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之辨 -- 聽課筆記
儒家強調言與意的一致,以“辭達而已矣”為原則。儒家關注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所謂言,直言曰言,指口頭語。文,錯畫也,指文采。儒家認為語言能很好地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這是儒家的求實精神。
所謂辭達,從縱斷面看,“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人的思想情感需要語言來表達,而語言也要有文采來修飾。
從橫斷面看,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情欲信,辭欲巧”,“修辭立其誠”。在語言風格上,重謹嚴,“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從語言的社會作用出發,提出“善”的要求,言語上的美與倫理上的善相結合。“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類,差差然而齊。彼正其名,當其辭,以務白其志義者也”。
杜甫繼承并落實了儒家思想,詩必言志,憂國憂民,而語言和篇章結構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此后的韓愈、白居易,江西派都是一脈相隨。
道家強調言與意的矛盾。持辯證的觀點,提出用言辭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切合,只能是相對地適應。道家關注的對象是宇宙天地,追求更本質、更深層的玄妙哲理。“言不盡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提倡風神意韻。
既然言辭不能很好地表達人的思想,卻在實際中又要用言辭來表達,這是客觀存在的矛盾,只能用辯證法來解決。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運動的規律。于是,提出“正言若反”,“奇語妙說”,也就是錢鐘書所說的翻案語和冤親語。通過比興、借代、雙關、倒反等手法,來“言此意彼”。文白相宜、巧拙互用、虛實相生,從而達到彼此統一。點鐵成金,大巧之樸,濃后之淡,極煉如不煉,彼此轉化。
莊子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不是一概地說不能用言辭表達情感,而是對此做了進一步的細分。
意境說,情靈說都源于道家思想。王維的沖淡清遠,姜白石的清空,也都是道家一派。
佛家與道家結合而成禪宗,以禪喻詩,不立文字,追求語言之外的空靈境界。禪宗可歸為道家一派。
1.“劃步驟”,既記錄全課程教學環節。2.“抓轉換”就是記錄教學環節與環節之間是轉換和銜接。3.“加備注,就是對課堂教學中教師語言以外又有記錄的必要東西,用加備注(括號)的方式記載下來。4.記錄學生上課情況。5.“記時間”。6.“勤評點”。7.“錄板書”。
聽課不能為了記錄而記錄,聽課教師不是“攝像機”,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作一番攝錄;也不可能像專業速記那樣,一字不漏地記錄,而應講究聽課技巧,記錄時做到有所選擇,要學會“去粗存精”, 讓自己真正從聽課中受益。
聽課筆記也不能是“八股”和“教條”,其記錄也未必要面面俱到,洋洋灑灑。其實,聽課跟授課一樣,聽課者要有獨特的觀察能力、欣賞能力、鑒別能力、領悟能力、評判能力,要能夠把聽課時的所聽、所看變成自己的所感、所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寫聽課筆記呢?
記錄精妙之處
有位哲人曾說,世上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善于發現別人長處,并能學習別人長處,最終使其變為自己的長處的人。我們聽課就是抱著學習的目的而去的,因此對于課堂教學過程的精妙之處,我們一定要把它記錄下來,比如,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精彩的教學片段,教者靈活駕馭課堂教學之巧妙處,善于誘導啟發思維之經典處,學生積極動腦智慧閃現之精彩處,善于探究觸類旁通之關鍵處,或一個巧妙的引入過度承轉,一段獨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實用的話,一個貼切的詞語等等,都應重點記錄。至于師生那些最尋常、最直接的活動和對話可略記。如果我們在聽課時能積極調動自己敏銳的眼光,善于去發現別人課堂上的每一點閃光之處,課后慢慢品味,細細揣摩,再將其拿到自己的課堂上去實踐印證,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就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記錄不足之處
聽課時要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目光,無論多么資深的教師,準備得多么充分,教學過程中也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也一定會有“敗筆”,有不足之處,我們應當將其記錄下來,課后回顧、梳理和剖析這些“敗筆”之處,靜下心來認真思忖: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他的課堂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我以后在實踐中針對這一問題應該怎樣去做?吸取教訓,重新思考作設計,以便以后自己在教學時得以改進和提高。以此為鑒,也可以使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少犯或不犯同類錯誤,減少失誤,提高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前人失敗的`肩膀上去獲取成功。
記錄疑問之處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對別人的授課,自己持不同看法的地方,用問號標記出來,用以反思、商榷和詢問。比如:這個問題有必要問嗎?能否這樣處理教材?還有比這更好的處理辦法嗎?如果執教者的這節課讓我來講應如何做?我以前怎么沒這樣想過呢?尤其是對于自己與執教者有不同的思考、不一樣的環節設計時,更該記錄。同時最好也寫下自己在以前的課堂中是如何處理這個環節以及這樣處理的原因。課后再將執教者的教法與自己的構思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別人,看不到講課教師的長處,不理解執教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無原則地認同講課教師的設計,看不到執教者思路、方法的不足。
記錄感悟之處
在聽課過程中,聽課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特殊場景或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激活其思維,使其產生聯想和想象,但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去捕捉并記錄下來,就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因此,聽課者在聽課的過程中要隨時記下當時感想、感悟和收獲,這不僅利于課后評課、交流,更有利于為進行自主反思提供鮮活的素材,同時也為日后寫文章積累第一手資料。當然,聽課時的感悟并不能立即在聽課時成文,這時我們只需要寫幾個關鍵詞即可,課后可根據關鍵詞進行相關整理。
及時撰寫聽課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聽課不思考等于沒有聽,如果光看課堂上的表面現象而不去弄清教者的設計意圖,一味進行“鸚鵡學舌”式的機械模仿,甚而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應。我們聽課的目的是為了借其所長為我所用,見其所短為我所鑒。因此,每次聽過課后都應該對聽課內容進行及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