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于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李紳是哪個朝代的人?
回答
語文迷問答
2017-01-16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中唐詩人。
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江蘇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蘇無錫東亭長大廈村)。15歲時讀書于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進士,補國子監助教。歷官翰林學士,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后卷入牛李黨爭。長慶四年(824年)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開成五年(840年)任淮南節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
李紳脾氣急躁,對于僧徒一向蔑視,“或允相見,必問難鋒起,祗應不供者,多咄叱而出”[1],有僧人向李紳宣傳因果報應。他問:“阿師從何處來?”僧答:“貧道從來處來。”李紳將他痛打二十下,說:“任從去處去!”[2]。當上宰相之后有〈條流僧尼敕〉[3]。
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846年)病逝揚州。《全唐詩》錄《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為著名。
擴展資料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
1
2
3
4
張擇端是哪個朝代的人5
6
7
8
9
10
11
12
楊炯是哪個朝代的人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