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是增長才干的一種好辦法,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總結怎么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
一、通假字
1.嘗從行“嘗”同“常”,經常。
2.漢軍罷“罷”同“疲”,疲憊。
3.上山陳“陳”同“陣”,列陣。
4.廣詳死“詳”同“佯”,假裝。
5.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
“莫”同“幕”,幕府:將軍所住的賬幕,后泛指將帥辦事的地方。
6.軍亡導,或失道“或”同“惑”,迷惑。
7.南絕幕“幕”同“漠”,沙漠。
8.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誠懇拘謹的樣子。
9.廣家世世受射“受”同“授”,傳授。
10.胡虜益解“解”同“懈”,松懈。
11.然虜卒犯之“卒”同“猝”,突然。
12.此言雖小,可以諭大“諭”同“喻”,比喻。
二、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使……跟從)
用堅其意(使……堅定)
呵止廣(使……停止)
止廣宿亭下(使……停止)
2.意動用法
胡兵終怪之(以……為怪)
3.名詞活用為動詞
上山陳(列陣)
絡而盛臥廣(編網兜)
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前進)
止廣宿亭下(住宿)
4.名詞作狀語
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在夜里)
南絕幕(向南)
鞭馬南馳數十里(向南)
嘗夜從一騎出(在夜里)
5.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接近)
后大將軍(落后)
6.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即有急,奈何(緊急情況)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大道理)
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委曲詳情)
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迂回繞遠的路)
三、古今異義詞
1.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古義:學習的人;今義:有學問的人
2.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古義:感動和信任;今義:誠實守信用
四、一詞多義
1.為
秦時為將(擔任)
贖為庶人(成為)
為虜所生得(被)
2.如
如令子當高帝時(假使)
急詣部,如書(按照)
五、虛詞積累
1.以
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憑……的身份)
今如此以百騎走(率領)
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認為)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來)
后漢以馬邑城誘單于(用)
廣以衛尉為將軍(從,由)
以故得脫(因為)
2.乃
良久,乃許之(才)
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卻)
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是)
3.之
大軍不知廣所之(往)
得李廣必生致之
(我)(如果抓獲李廣就一定要活著押送到我這兒來。致,押送)
其李將軍之謂也(提賓標志)
4.于
固自辭于大將軍(向)
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被)
5.因
因推墮兒(趁機)
因引而入塞(于是)
因問廣、食其失道狀(趁機)
六、特殊句式
1.判斷句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是必射雕者也/果匈奴射雕者也
2.被動句
為虜所生得/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士以此愛樂為用
彼其忠實心誠(確實)信(信任)于士大夫也
3.賓語前置句
其李將軍之謂也
4.省略句
見匈奴三人,與(之)戰/使大軍伏(于)馬邑旁谷/領屬(于)護軍將軍
置廣(于)兩馬間/廣即請霸陵尉與(之)俱/無老壯皆為(之)垂涕
皆為(之)盡哀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在漢武帝征伐匈奴的過程中,曾經涌現出無數勇敢善戰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不能不為他們立傳,又不能為他們一一立傳。衛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寫的,因為他們是三次大規模出征匈奴的統帥。此外,司馬遷選擇了李廣。這緣于多種因素。
