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