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省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
一、語文基礎知識 (共15分,共5小題,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踹(chuài)水 競(jìnɡ)賽 蘸(zhàn)酒 擂(léi)鼓助威
B.跋涉(shè) 陡(dǒu)峭 攀登(dēnɡ) 餐霜飲雪(xiě)
C.善(shàn)良 謙遜(sùn) 璞(pú)玉 不事雕琢(zhuó)
D.荊棘(jí) 飄泊(bó) 青苔(tāi) 紅漆(qī)雕花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彷徨 愁怨 寂寥靜默 凄婉惆倀
B.顧盼 精捍 步履穩健 風神瀟灑
C.睿智 稟賦 崇高品質 趨善避惡
D.辯難 商榷 典藉滿架 旁稽博采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①宋人畫雪常不用鉛粉, 把背景用墨襯黑,一層層 ,留出山頭的白,樹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虛實映襯,意境悠遠。
②因為睡不著,打開窗簾,遙望夜空, 滿天,斜月晶瑩,薄霧似輕紗漫卷, 。我思念那個小山村,那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A.而是 點染 星漢 如夢如幻
B.總是 浸染 星云 如詩如畫
C.卻是 繪染 星光 詩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詩意朦朧
4.下列各項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美麗中國》以歌舞為主,融入京劇演唱、茶藝表演、少林武術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燈光,震撼的音響,一幅美麗中國的大寫意,聲光舞影流溢著濃郁的中國情。
B.夢在前方,路在腳下,青年要堅定信念,珍惜韶華,在追求中國夢的道路上放飛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國家”!
C.從汶川到蘆山,地震確實有能量剝奪太多本該鮮活滋潤的生命,但地震卻沒有能量剝奪站立在廢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堅強。
D.網友們紛紛撰寫微博,圍繞著“追星”的話題,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經”一番,捧腹之后,總有一種耐人尋味留在心中。
5.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論語》中有不少有關為人處世的格言警句。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告訴我們做人要言語謹慎、行事敏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說看見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
B.《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隨賈母等赴寧國府賞梅,午間去房間休息,看見房內掛著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寶玉覺得這副對聯蘊含豐富,十分喜愛,銘記在心。
C.《狂人日記》把批判的鋒芒指向舊中國幾千年“吃人”的歷史。在狂人看來,人人都想吃人,又害怕被人吃,人與人互相牽掣,結成一個連環,難以打破。文末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D.美國作家海明威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橋邊的老人》和《老人與海》均以“老人”為主人公,前者表現了戰爭環境中人性的光輝,后者描寫了“人的靈魂的尊嚴”。
二、現代文(論述類文本)閱讀 (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6-8題。
鄉 土 本 色
費孝通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里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里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范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復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6.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里鄉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D.無論是生活的環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于是他們選擇固守鄉土,終老于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鄉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
C.鄉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
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別。
B.禮俗是鄉土社會里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系。
C.鄉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里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在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
三、古代詩文閱讀 (共34分,共7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廉希憲事略
廉希憲,字善甫,畏兀(今作“維吾爾”)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適其父孝懿公廉訪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兒必大吾門,吾聞古者以官受氏,天將以廉氏吾宗乎!吾其從之。”舉族承命。
公身材魁偉,舉止異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覲,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論議宏深,恩顧殊絕。
諸貴臣校射上前,一貴臣顧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爾豈億我為不能耶?顧吾弓差軟。 ”諸貴假以勁弓,三發連中,諸貴驚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書生。”
國初,拜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書右丞劉整以初附為都元帥,騎從甚都,詣門求見。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薊國公希貢猶布衣,為通報。公方讀書,略不答。薊公出,整復浼入言之。因令徹去坐椅,自據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側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謂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當詣政事堂。”及出,愧赧無人色。
頃之,宋士之在羈旅者,寒餓狼狽,冠衣襤褸,袖詩求見,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薊公復為入言,急令鋪設坐椅,且戒內人備酒饌。出至大門外,肅入,對坐,出酒饌,執禮甚恭,且錄其居止。 諸儒但言困苦,乞歸。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請。
是夜,諸兄弟問曰:“今日劉元帥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窮秀才,卻禮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無疑。”公曰:“我是國家大臣,言動顰笑,系天下重輕。整雖貴,賣國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義重。若寒士數十,皆誦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與,何故而拘執于此?況今國家起朔漠,斯文不絕如線。我更不尊禮,則儒術且將掃地矣。”公之作興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選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輟耕錄》,有刪改)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天將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為姓氏
