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閱讀理解:《論語》
閱讀理解:《論語》1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之武城①,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17?4)
[注]①)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游是武城宰(縣令)。
(1)在“割雞焉用牛刀”這一比喻中,“割雞”“用牛刀”系喻體,請寫出對應的本體。(2分)
(2)子游引述孔子的話有什么用意?請簡要說明。(2分)
參考答案:
24. (4分)(1)割雞:治理武城縣。用牛刀:運用禮樂之道。(2分)
(2)武城雖小,作為縣宰也要用禮樂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與小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話巧妙地反駁了孔子的問話。 (2分)
譯文: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閱讀理解:《論語》2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
B、人不知而不慍
C、溫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學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誨女知之乎
B、默而識之
C、學而不厭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翻譯下面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有于我哉”的意思是什么?孔子為什么這樣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C
3、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翻譯略孔子謙虛
5、“略”。
閱讀理解:《論語》3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12分)
①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 季氏》
【譯文】孔子說:陪君子說話容易犯三種過錯:話沒有輪到他說卻說了,叫做急躁;話輪到他說卻不說,叫隱瞞;未曾察言觀色就開口,叫做睜眼瞎。
②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可以和他說的話,卻不和他說,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和他說的話,卻和他說,這就是說錯了話。真正智慧的.人,(該說的時候直說,)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③孟子曰: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tiǎn)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譯文】孟子說:士人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這是用言語試探對方來取利;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話,這是用沉默試探對方來取利,這些都是鉆洞爬墻一類的小偷行為。
【注】 ①餂:探取,取利。 ②穿逾:指行竊。
(1)侍于君子的人說話有哪些注意事項?請從正面簡要概括。(6分) ?
答:①說話要沉穩; ②說話要坦誠;③說話要察言觀色(把握最佳時機)。(每點2分)
(2)根據②③兩個選段,分析孔子和孟子的觀點。(6分)
答:孔孟都認為,說話要得體適當。①在孔子看來,智者要講究說話的時機,該說就說,不該說就不說,以免失掉友人(錯失人才)或說錯話;②在孟子看來,說話要符合義,不得存有試探取利等不良動機。
閱讀理解:《論語》4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④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小題1】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小題2】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釋其含義(4分)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通 含義:
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通 含義:
【小題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它是什么意思?請結合你的學習、生活經歷,加上你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受來談一談你的認識?(2分)
答案
【小題1】①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②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
【小題1】① 說 通 悅 含義:高興 ② 知 通 智 含義: 聰明 智慧
【小題1】看見賢人就要想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先解釋這句話意思,后結合自己實際談談體會。)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1)時,要注意把“溫”(溫習)、“故”(學過的知識)、“師”(老師)這些字詞翻譯準確。翻譯(2)時,要注意把“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定)、“任重”(肩負著重大的使命)等翻譯準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點評:句子翻譯也是文言文閱讀的一個常考題型,翻譯句子時,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翻譯準確,另外,還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翻譯,盡量做到通順、流暢,表意清晰。
【小題1】試題分析:“說(yuè)”,通“悅”,愉快、高興。 “知(zhì)”,通“智”,聰明、智慧。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通假字的理解。
點評: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其基本內容。
【小題1】試題分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含義是“看見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內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在學習或生活中,我們要向那些品行端莊、有聰明才干的人學習,同時,要對照那些犯錯或做壞事的人,看看自己是否也和他們一樣,并要及時改正。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感悟。
點評:解答本題時,先要深入理解句子含義,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領悟句子的內涵,從中獲得自己的認識。
閱讀理解:《論語》5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給下列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有朋自遠方來()
A.從
B.自己
C.主動
(2)人不知而不慍()
A.惱怒
B.煩惱
C.熟識
(3)溫故而知新()
A.原因
B.舊的,學過的
C.事故
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C.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D.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朗讀下面幾句話,看用哪種語氣才恰當。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_____
②思而不學則殆。___________
4.根據提示填空。
(1)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關于培養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論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A
(2)A
(3)B
2.D
3.①反問語氣
②陳述語氣
4.(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閱讀理解:《論語》6
閱讀理解。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1.解釋句中加粗的詞語。
(1)不以其道得之_______________
(2)雖執鞭之士_______________
2.譯句。
(1)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中任選一則,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按照;(2)即使
2.(1)有關于行動的話,先做了然后再說。
(2)富有顯貴,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方法獲得它,君子是不會接受。貧窮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能從正確途徑擺脫它,君子是不會逃避的。
3.對富貴要取之行道;先做再說,言行一致;能夠成人之美;通過修養仁德得到官職,取之有道。
閱讀理解:《論語》7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①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說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③畫④。” (《論語·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過。②說:同“悅”。③女:同“汝”,即“你”。 ④畫:畫線為界,止而不進。
你認為這兩段體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孔子認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講的是同一個道理。孔子認為為仁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一個自覺性和由此帶來的.決心和毅力問題。
附【譯文】
(1)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歡仁的人,也沒有見過討厭不仁的人。喜歡仁的人,是受人崇敬無法超越的;討厭不仁的人,實行仁德的時候,是不會讓不仁的人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的。有誰能夠用一天的時間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大概有這種人吧,只是我沒有見過。”
(2)冉求說:“不是我不喜歡老師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說:“如果能力不夠的話,那么到半路走不動了才停止前進,現在是你自己畫線為界,止而不前啊!”
