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典故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匯。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出自《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鄙人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鄙: 本義是小邑、邊邑,也指郊外。因周代鄉村500家為一鄙,于是“鄙”又指“鄉村”“郊野”。鄙人就是“郊野”之人。《荀子·非相》中有:“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國語·齊語》韋昭注:“國,郊以內也;鄙,郊以外也。”“鄙”后來引申為鄙陋、淺薄,并無“卑劣”之意。古人即使以“卑鄙”連用,起初也不作“卑劣”解。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見識淺薄。把“卑鄙”當作“卑劣”解釋,是后來的事。
鄙人,本義是郊野之人,引申為淺薄的.人,又由此變成自謙之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鄙人固陋,不識所謂。”可見“鄙人”的自謙只謙在才學上,并不在品德上。還有一點要注意: 對著朋輩才可以自稱為“鄙人”;對尊長和親屬中的幼輩是不能的。現代,“鄙人”的前兩種意思已不用,只有自謙的含義。
【鄙人典故】相關文章:
《哥舒歌》西鄙人的唐詩鑒賞11-23
成語典故12-27
成語典故05-22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成語典故素材12-24
成語典故介紹01-06
樂不思蜀的典故04-22
成語歷史典故12-1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20
【實用】成語典故05-24
關于成語典故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