B.諸貴假以勁弓 假:借給
C.整復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當詣政事堂 詣:前往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廉希憲舉止不同尋常的一組是( )(3分)
①三發連中,諸貴驚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讀書,略不答 ④因令徹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無人色 ⑥且戒內人備酒饌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廉希憲出生之時,其父孝懿公剛好被任命為廉訪使。孝懿公非常高興,認為廉希憲將來一定會很有出息。
B.廉希憲十九歲時,隨父親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見廉希憲才貌出眾,見識不凡,給予了他格外的恩寵。
C.廉希憲任平章政事之時,對登門拜訪的中書右丞劉整極為冷淡,因為他認為劉整是不知君臣之義的叛臣。
D.滯留在北方的秀才們饑寒交迫,廉希憲不僅解除他們的困苦,還把他們舉薦給元世祖,讓他們得到重用。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爾豈億我為不能耶?顧吾弓差軟。(3分)
(2)整展拜起,側立,不予之一言。(2分)
(3)肅入,對坐,出酒饌,執禮甚恭,且錄其居止。(4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
丁太夫人憂,希憲公率族親行古喪禮,勺 飲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慟 輒 嘔 血 扶乃 能 起 既 葬 結 廬 墓 所 諸 相 以 居 憂 無 例 欲 極 力 起 公,相與詣廬,聞公號痛,竟不忍言。 (選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刪改)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臨 江 仙
歐陽修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這首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請簡要概括。(3分)
(2)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合“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5分)
1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選其中的5個小題作答,如答題超過5個,按所答的前5個小題計分)(5分)
(1)謹庠序之教,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2)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
(3)狗吠深巷中, 。(陶淵明《歸園田居》)
(4)雁陣驚寒, 。(王勃《滕王閣序》)
(5) ,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6)天姥連天向天橫,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7)耳得之而為聲, 。(蘇軾《赤壁賦》)
(8) ,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四、現代文(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 (共20分,共4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題。
羅曼·羅蘭
徐志摩
①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個音樂的天才,在幼年音樂便是他的生命。他媽媽教他琴,在諧音的波動中他的童心便發現了不可言喻的快樂。莫扎特與貝多芬是他最早發現的英雄。所以在法國經受普魯士入侵而產生最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時候,這位年輕的圣人正在“敵人”的作品中嘗味最高的藝術。他的自傳里寫著:“我們家里有好多舊的德國音樂書。德國?我懂得那個詞的意義?在我們這一帶我相信從沒有人見過德國人。我翻著那一堆舊書,爬在琴上拼出一個個的音符,這些流動的樂音灌溉著我的童心。莫扎特與貝多芬的快樂與苦痛,想望的幻夢,漸漸的變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們,它們是我。要沒有它們我怎過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時生病危殆的時候,莫扎特的一個調子就像愛人似的貼近我的枕衾看著我。長大的時候,每回逢著懷疑與懊喪,貝多芬的音樂又在我的心里撥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樂中洗凈我的煩愁。”
③要認識羅蘭不僅應讀他神光煥發的傳記,還得讀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這書里他描寫他的音樂的經驗。
④他在學堂里結識了莎士比亞,發現了詩與戲劇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爾等近代法國三大詩人。瓦格納是壓倒一時的天才,也是羅蘭與他少年朋友們的英雄。但在他個人,更重要的一個影響是托爾斯泰。他早就讀他的著作,十分的愛慕他,后來念了他的《藝術論》,那只俄國的老象,走進了藝術的花園里去,左一腳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亞,右一腳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貝多芬。這時候少年羅曼·羅蘭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憤憤地申斥莎氏、貝氏,說他們的藝術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藝術——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對羅蘭這個熱烈的尋求真理者而言,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個霹靂;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慮。他寫了一封信給托爾斯泰,陳述他的沖突的心理。他那年22歲。幾個星期后的一天,羅蘭接到一封寫滿38頁紙的長信。那六旬老人說:“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淚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說他藝術的見解:我們投入人生的動機不應是為藝術的愛,而應是為人類的愛。只有經受這樣靈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實現一些值得一做的事業。這還是他的老話,但少年的羅蘭受深徹感動的地方是在這一時代的圣人竟然這樣懇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個無名的異邦人。他那時的感奮我們可以約略想象。因此羅蘭這幾十年來每逢少年人寫信給他,他沒有不親筆作復的,用一樣慈愛誠摯的心對待他的后輩。這樣一來受他的靈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我們從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強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風,它一路散布著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
⑤但羅蘭那時離著成名的日子還遠,雖則他從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還得經嘗種種精神的苦痛,才能實受他的勞力的報酬——對他天才的認識與接受。他寫了12部長篇劇本,3部最著名的傳記,10卷本的《約翰·克利斯朵夫》——這時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還是在灰堆里掩著——直到他將近50歲那年,這世界方才開始驚訝他的異彩。貝多芬有幾句話,我想可以一樣適用到一生勞悴不怠的羅蘭身上:“我沒有朋友,我必得單獨過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靈的底里上帝是近著我,比別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認識他的。我從不著急我自己的音樂,那不是壞運所能顛撲的,誰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16.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兩項都選對給4分,只選一項且正確給2分,有選錯的給0分)(4分)
A.羅蘭在生病危殆時聽莫扎特的音樂,在懷疑與懊喪時聽貝多芬的音樂,這主要說明羅蘭對他們音樂的接受是有選擇的。
