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螳螂捕蟬歷史典故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你還記得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典源出處
《莊子·山木》:“莊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jue)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漢·劉向《說苑·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兵。”又《吳越春秋·夫差內傳》亦載此事。《戰國策·楚策》亦有相類事。
釋義用法
螳螂要捕蟬,卻不知黃雀在它的身后想要捕食它,而黃雀又不知樹下有人正用彈丸瞄準它。后以此典形容只顧眼前所得利益而不考慮后患。
用典形式
伺螳螂唐·韋莊:“人心驚獬豸,雀意伺螳螂。”
挾丸子唐·韓愈:“不知挾丸子,心默有所規。”
驚螳螂清·揆敘:“食蝦原不乏魚鮪,捕蟬亦復驚螳螂。”
黃雀哀魏·阮籍:“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
螳捕蟬宋·黃庭堅:“小黠大癡螳捕蟬,有余不足夔憐蚿。”
隱榆諫楚唐·駱賓王:“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
窺螳黃雀明·徐渭:“窺螳黃雀事,公子慎金丸。”
出處
(戰國)莊周《莊子·山木》和(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釋義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后面。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之間爭戰不斷。一年夏天,吳王又命人征集糧草,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楚國。他擔心大臣們會前來勸諫,便下令:“敢來勸阻攻打楚國者,殺無赦!”
大臣們權衡了吳楚兩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認為此時伐楚,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還會給別國以可乘之機,絕非明智之舉,所以,大臣們都想勸吳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吳王有令在先,誰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個膽識超群的年輕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進諫必招致殺身之禍,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冒死諫阻吳王伐楚。但是直截了當地勸吳王,肯定不會成功,既要進諫,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須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剛亮,年輕人就背上彈弓,揣上彈丸,來到吳王經常散心的花園,在樹下走來走去,不時地抬頭張望,好像在尋找什么。這樣一連好幾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報告了吳王。吳王也發現了年輕人的舉動,有些納悶,就命人把年輕人召來,問道:“你每天拿著彈弓,待在花園里干什么?”
年輕人回答說:“啟稟大王,后花園里有一株大樹,樹上有一只蟬,它一邊喝著露水,一邊得意地鳴叫著。它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后,悄悄舉起前爪,準備捕捉它,然后飽餐一頓。螳螂也不知道,有一只黃雀正在它的頭上緊緊盯住它,隨時準備將它吃掉。可是黃雀哪里想到,我正在樹下,拿著彈弓瞄準了它,準備把它殺掉。那蟬、螳螂、黃雀,都是只顧眼前利益,并沒有想到禍患就在它們的身后潛伏著。大王,如果人也同它們一樣,做事目光短淺,那可就太危險啦!”
吳王聽到這里,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借機對我勸諫啊!”吳王細想一下,覺得年輕人的話非常有道理,只顧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長遠。自此,吳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頭。
成長心語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養一雙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質、看到全局,才能選擇一條正確的路。
“不要因為一片樹葉,而放棄整個森林”,當我們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為可以“隱身”的樹葉時,那一整片的森林便會從我們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攝影時聚焦一般,焦點永遠只有一個。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樹葉”,而讓自己的人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實在不是一種明智之舉。眼前的東西,很快便會消失,我們唯有將目光放長遠,才能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是征伐的時代,大大小小三百多個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兼并戰爭。大國吞并小國,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幾百次的戰爭。
有一年,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吳王召集群臣,宣布了準備攻打楚國的決定。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就低聲竊竊私語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以吳國目前的實力還無法進攻楚國,楚國是大國,實力遠高于吳國,吳國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之后才能作別的打算。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你們不要議論了,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我決不輕饒!”,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當時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侍從,退朝后心中仍舊無法安寧,他覺得吳王這樣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吳王,使其放棄攻打楚國的想法。
于是這個侍從在吳王的后花園內踱來踱去地想辦法,就在此時,他的目光無意中落到了樹上一只蟬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第二天天剛亮,這個青年侍從又來到了吳王休息的后花園,他手拿一把彈弓,在樹底下轉來轉去。第三天早晨他又來到樹下轉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這樣轉來轉去的。有人覺得他的行為很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從又來了,吳王也來了,便問他:“你一連幾天早晨來這花園里干什么?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濕了,你到底要做什么呢?”這個青年侍從手拿彈弓,對吳王輕聲說道:“大王,您小聲一點。您向樹上看,那里有一只蟬只顧著在那里高興地吸露水,卻沒有覺察到有一只螳螂躲在他身后,彎著前肢,想要捕捉它呢!”,吳王笑著說:“螳螂捕蟬,這有什么好稀奇的。”青年侍從說:“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蟬,但它不知道,還有一只黃雀在它身后,正伸長脖子,瞪著眼睛,想啄它呢.”,吳王說:“這又說明什么呢?”,青年侍從將手中的彈弓搭上泥丸對準黃雀,然后說:“那只黃雀只顧著看著蟑螂,卻不知道我的彈弓已經對準它了。蟬、螳螂、黃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險啊!”,吳王聽到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從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成語寓意
螳螂捕蟬的故事告訴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安危早晚就會吃大虧。表示的是一群目光短淺,不顧長遠利益著想的人。在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居安思危,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小朋友不要只顧好玩,就忘了回家老師布置的作業啦,在做一件事前一定要先思考。
【螳螂捕蟬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的典故07-18
螳螂捕蟬的成語典故03-18
成語的歷史典故05-30
成語歷史典故10-08
劃粥割齏的歷史典故01-13
經典歷史典故:圍魏救趙10-11
狗尾續貂歷史典故07-12
李白的歷史典故11-16
歷史典故《賣狗嫁女的典故》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