閱讀理解:《論語》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學則殆 (2)學而不厭 (3)不憤不啟
16.下列各組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人不知而不慍 擇其善者而從之 B.可以為師矣 可以一戰
C.必有我師焉 不可褻玩焉 D.有朋自遠方來 自三峽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2分)
A.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B.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C.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D.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8.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一句翻譯成白話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教師應抓住恰當時機進行開導,正如文中所說:“ , 。”
(2)從文中任選一則表明學習態度的句子寫在下面: 。
20.相關內容鏈接。(4分)
(1)給下面一則斷句,并加上標點。(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學 之 不 講聞 義 不 能 從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憂 也
(2)③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它也會獲益匪淺,請另外寫出《論語》中你熟悉的一則(不得與試卷上的相同),并簡要說說對它的理解。(2分)
參考答案:
15.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滿足、心里想弄明白卻不能夠。
16.B
17.A
18.聰明并且勤奮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人們稱他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2)略。
閱讀理解:《論語》9
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①。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雖回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篇》)
【注釋】①目:綱目,條目,具體要點。
(1)下面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論語》這一章闡述了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主張,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語,儒家用之作為一種自我修養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而核心是指人與人的相親相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實行仁的主要方法。
C.禮,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長期形成、又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儀式;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
D.孔子以禮來規定仁,認為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復禮為仁,即:人們的.言語行動都能符合禮的規范,就是仁。實行仁,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談到自己雖然不聰敏,但請老師孔子讓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禮與仁具有怎樣的關系?(請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答:
參考答案:
(1)D。顏淵意思是說自己雖然不聰敏,請讓自己按照老師孔子的話去做。(3分)
(2)仁是內在的道德觀念,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人們的言語行動都能符合禮的規范,就是仁。(3分)
閱讀理解:《論語》10
《論語》的溫度(于丹)
①對《論語》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對《論語》的感覺,從來是樸素而溫暖的。
②在北方一個以溫泉著稱的小城里,曾經見過一口奇特的“問病泉”,據說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進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病灶所在:有關節炎的人四肢關節就會麻酥酥有了感覺,有腸胃病的人腸胃間就會火辣辣涌起熱流,而有皮膚病的人則周身通泰,洗掉一層蟬蛻一般……
③我眼中的《論語》,就是這樣一眼溫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學養和閱歷,真要做《論語》的講解和辨析,萬萬不敢。那就像是讓我去做這眼溫泉的化學成分分析一樣,我沒有能力拿出一份數據精準的化驗報告。我所能承擔的角色只是一個體驗者,以身體之,以血驗之,像兩千多年中數以千萬計泡過這眼溫泉的人一樣,用自己的身體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溫泉的恩惠。
⑤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經典的價值或許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群溫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所謂“道不遠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賢從來不拎著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也從來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語麻煩人。孔子說:“予欲無言”,子貢慌慌地問:“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益發淡定,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這個世界上的簡單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們從不表現為一種外在的灌輸,而是對于每個心靈內在的喚醒。
⑧《論語》中的簡單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塵埃,讓后世子子孫孫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質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為選擇的機遇過多而倉皇。受益的人也許“覺”在某一刻,怦然心動,醍醐灌頂;也許“悟”在漫漫歲月,用一生的歷練完成一次不可復制的解讀。
⑨真的要感謝《百家講壇》用“心得”這個角度鼓勵我走進《論語》,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而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們在當下的生活解讀中豁然開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會緘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那是將《論語》奉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而我寧愿說“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皆可視之為一眼溫暖的“問病泉”。
11 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不是被漢武帝罷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獨尊的“儒術”,不是與“道”“釋”并稱于莊嚴儀式的“儒教”,不是被窮究義理囿于考據的“儒學”。
12 可以得之于心的《論語》,是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真理。
13 所以,我看《論語》的溫度,不燙手,亦不冷漠,略高于體溫,千古恒常。
12、第④段畫線句子中的“之”具體指代什么?(1分)
13、所謂“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話說,就是 (請用第⑨段中的原話回答。)(2分)
14、簡要說說“我眼中的《論語》,就是這樣一眼溫暖的‘活水泉’”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3分)
15、如果第13 段中的“《論語》的溫度”是指《論語》蘊涵的道理,那么“不燙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2分)
16、文章第⑥段借子貢的“慌忙”來反襯孔子的“淡定”,是為了突出孔子的什么形象?(2分)
17、請從內容和結構上談談結尾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
12、(1分)用身體體會(體驗、接觸)它,用心血(鮮血、血液)檢驗它。(用身心來體悟它。)
13、(2分)千顆心有千種所得,萬顆心有萬種所得。
14、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論語》比作活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論語》給人樸素而溫暖的感覺,贊美了《論語》具有永恒的價值。
15、《論語》的道理既不很艱深,也不淺顯。(意對即可)
16、(2分)平易近人的形象。
17、內容上:概括了“我”閱讀《論語》后的切身感受;結構上:收束全文點明主旨。
【閱讀理解:《論語》】相關文章:
《論語·顏淵篇》閱讀理解01-17
《社戲》閱讀理解08-21
社戲閱讀理解10-10
《白鷺》閱讀理解09-06
《變》閱讀理解10-21
《山雨》閱讀理解09-24
時間閱讀理解11-11
《夏夜》閱讀理解06-20
《父親的眼神》閱讀理解閱讀10-17
《舊唐書》閱讀理解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