B.羅蘭把自己的音樂經驗融入到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中,這表明他對音樂的熱愛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幫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進入藝術花園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托爾斯泰給羅蘭帶來的思想沖擊和精神影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D.“這是一件含獎勵性的事實”意指:羅蘭傳遞了托爾斯泰的火炬,以慈愛誠摯的心來散布生命的種子,喚醒活潑的世界,更多的年輕人因此受益。
E.作者認為貝多芬的話同樣適用于羅蘭,是因為羅蘭能夠像貝多芬一樣,以音樂作品的力量來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惱。
17.為什么在法國經受普魯士入侵時,羅曼·羅蘭卻醉心于“敵人”(德國)的音樂藝術?請結合原文第②段內容作簡要分析。(4分)
18.羅曼·羅蘭“這個美麗的音樂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請結合原文作簡要概括。(4分)
19.羅曼·羅蘭的經歷說明,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英雄”的影響。我們從中可獲得哪些啟示?請結合原文并聯系現實加以探究。(8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 (共12分,共3小題)
20.有媒體統計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作家郭敬明2012年度的作品總銷量,發現前者的總銷量遠低于后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文情報告(2012-2013)》顯示,2012年度小說類圖書的銷量冠軍仍然是郭敬明的作品。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請簡要點評。要求:①觀點明確;②語言表達簡明、得體;③字數不超過30字。(4分)
2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臺詞:
周樸園 (仁慈地,拿著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長子,我不愿意當著人談這件事。(停,喘一口氣嚴厲地)我聽說我在外邊的時候,你這兩年來在家里很不規矩。
周 萍 (更驚恐)爸,沒有的事,沒有,沒有。
周樸園 一個人敢做一件事就要當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畫線的甲句,有的版本為:“一個人敢做,就要敢當。”(乙句) 你認為哪句更好?請列出兩條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語言表達準確、簡明。(4分)
22.請根據豐子愷先生《巷口》這幅畫,圍繞“盼”描寫一個場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
②運用兩種修辭手法;
③字數不超過80字。(4分)
六、寫作 (共60分,共1小題)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注意到了嗎?裝鮮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裝礦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圓瓶子,而裝酒的圓瓶子一般又裝進方盒子里。方圓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詩所云:“方圓雖異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謂“上善若水任方圓”。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確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一、語文基礎知識 (共15分,共5小題,每小題3分)
1.A 2.C 3.D 4.B 5.B
二、現代文(論述類文本)閱讀 (共9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6.A 7.C 8.B
三、古代詩文閱讀 (共34分,共7小題)
9.(3分)C 10.(3分)B 11.(3分)D
12.(9分)
(1)(3分)你難道猜想我不會射箭嗎?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軟了點。
(2)(2分)劉整行拜禮后起身,在旁邊站立,廉希憲不跟他講一句話。
(3)(4分)(廉希憲)恭敬地(把秀才們)迎入家里,陪他們坐著,擺出酒食,對待他們的禮節非常恭敬,并且記下他們住的地方。
13.(3分)
勺飲不入口者三日/慟輒嘔血/扶乃能起/既葬/結廬墓所/諸相以居憂無例/欲極力起公。
14.(8分)(1)(3分)
這首詞蘊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別重逢的喜悅;②宦海沉浮的悲惋無奈;③離別在即的愁緒。 (2)(5分) ①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詞人忽發奇想,將本來荒僻的閬州點化為神仙閬苑,賦予閬州神話般的美麗。虛實處理得當,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聞說”二字導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想將來,靈動超逸,揮灑自如。
15.(5分)
(1)申之以孝悌之義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3)雞鳴桑樹顛
(4)聲斷衡陽之浦
(5)征蓬出漢塞
(6)勢拔五岳掩赤城
(7)目遇之而成色
(8)梧桐更兼細雨
(8個小題,從中任選5個小題作答即可)
四、現代文(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 (共20分,共4小題)
16.(4分) A E
17.(4分)
①羅蘭癡迷于音樂,音樂是他的生命。德國的音樂充滿藝術魅力,滋潤了羅蘭的心靈。②他開始接觸德國音樂的時候,還沒有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德國人,也不了解“德國”一詞意味著什么。
18.(4分)
①音樂的天才,杰出的文學家。②真理的尋求者,時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19.(8分)
①一個人應該轉益多師。羅蘭在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與貝多芬奠定了羅蘭的藝術基礎;莎士比亞拓展了羅蘭的藝術世界;托爾斯泰為他樹立了人生的榜樣。②要選擇真正的“英雄”。羅蘭的“英雄”莫扎特、貝多芬、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與時賢,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豐碑。③在“英雄”的影響下,自身還應不懈地努力。羅蘭在堅持不懈并經嘗種種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認識與接受。
聯系現實略。
(此題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評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 (共12分,共3小題)
20.(4分)
答案示例一:兩位作家的讀者群體不同,不能也不應在銷量上簡單比較。
答案示例二:銷量與作品的文學價值不能劃等號,這兩位作家各有千秋。
21.(4分)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兩次出現“一件事”,表明周樸園很重視這“一件事”。②使用長句,語氣緩和,與前面的“嚴厲”形成對照,表現了周樸園復雜的心態。
答案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顯了動詞“做”和“當”,表明周樸園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擔當,符合劇情的發展。②使用短句,中間增加了語音停頓,合乎口語習慣,語氣較周樸園前面的話更嚴厲。
22.(4分)
答案示例:夕陽西下,晚霞如飄揚在天空中的輕紗,暮色溫柔。奶奶牽著孫子的小手,佇立巷口,翹首盼望那遠游者歸來的身影——是兒子,是父親。背后,深巷幽幽,低吟著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六、寫作 (共60分,共1小題)23.(60分) 答案略
2014年高考湖北卷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
一、語文基礎知識(共15分,共5小題,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 笑靨(yè) 盥(guán)洗 粗獷(guǎng) 暮(mǜ)然回首
B. 書篋(qiè) 裝幀(zhēn) 碑帖(tiè) 博聞強識(zhì)
C. 敷(fú)粉 脂(zhi)肪 烙(lào)印 刀耕火種(zhòng)
D. 采擷(jié) 竹筍(sǔn) 咋(zé)舌 拈(niān)輕怕重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A. 驀(mò)然回首;C. 脂(zhī)肪;D. 采擷(xié)。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俸祿 切蹉 投桃報李 一笑泯恩仇
