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讀能力的訓練
學生閱讀的過程,應該是發現作品意義的過程。語文教學是靠作品的形象來感染、熏陶讀者,引發其情感的共鳴。學生在閱讀是需要自己去體驗和感悟,從而在閱讀過程中學會閱讀,它講究的是一個“悟”字,表現為一種“自得”。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應該是主體,必須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直接與作品進行對話。所以,學生閱讀,首先要通過對文字符號的認讀,才能了解它所包含的表面的、直接的含義。只有學會感知和辨認大量的文字符號,才有可能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所以,認讀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應以指導學生感知、辨認文字為主。課前教師應指導學生把課文當中的生字、疑難詞句畫出來,并通過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查出它們的音和義。平時應指導學生自覺地學會運用工具書來認識生字、詞,要求學生手上都有一本讀書筆記,養成積累詞匯的習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能力非常有利。
二、理解能力的訓練
理解能力是指學生對書面語言及其所蘊含的內容與情感的認識。只有理解了,學生才能達到對讀物準確而深刻的認識,它是閱讀的核心。但目前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偏低,主要表現在:詞匯比較貧乏,往往不懂正確判斷詞在句中的具體含義;缺乏生活體驗,往往不能體會到語言所蘊含的深層意味。這些理解上的障礙都直接影響到了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對于理解的句子,如文言文的句子,教師要注意從意義和語法上做好講解和分析,二是要重視訓練學生的語感,可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感受社會生活中的事物。三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詞語的表面意義領會更深層的含義,文章中有些詞語看似平常卻表現力很強,最容易讓學生忽視,更需要引導他們從中體會。四是適當給學生提供一些可想的材料。可利用圖片及相關的文史材料,可放映相關的電視、電影給學生觀看,讓他們通過更為直觀的材料對文章所描繪的形象進行更深入、準確的想象,以便他們更容易地去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鑒賞能力的訓練
文學鑒賞是閱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媒介,獲得對作品中藝術形象及其藝術形式的具體感受和體驗,起情感反應,得到審美享受。文學鑒賞能力的要素也必然可由從事鑒賞活動所必需的`鑒賞知識、技能所構成。魯迅在《文藝的大眾化》中說:“文藝本應該并非只有少數優秀者才能鑒賞,而是只有少數先天的低能者所部能鑒賞的東西。……但讀者也應該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具有普通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不“識字”,就無法體現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在訓練學生鑒賞詩文時,必須先從字、詞開始,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問,要聯系具體的語境去進行分析鑒賞。
四、評價能力的訓練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評價能力的訓練重點在于讓學生能對文章內容與形式作出價值判斷。如引導學生去認識文章的思想觀點是否正確,文章的內容是否真實,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是否健康向上,其反映的事物是否具有社會意義、是否有價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