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語境,“及是,愈以為誠有”中的“誠”,應解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誠chéng
⑴真心,不虛偽。《列子·湯問》:“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誠精神感動了。)
⑵確實,的確。《史記·留侯世家》:“沛公~與倍項羽邪?”
⑶表示假設,相當于現代漢語“果真”。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結合語境,解釋詞語:
⑴逾黃茅嶺而下(逾:________)
⑵其一少北而東(少:________)
⑶窺之正黑(窺:________)
⑷良久乃已(已:________)
⑸益奇而堅(益:________)
⑹愈以為誠有(愈:________)
⑺則其果無乎(果:________)
⑻而獨為是物(是:________)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是二者,予未信之。
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和《小石潭記》是姊妹篇。比較閱讀兩篇文章,看看作者寫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記閱讀答案:
1、確實
2、⑴越過。
⑵稍微。
⑶看。
⑷停止。
⑸更加。
⑹更加;越。
⑺果真。
⑻這;這個。
3、⑴那些石頭疏密俯仰的樣子,好像是聰明的人安排的一樣。
⑵有人說:“小石城是造物主用來安慰那些德才兼備卻辱沒在這里的人。”
⑶這兩種說法,我不相信。
4、兩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一樣的,都是借描繪被遺棄在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瀉怨憤抑郁的心情。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記》主要表現作者謫居生活中的孤寂悲涼的心境,《小石城山記》主要抒發作者有報國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沒的`不平之氣。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4分)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 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 ③良久乃已________________ ④益奇而堅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②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3.【甲】文第一段寫了潭水怎樣的特點?運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試結合語段簡要分析。(3分)
4. 【甲】【乙】兩文均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作,比較這兩篇文章,說說作者抒發的情感是否相同?試作分析。(4分)
答案
1.①大約 ②使……凄涼 ③停止 ④更加(答對1個給1分)
2.①因為那種環境太凄清了,不能呆的太久,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以”“清”“居”“乃”譯錯扣0.5分)②那些石頭疏密俯仰的樣子,好像是聰明的人安排的一樣。(“其”“偃仰”“類”“施設”譯錯1個扣0.5分)
3.特點:清澈(1分);手法:側面描寫(1分),通過對游魚、陽光、影子來描寫潭水(1分);
4.兩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一樣的(1分),都是借描繪被遺棄在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怨憤抑郁的心情(1分)。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記》主要表現作者謫居生活中的孤寂悲涼的心境(1分),《小石城山記》主要抒發作者有報國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沒的不平之氣(1分)。
1.用原文回答:
(1)“小石城山”得名的原因:其上為睥睨、梁儷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2)作者說“類智所施設”的原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
(3)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這句話針對的什么現象?
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
2.“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乃是愈以為誠有”,翻譯句子并解釋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我懷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我認為造物者確實存在.
作者這樣說是因為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無土壤卻生長著樹木和竹子,且堅實蔥郁,疏密相間,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布置的,但又比人布置的精妙,可謂鬼斧神工等.
3.分析本文與《小石潭記》,從寫作手法和主題等方面說說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這兩篇文都是寫景抒情,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主題都是優美的山水游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