B.發軔 樞紐 并行不悖 久旱逢甘霖
C.花哨 原委 如雷貫耳 時事造英雄
D.調劑 伸張 促不及防 真人不露相
【答案】B [解析] 此題考查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A. 切磋; C. 時勢造英雄;D. 猝不及防。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1)湖北的國畫創作受浪漫瑰麗的荊楚文化的 ,源遠流長,底蘊十足。當今的湖北畫家既尊崇傳統,又勇于創新,風格 ,為中國美術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又 ,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 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系著記憶深處的故鄉。
A.滋潤 絢麗多彩 頑固 框定 B.滋養 絢麗多彩 穩固 鎖定
C.滋潤 多姿多彩 穩固 框定 D.滋養 多姿多彩 頑固 鎖定
【答案】D [解析] 此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特別是近義詞語。“滋潤”指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含水分多,不干燥;舒服。 “滋養”指供給養分,補養。“滋養”比“滋潤”更突出供給養分以促使其生長的意思。“絢麗多彩”指燦爛美麗,色彩豐富。“多姿多彩”形容顏色形態多樣。“絢麗多彩”單純指顏色,而“多姿多彩”多了“姿(形態)”的意思,形容“風格”更合適。“頑固”本多用作貶義詞,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鮮事物。“穩固”指安穩而鞏固。“頑固”在這里是貶詞褒用,指家鄉的味道給人的印象很深,更能表現“故鄉的味道”揮之不去,更有表現力。“框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鎖定”是使固定不動的意思。本句強調異地和故鄉的聯系,用“鎖定”更能表現這種牢不可破的聯系。
4.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為了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滿足信息時代語言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制定了《通用規范漢字表》。
B.自1993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市老齡化速度加快。據統計,我市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已達145.6萬,占總人口的17.7%,老齡人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國鐵路營運里程已突破10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1萬公里、在建規模1.2萬公里,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運營里程最長、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D.隨著國家信用體系的建設,公民不僅將擁有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到2017年,還會有一個集合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交通違章等的統一平臺建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答案】A [解析] 此題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老齡人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搭配不當,或成分殘缺,應在“高于”前加“比例”。C.邏輯錯誤,“其中”指代前文“運營里程”,不能包括“在建規模”。D.句式雜糅,成分殘缺。去掉“建成”,并在“等”后面加上“信用信息”。
5.下列有關文學常識和名著閱讀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A.《孟子•離婁》:“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意思是觀察一個人,在沒有比觀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為眼睛不能掩蓋一個人內心的丑惡,正如俗語所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B.《明天》的結尾處,喪子的四嫂子希望在夢中與兒子相會,朦朦朧朧睡去。作者并不去寫她有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這是為了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將令,將少作品的消極色彩而采用的曲筆。
C.周沖是《雷雨》中最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四鳳對于他來講不只是理想的伴侶,更是愛與美的象征,因此四鳳選擇周萍意味著周沖所追求的理想之夢終歸破碎,于是這個陷入絕望的青年選擇與四鳳一同觸電而亡。
D.卡夫卡的《騎桶者》描繪了一個真實而荒誕的世界,“真實”是因為作者對騎桶者生活細節和心理狀態的描寫是深入而真實的',“荒誕”是因為故事主要情節——“我”騎著煤桶去煤店不符合生活邏輯,不是對現實的真實摹寫。
【答案】C [解析] 此題考查文學常識和名著閱讀。C項,“因此四鳳選擇周萍意味著周沖所追求的理想之夢終歸破碎,于是這個陷入絕望的青年選擇與四鳳一同觸電而亡”理解有誤。周沖觸電而亡屬于偶然,并非有意的“選擇”。復習名著時要細致全面,不僅要熟悉其主要情節,還要領會其思想內容,把握其藝術技巧。
二、現代文(論述類文本)閱讀(共15分,共3小題,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藝術與中國社會
宗白華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三句話挺簡括地說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覺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在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律、晝夜的來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的各種玉器,是十士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1)的鋼器,也是 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 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 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 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 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
因為中國人由農業進于文化,對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系,沒有奴役自然的態度。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現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
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之本在仁,在于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
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于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奏與和諧。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所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窺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而為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 (本文有刪改)
【注(1)】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6.關于詩書禮樂與中國社會的關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根基,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內容就是藝術文學,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動人。
