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閱讀一本書》簡介及作者介紹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閱讀指南,指點人們如何閱讀的作品。初始版本由莫提默·J. 艾德勒于1940年實現,曾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一年多,在1972年查爾斯·范多倫 對其進行大幅增訂修正。先容了閱讀的辦法、技巧,閱讀所應具備的遼闊視線。自1940年問世以來,在西方世界好評甚多,再版屢次。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簡介及作者介紹,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簡介
該書強調閱讀是一種自動的運動。閱讀個別分做三種目的: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只有最后一種目標的閱讀能輔助閱讀者增加心智,一直成長。
該書重要闡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促進懂得力。它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剖析閱讀、主題閱讀。在書后推舉了一系列的經典名著。
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把握的,上一層次包含下一層次閱讀法;
第一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基本閱讀(elementary reading)。都指出一個人只有純熟這個層次的閱讀,就解脫了文盲的狀況,至少已經開端認字了。在純熟這個層次的進程中,一個人能夠學習到閱讀的基礎藝術,接收基礎的閱讀練習,取得初步的閱讀技巧。在這個檔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是在必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老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控制一本書所有重點。也可以稱之為略讀或預讀。這個層次要問的典范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么?”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全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法。假如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光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么分析閱讀就是在無窮的時間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的只是失掉資訊或消遣,就完整不必要用到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特殊在追尋理解的。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良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干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里行間的比擬還不夠。主題閱讀波及的遠不止此。借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可能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量的一種閱讀。
對于作者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導家、編輯人等多重面孔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并擔負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而馳名于世。
查爾斯·范多倫(1926-)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學,后因故離職,跟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第一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因而,本書1970年新版由兩人獨特署名。
書評
統一本書,我可以很敏捷的,很簡單的讀,我也可以很當真,很過細的去讀。那么這種把閱讀的層次辨別出來的這種主意,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里邊我認為最了不起的一個說法。當然,像這樣的說法從古到今都許多人講過,并難能可貴。可是我覺得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它的利益就是它充斥了很多的細節,寫的十分明白。這本書,我感到是本大家想學閱讀方法不錯的一本工具書。
這是一本講授閱讀的專業學術書,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纂領導,有著豐盛的閱讀教訓。在國外這本“專業學術書”卻非常暢銷,起因在于作者在書頂用何其簡略艱深易懂的語言,為人們講解了瀏覽的方式與技能。
知識:作者及魯濱孫漂流記簡介反思。
笛福(約1660—1731)英國作家,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經商,1692年破產后,從事寫作。早年以寫政論和諷刺詩著稱,反對封建專制,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171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同年又寫了續篇。1712年,英國航海家渥地士·羅吉斯的《環球巡航記》披露一件奇聞:一個水手被拋在距智利海岸五百海里的荒島上,孑然一身,竟能生活了四年多。這件奇聞就成為笛福寫作《魯濱孫漂流記》的題材來源。晚年開始發表海上冒險小說、流浪漢小說和歷史小說。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自由”,發揮個人才智,勇于冒險的精神。其他小說有《辛格爾頓船長》《摩爾·弗蘭德斯》等。
《魯濱孫漂流記》
《魯濱孫漂流記》是長篇小說,作于1719年。主人公魯濱孫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漂流到孤島,獨自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歷盡艱難困苦,不但供給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經營了一片肥美的土地。魯濱孫是他那個時代的創業者。作者借此歌頌了處在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個人奮斗精神。小說情節生動,細節逼真,描寫細致,語言流暢,富于深刻的哲學和社會意義。作者繼此又寫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第二部寫魯濱孫舊地重游,以島的主人自居,開化島上居民,接著又到世界各地冒險,包括中國和西伯利亞。第三部大多是道德說教。
1719年,《英國人》雜志刊登了一則新聞:有位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沖突,被拋棄在荒島上,孤獨地生活了四年多,變成了一個忘記了人類語言的野人。后來,一位航海家發現了他,把他帶回英國。有位作家感到這是個很好的題材,便很快創作了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小說《魯濱孫飄流記》。這位作家就是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丹尼爾·笛福(1660——1731)。
笛福曾因參加反對復辟舊王朝而被捕入獄,在倫敦一個廣場帶枷示眾三天,人民群眾爭相給他戴花環,表示敬意。他一生寫有許多小說和政論,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擴展殖民地,反對封建專制政體和等級制度,反映了新興資產階段的利益和要求。
笛福的代表作《魯濱孫飄流記》,小說描寫魯濱孫不顧父親的勸阻,決心要出海經商。開頭幾次航海經商很順利,但有一次為土耳其海資所俘,幸而脫逃,到巴西經營蔗田和糖廠。四年后往非洲販賣黑奴,不幸在大海中遇險,船上只有魯濱孫一人脫險。其余的人全部葬身魚腹。他飄流到一座荒島,一個人在島上造屋、種麥、喂羊、造船。后來從島上的土人手里救出了一個將要被殺的人,作為自己的奴隸。他的島上生活了28年,最后搭一艘路經荒島的英國船回國。但他念念不忘“領地”,還專程來“視察”他“領地的居民”,并給島上帶去一些必需品,使荒島變得興旺繁榮起來。
這部小說體現了資產階級初興時期自由發展的時代精神,肯定了勞動的偉大和價值。同時也形象地表現了資產階級個人功利主義的本質。魯濱孫的形象,可以說是“真正的資產者”的曲型形象。
《魯濱孫飄流記》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它突破了當時文學規范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文學體裁。它以第一人稱和日記、回憶等形式,真實地描寫了人物的行動、環境和細節,開創了18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先河。
【《如何閱讀一本書》簡介及作者介紹】相關文章:
閱讀之星簡介10-04
《蜀都賦》原文及作者簡介08-28
混亂與迷惘的閱讀簡介09-21
文言文閱讀如何把握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思路09-12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07-29
《沙灘上的童話》相關資料:作者簡介07-05
古代作者介紹09-13
關于雅思閱讀備考策略簡介09-21
快速閱讀的原理及特點方法簡介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