李廣精于騎射,沉著機智,愛護士卒,具備良將的素質;李廣守邊數十年,匈奴入侵,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引而避之,負有名將的聲望;李廣自言“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即經歷了征伐匈奴的全過程,具有夙將的資歷。這一切,都是不可忽視的條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廣的不幸遭遇。李廣一生經歷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時就因為與匈奴力戰有功,遷中郎。文帝務在與民休息,不愿輕動干戈,因此雖然稱贊其才干,卻又惋惜他“不遇時”。景帝時,參加平吳楚七國之亂,屢建戰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將軍印,戰功被取消了。武帝時,大規模出征匈奴,按理說,李廣可以大有作為,但武帝重用外戚,別的將領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況李廣性格正直剛強,漢武帝和衛青都不喜歡他。再加上李廣為人忠厚,每次戰勝,他都功歸部下;每次戰敗,又主動承擔罪責,論功行賞,自然顯不著他。李廣搏戰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種因素造成的。漢武帝說他“數奇”,不過是為自己不肯重用李廣找借口而已。在整個征討匈奴的戰爭中,封侯的人數畢竟很少。《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總共列出七十多個,在當時出動的數十萬將士中不過占萬分之一。絕大多數將士或者戰死了,或者像李廣一樣得不到公正待遇。對于封侯者,司馬遷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記載以外,又選擇衛青、霍去病作為代表人物立傳;對于未獲封侯者,司馬遷認為更應該選好代表人物立傳。李廣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馬遷看中的最佳人選。他欣賞李廣身上所具備的廣大普通將士的優良品行,又同情李廣所遭受的帶有普遍性的不幸。為李廣立傳就是為廣大普通將士立傳,因為他確實很有代表性。這是司馬遷的匠心安排。衛、霍作為封侯者的代表,他們多少憑借外戚而貴幸,利用廣大將士的浴血奮戰和流血犧牲,才換來了自己的榮耀。衛、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無過人之處。司馬遷甚至認為,他們只是配進入《佞幸傳》(參閱《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廣則不同,他從軍數十年,與廣大將士同生死,共命運,在無數次的艱苦奮戰中與廣大將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馬遷為李廣立傳。
二、整體賞析
這篇文章記述漢代將領李廣的生平事跡,描述了李廣的杰出才能和高尚品行,也寫出了李廣一生不幸的遭遇。文章選擇了上郡遭遇戰、雁門出擊戰、右北平之戰以及隨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戰例,按時間順序來寫突出李廣的性格、才能、遭遇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李廣驍勇善戰,機智勇敢,膽略過人,從容鎮定,臨危不懼,使匈奴聞風喪膽;他輕財愛士,身先士卒,忠實誠信,深得廣大將士的敬重;雖屢建奇功,但處境坎坷,蒙受委屈,然仍忠于職守,輾轉疆場。通過這些描述,文章表現了李廣戰績卓著,卻長期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李廣才略、人品的欽佩,對李廣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時也揭露出朝廷的賞罰不公,刻薄寡恩,黑暗無道。同時,文章真正寫出了漢武帝時期征討匈奴的廣大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忠魂毅魄,因此千載以下讀此傳時還有“英風如在”之感。
司馬遷在塑造李廣形象時綜合運用了多種文藝手法,其藝術特色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從把握特征入手進行文藝概括。文藝要通過個別來表現一般。人物的獨特性格、外貌特征和特殊技能都是作家應該注意把握的個別現象。李廣的特殊技能是善射。司馬遷把握住這一個別現象來進行藝術概括。首先,寫他能夠根據“善射”的經驗來判斷敵情,做到料敵如神。如中貴人被三名匈奴人殺傷后逃回來向李廣報告,李廣立即作出判斷道:“是必射雕者也。”追擊的結果,一如李廣所料。其次,寫他能以“善射”穩住陣腳,做到指揮若定。如李廣率四千騎出征,被敵騎四萬所包圍,情況極其危急。李廣命令士卒“為圓陣外向”,“持滿毋發”,并親自用大黃弩連續射殺敵人的裨將,挫傷敵方銳氣,使之不敢接近,終于堅持到援軍到來。復次,寫他能以“善射”脫險,表現出超凡絕倫的機智和勇敢。如他受傷被俘后,奪馬逃跑,依仗箭法高強射殺追敵,平安歸隊。此外傳中所寫射石沒鏃之事,更是采用夸張特長的方法來增強人物的傳奇色彩,也是十分精彩的。料敵如神、指揮若定、機智勇敢等都是名將所共有的,但在李廣身上卻有其特殊的表現方式——都是伴隨著“善射”這一具體特征而渲染出來的。
李廣的個性也有其獨特之處。最突出的一點是不屈服于命運的壓力。文帝說他“不遇時”,他卻偏偏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建功立業的時機來奮斗,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在擔任上谷太守期間,他“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后為隴西、北地等郡太守,“皆以力戰為名”。元狩四年(前119),李廣已經年逾花甲,他聽說朝廷要“大出擊匈奴”,便“數自請行”。并且要求“居前,先死單于”,即作為先鋒,與單于決一死戰。由于武帝另有打算,不讓他與單于正面接戰,衛青又假公濟私,把立功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將領公孫敖,調李廣出東道。李廣得知自己受了排擠,不肯屈服,“固自辭于大將軍”。后來由于迷路而耽誤了進軍的日期,衛青乘機對他施加壓力。李廣仍不屈服,素性以拔刀自刎來表示抗議。李廣的一生非常頑強。他一次次遭受挫折、失敗,而又一次次倔強地站起來,精神抖擻地投入新的戰斗。他只知道進,不知道退。這與老于世故的秦將王翦和能伸能屈的淮陰侯韓信都不相同,確為李廣所特有的品格。李廣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與作者生動地把握住特殊性是分不開的。
