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逸待勞的典故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逸待勞的典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處:
《孫子·軍爭》。
釋義:
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予迎頭痛擊。
歷史典故1:
漢光武帝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全國還未完全統一。公元30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囂,結果反被隗囂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攻打,隗囂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旬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知道后,對其部將說:“我們必須搶占旬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終于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旬邑。馮異占領旬邑后,嚴密封鎖了消息,偃旗息鼓。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趕到時,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馮異亮出了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被沖出城來的馮異大軍打敗了。
歷史典故2: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占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后,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了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成語寓意:
在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力量是相對而言、互相轉化的。這就像《周易》里“剛”和“柔”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剛”和“柔”有可能互相轉化。以逸待勞的計策,正是以“剛”喻敵,以“柔”喻己。在敵人氣勢正盛,或者已經占據十分有利的地形條件下,我方不能采取直接進攻的方式使敵人處于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我方為了避開敵人的鋒芒以增強自己的力量,為了審時度勢以尋找合適的戰機,可以首先主動采取守勢,一邊積極防御,一邊養精蓄銳,并因勢利導地控制敵人,調動敵人在預設的戰場上四處奔波,等到敵人疲憊不堪、銳氣削減、敵我態勢發生變化時,我方再后發制人,就能夠一舉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從《周易》損卦“損剛益柔有時”一語中悟出的道理。所以,以逸待勞其實是對戰爭主動權的爭取,是不能把“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地等待的。使用這一計策時,一定要對自己和對方的所處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對比情況了如指掌。時機不成熟時,我方要善于等待時機,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虛于應付、慢火煎魚、故意拖延等辦法與敵人巧妙地周旋;一旦時機成熟,我方就要轉守為攻,一鼓作氣消滅敵人。
成長心語:
兩軍對陣時,勞役的程度不同,形勢的優劣也不同。一個明智的指揮者,會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馮異在這場戰爭中,就是趕在敵人的前面,搶占戰略要地,以逸待勞,等到敵人趕到時,殺對方個措手不及。在現代競技體育中,人們非常重視主場作戰,都力爭取得主場優勢,就是因為主場和客場的勞逸程度不同,在競爭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樣適合平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