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反映了作者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
(學生熱烈鼓掌。)
師: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一個“仿佛”竟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解釋,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以及他治學態度的嚴謹。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奧妙無窮,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還可細細體會,在平時寫作文時,也要像作者一樣,準確地用好每個詞,把作文寫生動。
分析:
本教例中,我針對學生的質疑,讓他們讀、思、議,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1)鼓勵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之“疑”,是仔細閱讀課文的產物,教師應鼓勵提倡。案例中我組織全體學生對“疑”討論研究,不就是對學生最好的褒獎嗎?無形中也激勵其余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維。
(2)指導解詞方法。在學生理解詞意的基礎上,教師巧妙引導,讓學生把詞語置于具體語境中,體會其內涵。把詞語教學與對課文的理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學生對詞語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遷移運用。
(3)發展學生思維。由于我延遲評價,學生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講得都有道理,思維由單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規性走向創造性。
(4)滲透作文教學。最后,我將作文教學有機地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提示學生作文時用詞應注意準確、生動,這也是值得借鑒的。
語文案例篇8:
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訓練是本組教學的組成部分,交際的內容是談自己在生活中的不便之處及解決的辦法。學生在思考怎么說的時候,可能會涉及到怎樣集合優點的問題,怎樣取長補短的問題,怎樣全面看問題的問題等,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剛學過的課文,進一步體會課文所闡明的道理,以便從中受到新的啟示,培養創造精神。教學可參考下面的步驟進行。
1.可讓幾名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遇到過哪些不便之處,以激發興趣,引入情境。
2.讀本次口語交際的提示,明確交際的內容和要求。
3.小組交流,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之處。如果問題已經解決了,可以說說自己是怎么解決的,也可以選一個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討論怎樣解決。
4.全班交流。把在小組里講得好的同學推薦到班里匯報,交流。
5.評議:哪一組問題提得好,辦法想得好,表達得清楚明白。習作
這次習作安排的是想象作文,編寫動物童話。教學可參考下面步驟進行。
1.寫前啟發。教師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讀過的動物童話,做好寫前激趣和拓展思路的工作。把學生帶入動物童話的王國,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動物的朋友,自己就生活在他們中間,有很多故事要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為學生創設充分的想象空間。
2.提出習作要求。出示課文的動物簡圖,供學生選擇,告訴學生也可以選擇其他動物。想象動物之間可能發生的事。
3.寫前交流。在小組里交流自己準備寫的動物及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通過交流,大家互相啟發,取長補短,進一步開闊思路。
4.動筆寫故事。
5.全班交流評議。選擇故事編得有趣的、想象豐富的或某一點寫得好的在班上交流;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修改要求。
6.修改自己的作文。根據大家的意見,修改自己的習作。修改后謄寫下來。
7.把自己寫的故事讀給同學聽,與同學一起分享習作的快樂。
我的發現
教材中列舉了四組詞語,每組由兩個相反意思的詞語組成,編排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認識反義詞,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了解語言的一些現象,并積累詞語。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讀詞語,想一想從這些詞語中發現了什么(僅僅體會到是意思相反的詞是不夠的)。然后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教師可稍作提示(每組是意思相反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可適當做一些拓展,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反義詞語,還可以比一比,看誰說得多。日積月累
這一部分包括讀讀背背連連認認兩項內容。
讀讀背背,編排了四個由八個字組成的成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見于《老子》六十四章。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喻學問、成績等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后還要繼續努力,向前發展。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耳聽不如眼見,親眼見到才是實的。強調深入實際,親自調查的重要。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金子不全是純金,人都有缺點,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教學時可參考以下環節:
先讓學生自讀成語,邊讀邊想成語的意思,有不理解之處可以查詞典;再小組交流自己還知道的一些八字成語;最后采取多種方式背成語。
連連認認 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生字連詞,認識8個生字。可讓學生借助拼音拼讀生字,再把拼音和相對應的字用線連起來,然后觀察并交流部首特點,最后說一說識記方法。比如:
謊,謊與說話有關,左邊是言字旁。笛,竹字頭,笛子是竹子做的,上部是竹字頭。棍,棍是木頭做的,左邊是木字旁。港,港與水有關,左邊為三點水旁。憤,憤與心情有關,左邊為豎心旁。襪,襪子與織物有關,左邊為衣補旁。捆,捆與手有關,左邊是提手旁。婦,婦是女人,左邊為女字旁。成語故事
《刻舟求劍》:故事選自《呂氏春秋·察今篇》,講的是有個人坐船過江,把寶劍掉進江中,他用刀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準備船靠岸后按照記號去找劍。這個故事諷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學成語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書,讀懂故事內容,理解寓意。如有讀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組里或和同桌討論,然后結合實際說說自己對這個成語的體會。
語文案例篇9: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草》:最后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愿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里該怎么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愿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愿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什么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么多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干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里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后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么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后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后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后,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 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后用“悶熱”造句。
(3)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一個情節。學生到最后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一元錢買了一只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準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模子里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一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廬山的云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學生)比,要找一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一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一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后,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如果一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后,問:這一篇課文說什么呢?我們來學第一段。學生讀第一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范,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后,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一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么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注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后,以問答大比拼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么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你最喜歡什么溝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一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象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一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于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語文案例篇10:
一、導入
出示圖片——西瓜,同學們都知道西瓜是非常香甜可口的,那你們知道西瓜成熟的過程需要人們付出怎樣的勞動嗎?