二是用對比手法把人物寫活。此傳涉及的人物較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作者有意用來與傳主造成對比的。人物之間的對比,可以從各個不同的側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使富于立體感。
文章先是把李廣與匈奴射雕者對比。傳中所寫的三名匈奴射雕者箭法特別高強,曾一氣射殺漢軍數十騎。但李廣一出馬,立即把其中兩名射死,一名活捉。像李廣這樣的神箭手,非射雕者不足以跟他對比,而且只有讓他戰勝射雕者,才能使他們神箭手的形象高高聳立起來。
次與程不識對比。程不識與李廣的地位、人品有相同之處:都當過邊郡太守,又同時調任宮廷衛尉,都正直廉潔,為一時名將,但兩人的治軍方法完全不同。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李廣則“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文書省約,不擊刁斗”。對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治軍方法,后人有不少評論。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不識之正行伍,擊刁斗,治軍簿,守兵之將也。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太史公之右廣而左不識,為漢之出塞擊匈奴言也。”(《讀通鑒論》卷一)這是說,程不識是防守型的,李廣是進攻型的;而在對付匈奴騎兵的戰爭中,進攻型比防守型更為有效。可見,李廣的治軍作風是在與匈奴的長期作戰過程中逐漸優選出來的。與程不識對比,說明李廣能夠活用兵法,既得到士卒擁護又使敵人敬畏,因此更顯得才氣無雙。
再與李蔡對比。司馬遷一開始就寫他與李廣同為郎官,事漢文帝,接著就按下李蔡單敘李廣的事跡。一方面把李廣的智勇、才氣、功勞和威重寫足,另一方面又把他迭遭不幸的情況羅列出來。這時又第二次插入李蔡事跡,并同樣從兩方面去寫:一方面寫他才氣較差,“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另一方面又寫他仕途十分順利,景帝時官至二千石,武帝時“有功,中率,封樂安侯”,“代公孫弘為丞相”。這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顯示出李廣所受的待遇的確十分不公平。司馬遷雖然不便直斥漢武帝賞罰不明,但字里行間已經包含了這一層意思。《史記》中第三次提到李蔡是這樣的:“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這段話初看似乎與李廣無關,而實際上很有聯系。李廣自殺,蔡亦自殺;李廣“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李蔡則“不對獄”。這兩個從兄弟一生的窮達雖然不同,而結局是一樣的。司馬遷故意把這段話與李廣幾個兒子的不幸遭遇寫在一起,暗示讀者:在漢武帝好惡無常、酷吏橫行的政治環境里,李廣即使封侯,結局也未必好。這就為李廣形象的悲劇色彩抹上了更濃重的一筆。由于懷才不遇、功高被黜,是封建社會里的普通現象,因此司馬遷運用對比手法把這一現象集中起來,對加強李廣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是十分有意義的。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往往筆端含情,在這篇《李將軍列傳》中更是傾注了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對當權者的憤慨。作者的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敘事中體現出來的。如寫李蔡才氣名聲遠不如李廣卻能封侯拜相,寫衛青徇私情而排擠李廣。這兩段文字都體現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情。李廣憤而自殺的消息傳出后,“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寫全軍與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悲痛。
此外,如選材剪裁之精當,結構之起伏以及語言之精煉流暢、生動傳神等等,都是這篇傳記文學杰作的突出特點。
隨著這篇杰作的問世,李廣的英雄形象也就漸漸銘刻在人們的心上。“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燕歌行》)這些膾炙人口的唐詩佳句就生動地表達了后人對這位一代名將的景慕贊佩之情。
三、名家點評
宋代黃震《黃氏日抄》:“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明代茅坤《史記鈔》:“李將軍于漢為最名將,而卒無功,故太史公極力摹寫,淋漓悲咽可涕。”
清代牛運震《史記評注·李將軍列傳》:“傳目不曰李廣,而曰李將軍,以廣為漢名將,匈奴號之曰飛將軍,所謂不愧將軍之名者也。只一標題,有無限景仰愛重。”
四、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李將軍列傳》文言知識總結】相關文章:
李將軍列傳文言文翻譯02-11
李將軍列傳文言文翻譯答案02-03
《李將軍列傳》優秀教案04-03
《李將軍列傳》的讀后感03-18
《李將軍列傳》語文教學設計01-06
《李將軍列傳》的讀后感范文02-28
《李將軍列傳》讀后感(精選13篇)07-24
高二語文《李將軍列傳》教案分析10-19
高二語文《李將軍列傳》教學設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