B.詩書禮樂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部內容。“禮”作用于群體,造就群體生活的和諧;詩與樂則作用于個體,陶冶個體的性靈。
C.詩書禮樂的文化能夠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對中國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禮樂可以在群體生活中養成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為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成為“興于詩”得以實現的基礎。
【答案】C 【解析】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根基”不能得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內容就是藝術文學”的結論。原文說“藝術文學”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不是“教育內容”。原文還說“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動人”表述錯誤。B.“詩書禮樂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部內容”說法過于武斷,原文只是說“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詩書禮樂只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再者,“„禮‟作用于群體”“詩與樂則作用于個體”也曲解了原文意思,原文是“„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產生作用,“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D.強加因果,“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并不是“二者成為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成為„興于詩‟得以實現的基礎”的原因。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石斧石磐升華到圭璧等禮器樂器,烹調器及飲器升華為國家至寶,禮樂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實用層面,進入藝術領域。
B.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是親和、“不隔”的,對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單是為了控制自然,滿足生存所需,還希望以此表現對自然的敬愛,反映自然所給予的啟示。
C.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這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意識:在制作具體器皿時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現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
D.禮樂在社會生活中擔負具體功能,調節社會關系,只有在個人的生活中才展現形而上的啟示意義,使個體人生具有更深的意義和美。
【答案】D 【解析】D項 “禮樂在社會生活中擔負具體功能”“只有在個人的生活中才展現形而上的啟示意義”錯。A項信息在第三段,B項信息在第四段,C項信息在第四段、五段。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天地的節奏與和諧在中國社會的禮樂中得到反映與體現,物質器皿、禮樂生活與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諧。
B.人類社會里的禮和樂體現著天地運行的大道,而禮之本在仁,在于音樂的精神,所以樂是一切人類藝術的最髙境界和最終追求。
C.中國的禮樂文化講求個人人格、社會組織與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節律的交融,由此導致中國文化精神中沒有“悲劇精神”。
D.西洋藝術直面人生中的沖突與悲劇,展現波瀾壯闊的人生氣象,與表現和平靜穆的中國藝術相比更能打動人,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答案】A 【解析】B.“所以樂是一切人類藝術的最髙境界和最終追求”屬無中生有。C. “中國文化精神中沒有„悲劇精神‟”不對,原文只是說“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它“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所淹沒”,并不是完全沒有。D.“西洋藝術……更能打動人,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于文無據。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4分,共7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題。
吳德基傳
[明]宋濂
吳德基者,名履,婺之蘭溪人也。有司舉于朝,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數月皆周知其情偽,有所發擿,一縣驚伏。德基乃更以寬化之。民有訴,召使前與語,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爾汝,弗責也。
縣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轉輸至郡不得,躬至鄉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罵令曰:“官當在縣,何以至此為?”令怒,吏卒因以語動令,欲誣一鄉民圖賄利,獲六七人下獄,扁鑰甚嚴。德基計民無罪,自出巡獄,叱卒釋之。卒以他辭解。德基槌碎獄門遣之,曰:“若無罪,還告父兄無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無道,眾辱我,君乃釋之,何輕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爾,其鄉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豈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慚,乃已。
入朝,擢知萊之濰州事。民畜官驢四十匹,萊守核其孳息狀,與藉不合,曰:“驢當歲產駒,今幾歲宜得幾駒,乃何少也?”欲責欺罔罪而征其償,諸縣皆已勒民買驢,德基獨戒民勿償。守怒,問德基:“濰不償驢,何辭也?”德基曰:“民實不欺妄,烏可責其償?國家富極海內,為吏老宜宣布德澤,為民除疾苦,寧少數匹驢耶?”守語塞。德基因畫不便者數事,守不敢復言,并諸縣已償者皆罷之。山東民愿以羊牛代秋稅者,官從其言。德基與民計,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納粟便,獨收民粟。他縣牛羊送陜西,民驅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濰獨完,令役千人部送鄰縣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雖勞不敢怨,使人代之,脫道中牛死,誰當代償耶?”力爭不奉命。
德基為吏,不求成名,以愛民為先,民感之,居濰二年,召還,濰民遮門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濰民膚無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師,遂謝事歸。濂為德基交甚狎,時亦致仕將歸,呼德基謂曰:“若愿受長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戶,絕世吏勿與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選自《宋學士全集》,有刪改)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若無罪,還告父兄無恐 若:你們
B.脫道中牛死 脫:逃離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稱贊
【答案】B [解析] 此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脫:如果。
10. 下列各組語句全都表現吳德基“愛民”的一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訴,召使前與語
③德基獨戒民勿償 ④不如納粟便,獨收民粟
⑤濰民膚無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此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①是說德基不在意別人的輕視。⑥是說德基聽從宋濂的勸誡。
11.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縣令周以中征調鄉民不成,反遭鄉民斥罵,便施以刑罰,并罪及無辜,吳德基勸他不要濫用國法泄憤。
B. 在吳德基看來,百姓未隱瞞官驢的繁殖數量,而萊守強令百姓償驢,不合情理,違背了為吏之道。