師:真是應該感謝農民伯伯,有了他們辛勤的耕耘,我們才能吃上香甜的瓜果。夏季是西瓜收獲的季節,瓜農們為了能夠收獲香甜的大西瓜,會在瓜地里搭個小瓜棚照顧瓜地。有一個小瓜農對瓜棚的感情可深啦,他還為他的小瓜棚編了一首動聽的歌,今天我們就來聽一聽他是怎樣演唱自己的小瓜棚的?
二、新授
1、初聽歌曲,感受情緒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歌曲名字就叫《小瓜棚》,那么歌曲里是怎么描述這個小瓜棚的呢?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看瓜的小主人公什么樣的心情呢?為什么要看瓜呢?
生:為了觀察瓜的生長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比如說天氣,還要防止會傷瓜的小動物等。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剛才我們感受到了這首《小瓜棚》是首什么情緒的歌曲呀?
生:這位小朋友把小瓜棚搭建在瓜園中,每天能聞到花香,聽見鳥鳴,最令他高興的是:他種的瓜非常的香甜,十里以外都能聞到它的香味,可以說,他在小瓜棚里的日子非常的快樂。(歡快活潑)
2、復聽歌曲
又聽了一遍歌曲,請你說說那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地方最深?
生:“依呼嗨依呼嗨”仿佛是看瓜的孩子哼唱著家鄉的小調。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詞叫襯詞,它沒有實際的意義,在歌曲中起到襯托性的作用,在這首歌中用地方性的語言作襯詞,更好地表現了歌曲歡快、活躍的情緒。
3、接下來我們也來哼唱一下這家鄉的小調吧,請隨著老師的琴聲用“啦”輕聲的哼唱歌曲旋律。
4、隨著琴聲用“哩”哼唱歌曲旋律。
5、按照節奏讀歌詞。
6、試著加入歌詞演唱歌曲。
7、處理歌曲
(1)波音記號的唱法
8、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9、誰來說一說你知道的農村生活。 歌曲《小瓜棚》中的主人公獨立、自主,大膽實踐,盡管年紀小,但瓜兒種的好,“十里以外香味濃”我們要學習他的什么精神?
生1:勤奮。
生2:勇敢
生3:勤勞
師:種瓜的小男孩不但勤奮、勇敢而且他一定有創新精神,不然他的瓜怎么能種的那么好。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實踐,才能培育出優質的西瓜品種,才能有更好的收獲。
10、大家齊唱歌曲。用活潑、明亮的歌聲來抒發歌曲中主人公的喜悅心情。
語文案例篇11:
師(板書“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課前收集到的關于雨的資料。
生1:我收集到的是古詩《春曉》……
生2:我要唱一首歌曲《小雨沙沙沙》……
生3:我也收集了一首古詩《清明》……
師(放錄像):請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聽到的是一種什么聲音?
生1:知了鳴叫的聲音;
生2:雷聲;
生3:雨聲;
生4:雷雨交加的聲音。
師:請各小組討論一下:你們怎樣給這段音樂加一個題目?
生1:雷陣雨;生2:雷雨交加;
生3:傾盆大雨; 生4:春雨的色彩;
師:用“春雨的色彩”起名,合適嗎?
生1:不行。春雨的特點是細雨濛濛,而我們從錄像中聽到的雨聲很大。
師:有一位叔叔給這段音樂起了一個名字--“雷雨”。(板書“雷”)
齊讀課題。
師:雷雨是在什么季節下的?
生:夏季。
師:夏天下雨時有什么特點?
生1:烏云密布。
生2:雷聲隆隆。
教學的導入環節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當,就能引發學習興趣,引人入勝,收到先聲奪人的奇效。課伊始,陳琳琳老師非常親切、自然的口吻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關于雨的資料。如古詩、歌曲等讓學生在詩中、歌中感受生活。接著放錄像,讓學生閉上雙眼,邊聽音樂邊感受一下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如何給這段音樂加上題目。陳老師采用了樸實而又新鮮的教學手法進行導入,不僅融洽了師生的關系,而且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真實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自然地,學生對這位老師,對這節課就充滿了興趣。在導入過程中,陳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即時評價。在學生回答用“春雨的色彩”起名時,老師盡量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及時改正,而非老師的直接灌輸。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用足夠的耐心去關注與等待。
【語文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銷售成功案例的分析01-18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01-14
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總結07-28
談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與反思11-04
商道案例分析大賽活動策劃書12-11
金融學案例分析的心得體會09-28
精選語文試卷分析01-15
語文創造性教學反思案例11-11
語文課程教學設計的案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