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語文教學案例怎么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范例:
從“伯樂”與“千里馬”談起——《馬說》個性化閱讀課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馬說》是一篇寓言性質的雜文,文章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各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經過一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們多數掌握了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句式結構,疏通了文意,理解了文章蘊涵的寓意。
但我認為閱讀這篇文章既要重視研究文章呈現出的共性思想,還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嶄新的角度開拓更廣闊的思想領域,得出屬于自已的個性化感悟,從而體會到更多的閱讀樂趣。于是,我上了一堂《馬說》延伸課,要求學生從“伯樂”與“千里馬”談起。
案例描述
教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共同研讀了《馬說》,現在我請大家一起背誦課文。
(多數學生能夠準確背誦全文。)
好的,那么現在請同學們一起回顧一下本文的寓意。
(學生回答。在上一堂課中已歸納出來,答案統一。)
我相信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后一定會有許多的感悟,那么,就請大家從新的視角,進入新的思想領域,去獲得新的閱讀感悟吧!好,我們就從“千里馬”與“伯樂”談起。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人。同學們能否調動你們的積累,說一說你所知道的關于“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呢?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XXX:《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說的就是“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XXX:蕭何月下追韓信。
教師:非常好!這兩位同學說的是幸運的“千里馬”,他們遇到了伯樂,施展了自己的才華。那么,是不是每匹“千里馬”都能遇到“伯樂”呢?假如你自認為是一匹“千里馬”但一直沒有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討論,教師參與,請各個小組選派一名同學回答,歸納各小組意見。)
教師:同學們作為現代人,已經不會再有像“千里馬”那樣“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被埋沒的悲劇了,在沒有伯樂的情況下,你們不會坐等機遇的到來,你們會施展才華,創造機遇,毛遂自薦。
但是,俗語說“機遇只屬于有準備的頭腦”。你必須是一個真正的人才,才能最終得到機遇的垂青。你是人才嗎?現在就請同學們以我們所學過的文言文為依托,引經據典,談一談“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參與、引導)
學生發言:
XXX:從《愚公移山》中我明白了人才應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XXX:《愛蓮說》告訴我們人才要有“蓮”那樣高潔的品質。
XXX:《扁鵲見蔡桓公》中,扁鵲作為人才,在遇到桓侯的幾次“不悅”、“不應”后,他非但沒有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反而選擇了“逃秦”之路,這是不對的。作為人才他應當善于發揮自身的作用。
教師:是的,真正的人才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一個富有才學的人。人才需要自己歷煉,也需要“伯樂”的成就。同學們再暢所欲言,聯系生活談談“伯樂”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
學生發言:
XXX:要有不同的衡量人才的標準。
XXX:“伯樂”選拔人才要多角度、多層次。
XXX:“伯樂”應該擦亮眼睛,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教師:好!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敏銳的思維,感受到了你們對“伯樂”與“千里馬”的關注。“人才”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還將一代一代地延續,還將會上演更多更精彩的劇集。
今天,我們的討論就到這里。我相信,今天的這堂延伸課大家一定從中獲得了嶄新的閱讀感悟,體會到了更多的閱讀樂趣。請同學們在今后的閱讀中也像今天這樣嘗試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維去感悟文章,你將大有收獲。
案例反思
可以說這是一堂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實踐課。在這堂課中大部分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開動腦筋,調動積累,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鼓勵學生像今天這樣,閱讀文章不要只停留在研究文章的共性思想上,而應該拓寬思維,聯系生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個性化的感悟。
我會將這種個性化閱讀指導課延續下去,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細心捕捉學生們閃現的靈光,創新的火花。