C. 縣令役使千人代送鄰縣牛,吳德基認為其命不可從,因為牛正在送途中折損,會沒有人代為賠償。
D. 作者與吳德基關系親密,辭去官職的時間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戶”等,提現了對朋友的關愛。
【答案】C[解析] 此題考查概括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會沒有人代為賠償”的說法過于絕對。原文中德基說“誰當代償耶?”,意思是說這事的后果比較難處理,但并不是說沒有人來賠償。
12. 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民或援丞裾相爾汝,弗責也。(3分)
(2)民無道,眾辱我,君乃釋之,何輕我至是耶?(3分)
(3)為吏者宜宣布德澤,為民除疾苦,寧少數匹驢耶?(3分)
12.[答案] (1)老百姓有人拉著吳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稱,(吳德基)也不責怪。 (“援”“相爾汝”、句意各1分) (2)老百姓不講道理,當眾侮辱我,你竟然釋放了他們,為什么輕視我到這般地步呢? (“乃”、反問句句式、句意各1分) (3)做官的人應當宣揚傳布恩德,為老百姓解除困苦,(國家)難道還缺少幾頭驢嗎? (“宣布”“少數”、句意各1分)
【參考譯文】
吳德基,名履,是婺州蘭溪人。官吏向朝廷舉薦了(他),(他)被任命為南康丞。南康這個地方民風剽悍,那里的人認為南康丞是一個書生,輕視他,吳德基像往常一樣。幾個月后吳德基完全了解了南康的弊病,(并)把(它們)揭露了出來,全縣人為之震驚并且臣服(于他)。吳德基于是更加用寬容之政來教化他們。老百姓有申訴,(吳德基)就讓百姓上前與(他)訴說實情,從不加以呵斥;老百姓有人拉著吳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稱,(吳德基)也不責怪。 縣令周以中剛剛到任時,要征調民力轉運物資到州郡而沒有找到人,縣令親自到鄉里征調民力。有一個人逃走了,(被抓到后,)(縣令)命令吏卒鞭打了這個人。(遭受鞭打的這個人)不服氣,逃到了山里,并辱罵縣令:“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憑什么這樣做呢?”縣令發怒了,吏卒又趁機用一些話語說動縣令,想誣陷那一鄉的百姓圖謀錢財,于是縣令抓了六七個人下獄,看管得非常嚴厲。吳德基認為百姓沒有罪過,親自來巡察監獄,大聲命令獄卒釋放那幾個人,獄卒用其他的借口推辭。吳德基捶破監獄的門放走了那些人,并說:“你們無罪,回去告訴你們的家人不必害怕。”然后吳德基就去向縣令匯報,縣令大怒,說,“老百姓不講道理,當眾侮辱我,你竟然釋放了他們,為什么輕視我到這般地步呢?” 吳德基說:“冒犯您的只是一個平民百姓,那些鄉鄰有什么罪過?況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為你個人泄憤的工具?”縣令感到很慚愧,這件事才算罷了。 (吳德基)入朝為官,被提拔做萊郡的濰州知府。百姓養的官驢應該是四十頭,萊郡的太守來核對毛驢的繁殖情況,與登記的不相符,說:“毛驢當年就會產小毛驢,現在有幾年就應該有幾頭小毛驢,卻為什么少了呢?”想用欺瞞罔上的罪名責罰百姓并向(他們)征稅索要賠償。其他各縣都已勒令百姓買毛驢,只有吳德基告誡百姓不要賠償。太守發怒,問吳德基:“濰州不賠償毛驢,有什么理由?”吳德基說:“老百姓的確沒有欺騙你,怎么可以苛責他們賠償呢?國家在四海之內都非常富裕,做官的人應當宣揚傳布恩德,為老百姓解除困苦,(國家)難道還缺少幾頭驢嗎?”太守一時無法應答。吳德基又指出幾件不便于百姓的事,太守沒有敢再說什么,并且其他那些已賠償毛驢的縣也停止了這種做法。山東百姓希望用羊牛替代秋稅,官府聽從了百姓的意見。吳德基與百姓商量,羊牛死亡后會有疾疫傳染,不如交納糧食便利,唯獨吳德基收的是糧食。其他的縣送羊牛到陜西,百姓趕著羊牛走兩千里路,都耗損了家財,全郡唯有濰州得以保全。縣令役使上千人替鄰縣送羊牛,吳德基列舉不能這樣做的理由,說:“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辛勞也不敢埋怨。如果讓人替代送牛,如果路上牛死亡了,誰能為替代者補償呢?”(吳德基)據理力爭不聽從安排。 吳德基做官,不追求威望名聲,而把愛民放在首要位臵,百姓感激他。在濰州兩年,被朝廷召回。濰州的百姓攔在門口抱著他的腳哭泣,說:“自從您來這里做官,我們這里的百姓再沒有受到鞭笞。現在您要離開我們,希望得到您的這只鞋來供奉,來慰藉我們(對您)的思念之情。” 吳德基到了京城,就辭官歸家。我與吳德基交情很深,時常玩笑,這時我也將離職回家,叫吳德基過來對他說:“你愿意聽長者的教導嗎?”吳德基說:“愿意,(您)有什么指教?”我說:“少出門,與世俗之人絕交,少來往。”吳德基回到家,遵從我的教導,品行高尚的人贊揚他能接受他人的建議。
13. 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處)(3分)
萬夫長易俊原獨恃驍勇,與麾下數十人遁入山谷保險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陰侯吳良承詔求寇已移檄旁縣兵且集召德基計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狀,奈何激之使生變乎?不若先以計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選自宋濂《吳德基傳》)
【答案】與麾下數十人遁入山谷/保險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陰侯吳良承詔求寇/已移檄旁縣/兵且集/召德基計事
【參考譯文】
唯獨萬夫長易俊原依仗自己驍勇善戰,帶領手下數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據險要位臵自保,周圍的鄉邑擔心這件事,江陰侯吳良奉詔追討賊寇,已將公文發布到周圍的縣里了,軍隊即將集合出發,召吳德基來商議這事,吳德基說:“易俊原沒有反叛的跡象,為什么要刺激他使他走向極端呢?不如先用計招他來,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軍隊討伐(他)也不晚。”
14.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早 發
羅鄴
一點燈殘魯酒醒,已攜孤劍事離程。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
白草近關微有路,濁河連底凍無聲。此中來往本迢遞,況是驅羸客塞城。
(1)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早發”之“早”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答案】(1)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凸顯“早發”;宿酒初醒,殘燈未滅,長夜未盡,詩人已攜孤劍登程。第三句寫詩人在路上聽到雄雞唱曉,也可見出行之早。(2)塞外風雪路,本來行人稀少,而早發就更無路人,只有詩人獨行,故“獨”與“早行”之“早”有關。(3)飛雪白草,道路本已難辨,早行時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現“早行”之“早”。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題型為一字領全詩,也有人稱為“詩眼”題。解題時應注意根據題干要求,逐句或逐層分析。
(2)請賞析“獨向長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達效果。(3分)
【答案】一個“背”字,描寫了詩人與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詩人向北向寒與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強烈對比,表現了詩人旅程的艱辛與心情的愁苦。
[解析] 這種表達效果題,答題時表述要規范:某字(詞、句)寫了什么內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15.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選 5 個小題,如超過 5 個,按所答的前 5 個小題計分)(5分)
(1)月明星稀, 。 (曹操《短歌行》 )
(2)問今是何世, ,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
(3)一去紫臺連朔漠, 。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
(4)東船西舫悄無言, 。(白居易《琵琶行》 )
(5)壚邊人似月, 。(韋莊《菩薩蠻(其二)》 )
(6)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晦明變化中,山間之朝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
(7)挾飛仙以遨游, 。(蘇軾《赤壁賦》 )
(8)馬作的盧飛快, 。(辛棄疾《破陣子》 )
【答案】(1)烏鵲南飛(2)乃不知有漢(3)獨留青冢向黃昏(4)唯見江心秋月白(5)皓腕凝霜雪(6)云歸而巖穴暝(7)抱明月而長終(8)弓如霹靂弦驚
四、現代文(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共20分,共4小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題。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來為東家趕馬車的,右手六手指,護院的都笑稱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惱,伸出手問:“像六指猴嗎?”
