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與解析
翻閱我國傳統的典籍可以發現,“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了。從這些古代典籍對“法”的論斷中,可以看出,我國從法產生的初始階段,提到法,即與“刑”“罰”相關,注重的就是法的約束和懲治作用,而并非側重于它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歷史上的法家,基于對這樣的“法”的認識,基于對人性惡的認識,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國家治理方式,終究是君王統治約束臣民的工具。這樣的“法治”,雖也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同功者,同賞;同罪者,同罰”(管仲),“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與正義,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與仁愛的中華民族,對法治是心存避諱的。百姓在內心深處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爺”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賴于統治階層所頒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爺”折射出的傳統文化心理,也正是賢人政治的典型體現。也正因如此,我國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詬病。
中國當前守法現狀,仍處在源于功利主義和恐懼懲戒的階段,還遠未達到更高層級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內心的畏懼,少的是信仰上的遵從。很多人面對規則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國這樣一個由“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級社會一步步走來的國度,能夠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還有漫長的路。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這是直接從中國民眾思想最深處切入,是對中國傳統法治思想進行精準號脈之后開出的藥方。讓法治成為信仰,這是從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徑。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固然需要國家機器的體系化運行,更需要每個公民思想深處對法治進行深度思索。對于當代中國來說,社會主義法治化的實現,將是一個“換了人間”的新氣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曾有過這樣的論斷:“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其本意就是,一個國家的強弱富貧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奉行法治,國家就會富強;如果背棄法治,國家就會貧弱。堅持法治,是我們實現強國之夢的重要保障。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歷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張,但卻一直難入人心。
B.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法的作用應該是對種種惡行進行約束和懲治。
C.中華文化講究忠恕與仁愛,相比“法治”,中國人更崇尚賢人政治。
D.中國古代的法治并非為保證公平和正義,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律的權威不是體現在讓民眾感到畏懼上,更不應讓民眾總想去突破它。
B.要想改變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須使“法”成為人民真誠的信仰。
C.中國當前正處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中,這需要所有公民的參與。
D.中國現階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義,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懾和懲戒。
3.下列表述,能反映對“法治”追求的一項是
A.中國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在上訪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夠為自己陳述冤屈或求得幫助。
B.儒家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提倡統治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
C.春秋時期鄭國執政子產把法律條文鑄到鼎上,公布于眾,令國民周知這是國家常用的法律。
D.《竇娥冤》中竇娥被殺前發下三樁誓愿,以抗議判決的不公,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清白。
閱讀答案
1.D(“并非”、“不相信”表述太絕對。)
2.D(“功利主義”“恐懼和懲戒”是“中國當前的守法現狀”,不是法律的制定。)
3.C (A.“上訪”的思想根源是找“青天大老爺”,是“告御狀”,屬典型的“人治”思想;B.強調的是統治者個人的人格魅力,是“賢人政治”;D.三樁誓愿是對天地鬼神的信仰,而不是對法律的信仰。)
【閱讀理解與解析】相關文章:
《美麗的邂逅》閱讀理解及解析08-14
《玩偶之家》閱讀理解及解析09-30
樗里子傳記的閱讀理解與解析08-21
“大自然的文字”閱讀理解及解析10-10
初二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及解析04-29
借你一個微笑楊保中的閱讀理解與解析09-19
《變》閱讀理解10-21
《山雨》閱讀理解09-24
時間閱讀理解11-11
《夏夜》閱讀理解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