“六指猴是江湖大盜,你是給東家趕馬車的。”說完,大伙善意笑了。
東家江大佬有錢,有錢的東家不住在泗州城。東家喜歡住在五里坡的鳳凰墩。鳳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臨攔山河,東邊一條大道直通南邊的泗州城。
東家愛去泗州城聽戲。
東家聽完泗洲戲,侯六就陪他去梅嶺茶館。
東家和眾玩家邊品茶,邊玩賞古玉。
眾玩家要看東家腰上的玉。
東家掏出潔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只見手帕上的蟠螭,圓眼怒睜,細眉飛揚,腳爪上翹,胛骨盡顯,活潑有趣。
眾人夸:“好玉。”
侯六卻在旁邊大碗喝著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東家品足了茶,侯六準時套好馬車等他。坎坷道,馬車如履平地。東家喜歡坐在車上瞇著雙眼哼著泗州戲,回味著茶館玩玉時的愜意。
到家,東家拎起長衫下車,侯六就看到他腰帶上那只活潑的蟠螭。
東家有錢,可有錢的東家人不壞。東家喜歡拿出白花花的銀子救濟鄉鄰。侯六常聽人夸,東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馬,路過東家房時,就聽東家和老婆說:“侯六人不小,是該成家了……”
侯六聽后心一熱,父母去世,無人再關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義當鋪。
黑衣人閃身進屋。
老板賈仁義低聲問:“玉呢?大人催要。”
黑衣人說:“盜不來。”
“沒有你偷不來的寶貝,否則告知官府,丟的不僅是玉,還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拋下酬金,飛躍離去,眨眼鉆進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聲稱自己是大盜六指猴。師爺馬皮金一看是馬夫侯六,笑說:“你手長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為東家趕車,實是想偷他的玉。”
馬皮金只好向吳知府稟報。
吳知府聽后,說:“通知江大佬,讓他看著辦吧。”
馬皮金把知府的話轉告給東家,臨別小聲叮囑:“大人的嘴,大著呢!”
東家忙帶上金銀趕到府衙。
看著滿眼的金銀,吳知府嘆道:“你有錢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會讓飛賊趕車呢,要追究……”吳知府瞇著小眼盯著東家的腰間。
東家取下玉佩遞給說:“一個趕馬的怎會是大盜喲?”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邊的吳知府就怪怨說:“好好馬車不趕,非說是飛賊,自己的命賤,也不為主人著想,再說,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門來?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話!”
東家忙謝過知府,剛把侯六帶走,賈仁義就求見吳知府說:“真是六指猴呀。”
吳知府笑道:“抓了六指猴,還會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飛賊抓得完嗎?要的是玉!”
看著吳知府把玩著圓眼怒睜的蟠螭,賈仁義連贊:“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東家用古玉救他,跪謝說:“我不配。”東家伸手拉起他說:“玉是寶,可活人更是寶哩!”
侯六說:“不能再為您趕馬了。”轉身欲去。
東家也不換留,說:“走正道吧!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點頭,飛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東家坐著馬車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車,讓其坐。
老者摘去胡須,是侯六。
侯六感慨說:“東家的善心無處不在呀。”雙手遞來一玉。
東家見是那塊活潑有趣的蟠螭,搖頭嘆說:“何必呢!”
侯六說:“東家放心,他們無可奈何,日后還會尊敬您呢!”看著東家一臉莫名,侯六笑著躍到馬后,接過馬鞭說:“再為您趕一趟吧。”望著飛舞馬鞭的侯六,東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侯六走了,東家再也沒有他的消息。
東家不明白,古玉被盜,官府也不追問,吳知府對他尊敬如賓,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東家進城時還愛聽泗州戲,去梅嶺茶館。
東家品茶時,聽茶客們說,江湖上有一飛俠,專盜貪官金銀救濟窮人,飛俠盜金銀,還拿他們記錄貪污的私賬簿兒……
聽著,聽著,東家會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飛俠是六指猴,卻又為侯六捏著把汗。
(本文有改動)
16.下列對這篇微型小說的賞析,不準確的兩項是(4分,兩項都對得4分,答對一項得2分,錯誤項得0分)
A. 小說中有關“鳳凰墩”的一段環境描寫,寥寥數語,卻細膩鮮活,生動傳神,充分地體現了小說的環境描寫對真實性的追求.
B.侯六聽到東家與老婆的對話后,“心一熱,父母去世,無人再關心自己”。這種敘事中的閑筆,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氣息。
C.知府勾結當鋪老板,當鋪老板收買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盜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極短的篇幅內巧妙地交代了這些人物關系。
D.通過描寫人物語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吳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對東家說的那兩段話,就具有這樣鮮明的表達效果。
E.侯六將盜回的玉蟠螭交還東家時說的話是伏筆,后來茶客們的話是照應。這種寫作技巧的運用,避免了平鋪直敘。
【答案】A B[解析]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細膩鮮活,生動傳神”不恰當,特別是“細膩”二字,文中的描寫極其簡略,根本談不上“細膩”。B項,“這種敘事中的閑筆”錯。雖是不經意的一筆,卻從側面佐證了東家對侯六關心備至,恩重如山,為后文寫東家舍玉救侯六以及侯六盜玉回報東家做鋪墊。
17.小說中那塊活潑有趣的玉蟠螭在情節安排與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請分別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在情節安排方面,它是組織和推動情節發展的線索物件:東家有寶玉,侯六來盜玉,侯六被東家感化自首,東家舍玉相救,侯六竊玉以報東家。(2)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襯托任務的品格。例如東家愛玉,襯托其風雅;知府愛玉,襯托其貪婪。
[解析] 本題的題干指向清晰,文本中某物在情節方面的作用:線索,串起全文;推動情節發展;照應相關內容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往往是以物來襯托人物的性格品質,要注意的是該物往往不只對一個人物有襯托的作用,解答要全面。這類題型一定要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來分析。
18.請概括侯六與東家的性格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侯六的性格特點是知恩圖報、迷途知返、行俠仗義。小說通過東家關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動投案、東家舍玉救侯六、侯六竊玉及賬本、結尾時茶客們的談論等情節,生動地寫出了侯六俠義性格的內涵。(2)東家的性格特點是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待人寬厚。小說通過人們對東家樂善好施的傳揚,東家關心侯六婚事、舍玉救侯六、為侯六擔心等情節,具體地寫出了東家仁義性格的內涵。[解析] 分析概括小說中人物性格題是高考的常見題型,答題時一定要既有總評,又有分析,答案呈總分式結構。分析時要從小說情節發展中總體把握人物性格,要關注小說中人物的言行舉止,有的作品還要注意作者的議論或作者借助小說中其他人之口對人物的評價。
19.這篇微型小說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案】(1)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組織、傳達信息,適合本文豐富、復雜的敘事內容的表現需要。(2)便于加快敘事節奏,適合本文迅速推進小說情節發展的需要。(3)便于敘事場景的靈活切換,適合本文于多場景中敘事、寫人的需要,產生電影分鏡頭的效果。(4)本文段落雖然短小,但內容的表達簡潔而準確,富有“提示”性,能夠有效調動讀者的想象。[解析] 小說閱讀的試題解答維度往往是:內容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環境場景、閱讀心理。本題看似考查的是小說的寫法,其實我們可以把它轉換過來,也就是這樣短小的段落對“內容主題、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環境場景、閱讀心理”各有什么作用。要注意的是,必修、選修模塊中,小說閱讀的相關知識要有機地嵌套進去。
五、語言文字運用(共12分,共3小題)
20.下面四個字是由象形字“人”()變化組合而成的會意字。請根據給出的古文字義,仿照“比”、“化”兩例,用七字句描述“從”、“北”的形體結構與字義。要求:①形義描述合理;②押韻。(4分)
(從:跟隨) (比:并列) (北:相背) (化:變化)
二人排齊向右站 左人正立右倒畫
親密并列肩比肩 人形顛倒表變化
【答案示例】從:一人前行一人后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后人跟隨前人走 字義相背可意會
[解析] 本題是對語文知識與能力的綜合考查,既關涉到中國漢字的相關知識,如“象形”“會意”等,又關涉到語言形式的押韻,還有整句的形式及精要的表達。
21.高一年級將舉辦“讀《論語》,談交友”讀書交流會,擬向參會者贈送紀念書簽。請寫一則贈言,用以印制書簽。要求:①緊扣活動主題; ②必須原創; ③語言表達簡明、得體 ;④不超過30字。(4分)
【答案示例】讀論語辨損益悟先賢睿智
借智慧識真偽覓交友良方
[解析] 本題關涉到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1的“名著導讀”部分。“讀《論語》,談交友”這一主題將對《論語》和儒家的認識聚合于一點,既開放又收攏。書簽上的贈言不僅要內容健康、有激勵性,而且語言要雅正。
22.右邊的繪畫和書法作品,展現了畫家和書法家心中的奔馬的神韻。請用詩或文的形式描繪你心中的奔馬。要求:①必須原創; ②運用比喻、比擬兩種修辭手法;③不超過60字。(4分)
【答案示例一】奔越氣如虹,昂首嘯長空。龍馬抖精神,奮蹄疾如風。
【答案示例二】噠噠噠噠,蹄聲敲醒草原;蕭蕭長嘶,鳴聲激蕩群山!啊,草原的精靈,大地的驕子,迅疾如風,快似閃電!駿馬奔馳,一往無前。
[解析] 本題引中國傳統書畫入卷,解答時不僅可用文,還可用詩。“你心中的奔馬”可以是草原上奔馳的駿馬,也可以是人們心中的神駒,關鍵是要有奔騰的氣勢。
六、寫作(共60分,共1小題)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游客們來到山腳下,這里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游客問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嗎?有人答沒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腳賞景,有人繼續爬山。來到山腰,這里古木參天,林靜山幽。問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嗎?有人答沒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連,有人繼續攀登,來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群山隱約。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自定,標題自擬。要求:立意明確,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略。[解析]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有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承載著新課程理念,沒有明顯的中心句、關鍵句,給了考生很大的寫作空間,可從如下幾個方面立意: 1. 人生處處有風景,要發現生活中的美。 2. 景由心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 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的判斷,要靠自己的眼睛觀察,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實可靠的。 4. 生活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過程中感受美好,也可以收獲幸福。 當然也可立意為:
1.正確地聽取他人的意見。 2.攀登的目標一旦確定,就應咬定目標不動搖,堅持到底,因為絕美的風景在頂峰。 立意角度多,記敘文、議論文都可以寫,“落筆容易”。不過,立意有高下,“風景”有不同,出彩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